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风华 每日一诗 第74集

般蘆亭

<p class="ql-block">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和品评的诗作是唐代诗人胡曾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咏史诗·赤壁》,诗云:</p><p class="ql-block">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p><p class="ql-block">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胡曾[céng](约839年-?),号秋田,唐邵州邵阳(今属湖南)人,唐代诗人,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暴政权臣而著称。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年),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年),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释:</b></p><p class="ql-block">赤壁:地处今湖北省东南部的咸宁市,长江中游的南岸,为幕阜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的接触地带,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主战场。</p><p class="ql-block">魏帝:指魏武帝曹操。</p><p class="ql-block">周郎:指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任吴军大都督。</p><p class="ql-block">交兵:此处指两军交战。</p><p class="ql-block">不假:指不借助。假:“借助”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挫:指打败,挫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赏析:</b></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从一开始在题目上,就直接表明了是一首咏史诗,并且也直接表明是描写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赤壁之地的。</p><p class="ql-block"> 先来看前面两句:“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意思是说战斗之时熊熊烈火借着东风,一路向西烧毁了曹操的战船及旗帜,这是周瑜为了吴国的建立,而进行的一次两虎相争之斗。这两诗句描述的是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当时曹操率大军顺长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兵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队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双方隔江对峙。</p><p class="ql-block"> 周瑜之后采用火攻之计,设计黄盖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北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后面两句:“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意思是说两军在赤壁交战之时,周瑜都没有动用刀枪剑戟之类的兵器,(而只是用火攻)就打败了曹操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无论是发生赤壁之战的东汉末年,还是作者胡曾所处的唐朝时期,都是典型的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一般都是依靠刀枪剑戟,面对面直接厮杀的。如果采用这种原始的战斗方式,面对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曹操大军,在人数上明显处于劣势的孙刘两军,即使靠打持久战,也很难战胜对方,更别说在一夜之间的极短时间内取胜了。而依靠周瑜的火攻之计后,就可以不用动枪动刀的、迅速彻底地打败对方,既可以给曹军造成重大伤亡,还可以减少己方的伤亡,可谓一举数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首咏史诗通篇采用直接叙事方式,且语言朴实简明,既没有大发议论,也没有渲染抒情,犹如一部未作点评的纪录片,其风格与同为唐代诗人的杜牧描写赤壁之战的那首咏史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又有明显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 前者重在叙事,后者重在议事;前者采用的是纪实手法,后者采用的是假设手法;前者强调的是周瑜个人主帅的谋略作用,后者强调的是天气等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评议一(布谷声声):</b></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读到胡曾的《赤壁》,感觉不及苏轼的《赤壁怀古》。等到看完他的履历,便顿生敬仰之情。按照司空曙《二十四诗品》的逻辑,《赤壁怀古》汪洋恣肆,极尽豪放、浪漫。再看胡曾《赤壁》,尤为简洁、质朴,言短意长。此公存诗178首,竟有150首咏史诗,可谓是文学上的司马迁,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不知胡曾先生人生几何,若以50岁而论,他的时空应是840—890年,也就是晚唐社会土崩瓦解之时,一位“幕僚”级别的诗人尚能执着于“咏史”,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烈马之奋蹄,铮铮之铁骨……</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写于何时何地也不得而知。但以其“幕僚”的身份,与“幕主”议论时事,意在像周郎赤壁一样地一举扭转困局,应该在情理之中。如是这样,这首诗可就更加能能可贵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评议二(郭卫华):</b></p><p class="ql-block"> 语言通俗是胡曾咏史诗一大特色,通俗明快,浅近平易,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如实反映历史,咏史绝句,老少皆宜。</p><p class="ql-block"> 胡曾的咏史诗一般为七绝体,在创作方式上,他一改常规,他首句便以入韵,而且用韵自由,这种方式属于晚唐之创作风气,</p><p class="ql-block"> 胡曾的咏史诗心系天下,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悲叹或歌颂,崇拜历史上那些英雄式人物,并对侠士能人的羡慕,侧面反映出诗人的人生态度、事业观及政治理想。他的咏史作品还有:</p><p class="ql-block"> 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p><p class="ql-block"> [唐代] 胡曾</p><p class="ql-block">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p><p class="ql-block">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西戎不敢过天山</p><p class="ql-block"> [唐代] 胡曾</p><p class="ql-block">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p><p class="ql-block">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细柳营·文帝銮舆劳北征</p><p class="ql-block"> [唐代] 胡曾</p><p class="ql-block"> 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p><p class="ql-block"> 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这几首看,胡曾的诗歌风格差不多,就是歌颂英雄主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