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在展览中亮相,这些展品系统反映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有些展品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展览11个单元中前4个单元从社会、语言和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罗马统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阶层、性别的墓葬习俗,贵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铭文的石碑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对比中呈现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p><p class="ql-block">展览后6个单元按照时间线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从布匿战争(公元前264-146年)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发生重大历史变革后,成为一个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p><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单元古罗马货币见证了罗马历史的转折,体现了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通过展品可以了解当时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展现了奥古斯都及其家族和后代的官方肖像和雕塑。</p> <p class="ql-block">“休息中的拳击手”被誉为意大利“国宝”文物百分百还原的复制品,雕塑真品作于公元前1世纪由阿波罗尼奥斯雕刻而成,拳击者像显示了高度的写实技巧,线条强健有力,神态生动传神,铜像将生命与力量完美交融,体现了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的渊源,展现了其达到的艺术高峰。</p> <p class="ql-block">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公元124年,卢尼大理石,奥斯提亚,工会广场出土,罗马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休憩像(铭刻阿提乌斯·佩蒂修斯·马苏斯献纳铭文)</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铭文刻于公元1世纪青铜 苏尔莫纳(赫拉克勒斯殿)出土 阿布鲁佐弗里杰别墅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自古以来就是意大利、伊特鲁里亚和拉丁地区,以及大希腊地区崇拜的神祇。他保护着社群生活中的战争、贸易、农业和畜牧业等方面,这对于意大利人(尤其是亚平宁山脉中部的萨莫奈人)来说至关重要,因而备受尊崇。人们由于不同的原因敬奉他,例如在蒂沃利,他因守护经济和军事活动,而被称为“不可战胜的赫拉克勒斯”,而在苏尔莫纳统一管理的小城镇,人们出于政治目的敬奉他时,又将他称为库里诺或基里诺。许多意大利圣殿发现的献纳品中,不乏赫拉克勒斯的青铜小雕像,这充分证明对他的崇拜广泛存在。埃尔科勒·库里诺圣殿发现的这座精雕细琢的青铜像,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件。它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是希腊雕塑大师利西波斯的名作“休憩的赫拉克勒斯”(公元前4世纪创作)的仿品。捐赠者阿提乌斯·佩蒂修斯·马苏斯是当地精英阶层的代表,也是一个贸易氏族的成员。他在公元1世纪初将其捐出时,已经知晓它是一件价值连城、年代久远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安吉提亚女神是古代意大利的一位神祇,为意大利中部的马尔西人和其他奥斯克-翁布里亚族群所信仰,其崇拜中心位于如今富奇诺湖岸边名为“卢卡斯·安吉蒂亚”的神圣森林。人们相信这位女神拥有魔法和治愈力量,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毒物,将她视为野生动物的主宰。这座雕像由当地工匠按照希腊风格制作,是安吉提亚女神现存寥寥无几的图像之一。她坐在宝座上,裹着厚厚的斗篷,戴着珍贵的项链和手镯。尽管雕像的脸部仅剩半面,但庄严肃穆之中仍透出残缺的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母亲像》庄重典雅端坐着的母亲和两个襁褓中的孩子,表现出母亲的欢欣鼓舞和随之而来的整个卡普阿社群的繁荣。封多·帕图雷利墓葬(卡普阿)出土 坎帕尼亚大区卡普阿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封多·帕图雷利圣殿建于公元前6世纪,位于伊特鲁里亚古城卡普阿的东门。公元前4世纪起,萨莫奈人占领该城期间,这里仍然是重要的祭拜场所,很可能供奉着某种形式的“母亲女神”,一位掌管成年仪式和疾病治疗的守护神。这种崇拜主要是为了避免夭折,平安生育和养大新生儿,自供奉的大量陶质塑像就可以明显看出——它们描绘了女性与孩子坐在一起的场景。系列大型凝灰岩雕像(超过100尊)——著名的“卡普阿的母亲”——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图像,对此的理解是描绘守护神,或顺利生产后对神灵的谢礼。</p> <p class="ql-block">罗马共有十二主神,而朱庇特,朱诺与密涅娃是罗马城邦的三主神,属于古典时期诸神的典型。朱诺与密涅娃均源于伊达拉里亚,朱诺演化为朱庇特之妻,密涅娃成为手工业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皮托里尼三神,是朱诺、朱庇特与密涅瓦三位合称。面对太阳活动引发且即将到来的灾难,三主神曾展开研究,致力于阻止他们的文明在灾难中被毁灭。雕塑表现出三主神各自的传统职能和象征的圣物:朱庇特是闪电和鹰,朱诺是孔雀和权杖,而雅典娜-密涅瓦是猫头鹰,其余漫漶的部分可能原为左手持矛、右手整理头盔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纪圭多尼亚-蒙特切利奥出土,罗马城区与列蒂省考古、美术与景观署-鲁道夫·兰恰尼市立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胜利女神与胜利纪念物浮雕》公元1世纪 大理石罗马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铜像灯座》公元前1世纪 青铜 庞贝朱利奥·波利比奥之家出土 庞贝考古公园(庞贝古城)藏在盖乌斯·尤利乌斯·波里比乌斯宅邸里。</p><p class="ql-block">当主人举行奢华宴会时,这尊阿波罗形象的铜像被用作油灯座,铜像对两种风格的兼收并蓄:希腊式仿古(面部轮廓、杏仁般的大眼睛和精致的发型,都让人联想到公元前6世纪创作的著名青年男子雕像),同一种更加晚近的样式(轮廓更加柔和)。这座铜像最初可能是为祭祀阿波罗而制作的。为了符合公元前1世纪庞贝城存在的时尚铜像头戴冠冕手拿花枝,从阿波罗变成了清秀的持灯侍奉者形象。</p> <p class="ql-block">骨灰瓮,蓝绿玻璃器皿造型优美、透光投影中折射出华贵之意。由昂贵材料制成的骨灰瓮可能会在送葬队伍中出现,有时放在用象牙或骨料装饰的精致棺床旁边,作为死者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它们会在葬礼仪式结束前的各个环节一直陪在死者身旁。</p> <p class="ql-block">由雪花石膏、彩陶和玻璃制成的容器也是古罗马奢华的印证。精致的雪花石膏制带把杯,以及罕见的用浮雕巧妙装饰的水晶杯来自古代卡普阿的一座陵墓。这两件物品应都出现在葬礼仪式中以展现主人的富有,同时通过颇有趣味的同酒相关的符号体现主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第一排中间)</p><p class="ql-block">奥古斯都是罗马帝国开国君主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屋大维亚努斯的头衔。这尊《奥古斯都像》就是罗马帝国前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像。从雕像的姿态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这是在模仿古希腊的作品,仿效古希腊并将人物理想化的艺术特点是奥古斯都本人所倡导的,因此美术史上将这种风格称为“奥古斯都古典主义”。这位帝王的某些特征,如人们熟知的那对招风耳,或多或少地在雕像上有所体现。岁月的痕迹如额头的皱纹和凹陷的双颊被刻意削弱,以赋予这件作品庄严的永恒感。</p><p class="ql-block">众生雕像是文化统一趋势的表现,古今人们会刻画自己或家人的肖像,以期超越生命的短暂,使个人或家族的记忆得以永存,很多古罗马意大利时期作品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凯撒是古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作为罗马帝国的符号是开启以奥古斯都屋大维为始的帝国时代的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胜利之翼》公元1世纪 青铜 罗马出土 罗马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只右翼是胜利女神像的一部分,表现了休憩的姿态。宛若天然的细节特别是一丝不苟雕出的层层羽毛都是用小刻刀精雕细琢而成。公元365年至公元367年,瓦伦提尼安和瓦林斯两位帝王下令修缮连接台伯河左岸和特拉斯泰韦雷的桥梁,它和其他不同时期的许多雕塑一道,在建造工程中被重新使用。1473年,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彻底重建了这座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