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中期,国内出版界整体上仍处于萧条状态。不过,也有些变化,比如,“内部发行”、“内部读物”书籍以及香港出版物出现了(这类书早在“文革”前就有,俗称“灰皮书”、“黄皮书”等,不上市,按组织渠道内部发行、内部阅读)。记得那时自己最早看到的香港出版物是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这是日本的几个左派赴苏留学生写的,1969年在港出版,随后进入内地。记忆这书描述的大都是苏联社会的表象,但当时很是吸引人,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绝大多数人包括自己若能了解到国外的情况,哪怕是些现象,也是很满足的。197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于1962年撰写的《六次危机》,虽然是“内部读物”,限领导干部和有关研究人员阅看,但此书很快就流入社会。自己从一同学那里借得此书,几个晚上读完,归还时还有留下再看一遍的心情。该书记述了作者政治生涯的亲身经历,内幕迭现,情节生动,广为读者青睐,但如此抢手,恐怕也是因为那时国外书籍太少。大约是1975年,自己借到内部读物《第三帝国的兴亡》(一套四册),真是埋头苦读了好一段时间。如今,近五十年过去了,这类书的内容大都记忆依稀,但有一点印象很深,那就是当年的阅读,扩充了知识,打开了眼界,形成了一些看法,还有就是享受了贯穿着专注感、新奇感和充实感的阅读过程。“文革”结束后,出版界面貌一新,“内部发行”图书大量涌现。八十年代初,自己在北京内部书店购买了一批这类书(凭相关证件),都是外国人写的,比如:《权力学》、《罪行与妥协》、《南斯拉夫的实验》、《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这些书,多为描述前苏东国家政治和权力的运行,是特定历史的反映和评价,自己读后了解了一些内部史料和观点,以至日后的一些社会现象和观念,能从这些书中找到“资源”。至于书中的一些失实和谬误处,也是需要明辩的。再后来,好多内部书纷纷公开出版了,市面上的书也还有标着“内部”字样的,但似为促销手段,自己也不再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