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里宋代陨石

江离辟芷

<p class="ql-block"> ——萍乡名石考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南昌回来,平安度过“三天两检”关后,便迫不及待地想去探访大安星子石的前世今生。7月15日,正值小暑、大暑的中界点,晴空,天脚边略有云。从三江口下了滴车,便沿着三江口——回龙寺便道由西向东一路且行且访。</p><p class="ql-block"> 过了江口,便道沿着左侧的一座山旖旎而行。此山名曰“横岭”,西东走向,横隔南北,长约四公里,西端落于三江相汇之处,东端靠近市上回龙寺,海拔一路提升。据村中老人们说,三江相汇的河道中原有一块圆滚滚的巨石(因河床抬升,巨石已埋入芦苇丛下的泥沙中),酷似锣鼓;横岭东端最高处古时有人占山立寨,名为“摇篮寨”,正好与芦武公路对面回龙寺的后山形成扼守之势。山口岩古时立寨名曰“狗脑寨”,若说山口岩是入山第一关,那么这里便是名副其实的第二关,回龙寺后山至今还保留有原来红军作战的壕沟。</p><p class="ql-block"> 横岭势奇,乡人神传:“手搭摇篮寨,脚打水中鼓,有人葬得中,代代出知府。”</p><p class="ql-block"> 横岭更奇的是,在九百二十四年前的那个盛夏,有“天外来客”——一枚陨石从天而降,刺破地球大气层,轰隆隆声势浩大地坠于此岭,一分为二,形各似罗汉。这个可不仅仅是横岭下、黄狗龙人的代代传说,“罗汉影石”是明确载入了官修县志的,甚至还曾惊动了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p> <p class="ql-block">  奇之又奇的是,这枚本应珍藏于政府博物馆的天宝,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却莫名失踪了!</p><p class="ql-block"> 村中是否还有小时候见过这枚陨石的老人呢?陨石什么颜色?有多大?表皮是否有溶蚀坑?罗汉影石究竟是怎么失踪的呢?但愿此行的探访能知一二!</p><p class="ql-block"> 村中传说,妇孺皆知;小时候见过这个神奇的“星子石”的,也访得两位同为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据横岭下郭春生老师回忆,他于1964年萍乡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麻田小学教书。有一天下班回家,夕阳西下快要路过星子石时,只见黑色的星子石上闪耀着一团金光,犹如一头黄牛,郭老师一惊,忙从地上抓了一块石头握在掌中举起。忽然金光散去,一切如常,虚惊之下,郭老师自忖,许是这块黑色的星子石刚好那刻反射了夕阳之光吧!</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知情老人,他是黄狗龙的陈华林,访到他家时,不巧他去王源喝酒去了!晚上电话寻访陈华林老人,他说星子石他见过,小时候放牛经常要从泉水井边的星子石上踩过,星子石结了不少苔痕,隐约可见它是灰黑、灰蓝色的,长形尖头,宛如罗汉,可见的长度有如饭桌之宽。</p><p class="ql-block"> 星子石的去向仍然是个谜。共存三种说法:有说市上人移民过来时,将它移作建房下脚石了;或说大队建公家的那几间筑土屋时下脚了;还有说移民建房时,有人就地挖泥做砖,后来将星子石回填砖宕了。</p> <p class="ql-block">  黄狗龙一位陈姓兄长带我去查看了原来大队的筑土屋,无果!听说市上村委还专门雇了一辆挖机去挖了,挖出了一块石头,就扔在泉水井岸下的水田边,我也看了,此石根本不具陨石特征,就是当地挺普通的一种石头。</p><p class="ql-block"> 此行除了已访知“罗汉影石”色黑明显别于本地石、长形尖头、饭桌面大小、上世纪70年代前还见过外,余下的只是一个谜团!罗汉影石现身大安里数百年,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不成想,宋朝周兑的《罗汉影诗》竟然一诗成谶:</p><p class="ql-block"> 法身无著本来空,</p><p class="ql-block"> 应供随缘处处同。</p><p class="ql-block"> 偶向石间留个影,</p><p class="ql-block"> 一轮秋日碧潭中。</p><p class="ql-block"> 大安的星子石呀,你从哪儿来?800多年后你又去了哪里?你这位神秘的天外信使,究竟想带给我们什么信息?你要等到几时才肯完成使命、将所携信息交与我们呢?</p> <p class="ql-block">  在村中寻找知情人颇费周章,但也不枉此行。</p><p class="ql-block"> 我原以为张佳坊乡不出产上品的观赏石,更不可能存在石友。然而我错了!</p><p class="ql-block"> 余姓石友大方地将自己的藏品逐一给我展示,初次见面便客气地招待了我午餐,还大度地将我带入他的宝藏的出产秘境,让我改写了自己狭隘的认知,意外收获了我们芦溪县的一种观赏石新品——类太湖石。因史而来,因地而名,姑且命名其为“长丰石”吧。</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 白鹭坑的天外来客</p><p class="ql-block">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六月二十二日,在今市上村至张佳坊横里下白鹭坑口上空,忽然声响如雷。响声过后,人们发现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块巨石,从中裂为两半,一半矗立在白鹭坑口山上,另一半飞坠于山下稻田中。村里人围上去一看,两块巨石神似妙手琢成的两尊罗汉,活灵活现。村里人一见,非常惊异,以为是天上的罗汉神下凡。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官方知道后,当作异事记载在县志上。“罗汉影石,在县东大安乡白鹭坑口。宋元符二年(1099)六月二十二日,山有声若雷震,巨石中裂,其一屹立,其一坠田间,各有形,如罗汉。”(《昭萍志略·與地志》)第二年,即元符三年(1100),时任袁州知州周兑听说后,不辞辛劳,亲临白鹭坑探看。</p><p class="ql-block"> 宋熙宁年间,周兑以朝奉大夫知袁州,朝奉大夫在宋代为正五品的文散官名。周兑到任后,修乡校,重儒学,访诸生,探古迹,每到一处,都留下诗作,如武功山《葛仙坛》:“稚川不恋晋衣冠,勾漏仙成九转丹。剩得数行风雨竹,人间珍重扫空坛。”又如《题毛仙山》:“仙翁辟谷绿生毛,假向人间作姓称。应与桐君为伴侣,丹赋白日共飞升。”再如题杨岐山《九房石》:“巍巍古殿峙中央,匼匝屏风列九房。莫惜冥搜访仙迹,其间恐有紫金床。”</p><p class="ql-block"> 大白天声若雷震,随后天降异石,这种异象,按照现代科学解释,那就是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光迹。在掉到地面之前,大部分都已烧成灰烬,少部分</p><p class="ql-block">会变成陨石掉到地面上。</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天降异石,被认为是天上的神灵在给人类传递某种重要信号。而两块巨石,均形似罗汉,这就是大吉大祥之兆了。周兑为此特将此事上奏朝廷,并作《罗汉影》一诗,诗曰:法身无著本来空,应供随缘处处同。偶向石间留个影,一轮秋日碧潭中。</p><p class="ql-block"> 900多年过去了,除了当时的知州周兑写过的这首诗和数百年前的《昭萍志略》记载过之外,一件无比珍贵的科学文物就这样寂寂无闻了。</p><p class="ql-block"> 1979年,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昭萍志略》上看到这一记载后,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在当年12月13日给萍乡市科委写信说:“法国保存有一块约有四百年历史的陨石,现在到处向人夸耀。宋元符二年(1099)距今约有900年了,这样的文物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意义。如果该陨石还在,我们想对它做点研究工作,并报告国家有关方面,把它列为重点科学文物加以保护,为促进‘四化’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萍乡市文化局的同志在看到这封信以后,高度重视,发动当时的新泉公社群众寻找,并在1980年6月28日的《萍矿工人报》刊登《萍乡宋代陨石今何在》一文,又在萍乡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p><p class="ql-block"> 在不少人的记忆中,1958年以前,坠落于白鹭坑的这块石头还露出地面一尺多,可惜后来当地烧砖窑被掩埋了。而山上那块,据离此不远的市上陈氏族谱上有罗汉影石记载。道光癸卯年(1843),芦溪文人欧阳涵应市上陈氏所请,不仅亲临山巅,亲见此石,还为陈氏续修族谱作《景吾公祠记》一文,文中说罗汉影石挺立于陈氏所居市上金星岭之上,“其支山曰金星岭,怪石参差,叩之铮铮然,作金铁鸣,山之后有石影峭直,挺立如罗汉状,穷其巅,则大石磅礴,足供登临啸傲之一快”。其后,遗留山上的罗汉影石再无任何记载。</p><p class="ql-block"> 而今,时光荏苒,岁月悠悠。白鹭坑的天外来客,还在否?</p><p class="ql-block"> ——转载自江春发《话说大安里》</p> <p class="ql-block">【按】</p><p class="ql-block"> 同治《萍乡县志》载:“元符二年,县东白露坑忽陨石声如雷,形如罗汉。”“罗汉影石:在县东大安乡白露坑口,宋元符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山有声若雷震,巨石中裂,其一屹立,其一坠田间,各有形如罗汉。”</p><p class="ql-block"> 关于县东白露坑位置问题,地点在今新泉乡市上村回龙寺至张佳坊乡三江口村横岭下的路上,归属市上村。大约在1970年代初,第一次修山口岩水库,市上村有村民需移民,在建房时将此陨石炸破下屋脚去了,所以原陨石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宋史:(元符二年)六月丁酉,星出亢池东,如太白,西北急流,至太微垣东扇上将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戊戌,透云星出壁垒阵南,如太白,东南速行,至羽林军没,赤黄,有尾迹。</p><p class="ql-block"> (元符元年)六月癸已,星出天津东南,如杯,至室东没,青白,有尾迹。又星出室,如杯,至壁东没,青白,有尾迹。辛丑,星出箕,如太白,急流至尾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壬寅,星出文昌西,如太白,慢行至浊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p><p class="ql-block"> ——《宋史·志十二·流陨三》</p><p class="ql-block">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一 元符二年(己卯1099)“六月”:(元符二年)六月壬申朔。推知六月二十二日癸巳,6月26日丁酉、27日戊戌。己亥(28日)河决内黄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