<p class="ql-block">古文欣赏 《谏太宗十思疏》</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关于唐太宗</p><p class="ql-block"> 此文是唐代名臣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可谓英明。后逐渐骄奢,追求奇珍异宝,兴建宫殿园囿。魏徵看在眼里,急于心中,故上疏提醒太宗。这一年中,魏徵一连上了四次谏疏,这是其中的一篇。文中一开头便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今译: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就要坚固始好它的根本;想要水流流得远,就要疏通它的泉源;要想国家稳固安定,统治者就要积下德义)。”真可谓是开门见山。并告诫太宗,“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今译:当君主的担当起国家神器的重任,又是这地域中最高职位的人。如果不经常怀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就等于是把树的根伐断而又要求树长得茂盛,把源流堵塞而又想要水流得很长远)。”在谏疏中,魏徵尖锐地指出:“岂取之易守之难乎?(难道取江山容易,守江山就难吗)?”他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太宗,并指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指出争取人心的重要性。提出了“十思”,而君主就应有此“十思”,语重心长。并提出,如果思游猎,一定要知有止境,只能“三驱”为度,不能“四围”。所谓“三驱”是指古圣人有好生之德,围猎时只能从三面围堵猎物,要留一面生路给猎物,不要四面围堵。其实这也是在暗示太宗,凡事切不可做绝。此疏谏,也得到了唐太宗的欣赏。此疏可谓是句句警语,字字玑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古文。从疏尖锐的言辞中,我们也看到了太宗朝之“君明臣直”。说实在话,如果唐太宗不是一个纳谏如流的君主,那魏徵也不敢上如此直率的谏疏。这文是《古文观止》上摘录下来的,和有些版本稍有出入。因清代吴楚才、吴调侯在选《古文观止》文章时,为了对所选之文有可读性,对所选的文章中的文辞有所删减,使文章更加通顺生动,故在这里说明。为了大家都能读懂,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文言文释成了白话文,望大家喜欢。这些古文都是从《古文观止》之二百二十篇古文中选出来的,并且是没出现在中学课文中的好文章,这能让喜欢古文的读者开扩视野。阅读理解古文最好的方式就是背,这是我多年来学古文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至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勤政爱民,虚心纳谏上的确是作得不错的。他把魏徴比作镜子。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已去,吾失一镜矣。”但世事无常,特别是君王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后因侯君集谋反,李世民疑死去的魏徵有结党营私的嫌疑,毁掉了自己亲手为魏徴书写的墓碑,下旨解除衡山公主和魏徴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后来东征高丽失败,才想起了这个曾为自己进过二百多次谏的魏徵来,他说如果魏徵还在,他就不会犯这种错误。</p><p class="ql-block"> 至于太宗李世民的残暴,也是令人胆寒的。“玄武门之变”,太宗不光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连他的十个亲侄子也一同杀死。如果不是尉迟恭及时劝阻,最大的杀戮还在后头。可见“无情最是帝王家”一语不非妄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