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期待已久的研学之旅,在这个炎炎的盛夏,盛装启幕了。</p><p> 沂山素有小泰山之称,是“灵气所钟”之地。飞瀑流韵,群峰竞秀,连绵起伏的群山,青葱茂密的森林,充足的负氧离子,闻之便心向往之。于如此有灵气的东镇书院上课,自是事半功倍。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面对这些雕梁画栋,深深感受到中国建筑艺术之美。</p><p> 研学五日,宋老师就“笔法的强化表达”“造字塑型”“临创转换”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强化指导训练。五天的强化,我对书法已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笔法的使转,似是灵犀一点。书法的学习是漫长枯燥的过程,既要精于临摹,精准临帖,又要磨练心性,锤炼毅力,更要研读国学,努力做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让我感受到老师对艺术的敬畏和执着,聆听老师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讲解,春风化雨般,让我领略到了书法艺术之美,更让我感受到了其文化内涵的厚重与高妙。</p><p> 东镇庙千年古刹,历经汉唐风雨,汉柏唐槐宋银杏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一物一心,一殿一神。如此美好的长长时光隧道里,我相信每一棵古树,每一个遇见自有一段佛缘吧!</p><p> 研读庙中碑文作为此次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东镇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有特色的便是众多的历代碑刻,既有御制,也有文人骚客的词章。碑刻或阴刻或阳文,楷、隶、篆、行俱全。十朝16位帝王登封于此,从而留下这规模宏大的“东镇碑林”。岁月的风雨,人为的破坏,现存的一块块残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冒着酷暑,老师对碑文一一讲解,让我们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更让我们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抚去历史的尘埃,恍忽间,仿佛看到古人那鲜活的生命徜徉在这雄伟的庙宇中。</p><p> 学习间隙,老师带大家游览沂山百丈崖。寻找山中的摩崖书法石刻。我们从山门进入,沿山路拾级而上,逢着山崖上的碑刻,宋老师必从字形字义年代进行讲解。宋师曰,隐藏在名山大川中的优秀碑文石刻,传承着许多书法字体风格,值得我们后人临摹学习。行走在静谧的竹林,绕过碧绿的水潭,几经曲折,终于来到百丈崖下。抬头望去,飞瀑从天而降,天地轰鸣,回响山谷。虽无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但也足以让我震撼。夏初崖下积雪犹存,古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句。驻足岩石上,一派清凉。我想,如此无上清凉之境,何时送我至书法之如此妙境啊?男同学脱鞋戏水,女同学自是拍照臭美一番。这样彻底的忘情于山水间,亲吻山水之灵性,触摸到我真实之灵魂。久居钢筋水泥,困顿的身心,麻木的灵魂,在大自然灵性的召唤下复活了。云烟笼山,山雨欲来,大家仍是流连忘返,迟迟不愿离去。</p><p> 学习的路上,总是各种遇见。能在他乡共同学习,于时光中渺如尘埃的我而言,已是一种幸福。此去盼再聚,襟袖余馨香。所有的美好已深深镌刻在记忆里。</p><p><br></p><p> 壬寅夏 半亩方塘</p><p> 2022.07.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