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往事话宁园

我心飞翔

<p><br></p><p>紧挨着天津北站的宁园,其前身就是由周学熙创办的“官办种植园”。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七月。</p><p><br></p><p>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推行新政,委派周学熙以工艺总局名义在天津北站附近筹办种植园,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开湖建园。出于在园内为慈禧太后建造行宫的想法,园内建筑在策划设计上颇具匠心。“初建园时,挖湖堆山,开渠理水,设闸引水,湖水与园外金钟河相通,宣泄得宜。园内建屋三楹,曰鉴水轩。”</p><p><br></p><p>图为今北宁公园的大门。</p><p><br></p> <p><br></p><p>据《天津政俗沿革记》载,当年种植园的地点勘察设定在天津新车站以东(今北宁公园是它的一部分),最初占地十余顷,至光绪三十三年(1906)春天,开凿了一条1.5公里的长渠与新开河相通,种植园的东面没有水源,就开凿深井、设风机汲取地下水用以灌溉,使整个种植园宣泄得宜,水源丰富,极其适宜种植业的开展。</p><p><br></p><p>图为进入北宁公园笔直宽阔的通道。</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种植园内的植物引进与种植均与当时北洋新政的推行及百姓生活方式的提升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科研实验性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规划,种植园购买了大量的桑树、榆树、枣树等苗木,按照品种分区种植。为推广更为适合纺织的长纤维棉花,植物园引进了美国的优良棉种进行试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植物园还为造纸原料,划出数百亩种植绿竹、马莲、秋葵、粟菊。在河湖边上还种植有南方引进的菱芡。同时还养殖了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兼顾还养蜂、采蜜、养鱼,形成了现代生态平衡的农业模式。</p><p class="ql-block"><br></p> <p><br></p><p>由于建园初期就有同时成为慈禧行宫的想法,加上周学熙等人本就是前朝遗老,所以园子建得中规中矩,颇有几分皇家气派。</p><p><br></p> <p><br></p><p>但社会的持续动乱,竟使这座近代中国殚思竭虑而开辟的最早农业实验基地功败垂成。</p><p><br></p><p>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一次偶发的事件,却为这块台榭倾圮、迹近荒芜却饱含生命的土地带来了新的转机。</p><p><br></p><p>当时的北宁铁路局因开滦煤矿车皮超载,得罚款50万元,局方用4万元的低价从河北实业厅手中购得种植园旧址;不久,实业厅、高等法院及第一博物馆又将毗连的土地推赠转让。旋经路局疏泉剔石,莳花种树,葺旧楼,建新厦,架小桥,覆茆亭,辅以修廊曲径,异卉文石,小山蜿蜒,一水沦涟,遂于1932年秋建成中国第一座铁路公园,并取诸葛亮“宁静致远”一语,命名宁园。</p><p><br></p><p>公园沿袭中国古典造园的手法,在种植园原有基础上,新建宏观楼、大雅堂、志千礼堂、图书馆、四面厅、钓鱼台以及水池亭桥、长廊曲径等古典建筑。</p><p><br></p><p>图为一处不对外开放的幽静之地。我是隔着栅栏拍摄的。有个说法这里曾是袁世凯居住过的地方。</p><p><br></p> <p><br></p><p>这个幽静的所在小桥流水,楼榭掩映,甚为惬意。</p><p><br></p><p><br></p> <p><br></p><p>这是畅观楼。</p><p><br></p> <p><br></p><p>远眺畅观楼。</p><p><br></p> <p><br></p><p>想象一下,当年在这里引水灌溉,实验新品,从这里引种成功的美国棉花品种,成就了河北河南山东大量的纺织厂,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我们应该“饮水思源”呀!</p><p><br></p> <p><br></p><p>宁园的九曲长廊连着亭榭湖泊,蜿蜒1700多米。</p><p><br></p> <p><br></p><p>这些长廊或曲回、或蜿蜒,曲径通幽、别有洞天,</p><p><br></p> <p><br></p><p>雕梁画柱的亭榭、高大的白杨树、汉白玉的拱桥栏杆,这一切透出了宁园的高雅气质。</p><p><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宁园内的秀兰轩,一个幽静的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秀兰轩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初建,三面环水,格调清雅,轩榭四面皆为玻璃隔窗、碧波画船尽收眼底,为品茗休憩、诗画雅集佳处、轩名隐含典故。清慈禧太后入宫时,获封兰贵人,具储秀宫,故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个地点,正是周学熙建植物园时的核心所在,值得追溯与追思。</p><p class="ql-block"><br></p> <p><br></p><p>秀兰轩前的日规。</p><p><br></p> <p><br></p><p>秀兰轩秀美的竹林。</p><p><br></p> <p><br></p><p>宁园内有不少以历史名人命名的桥,使这里的环境弥漫着淡淡的清末民初味道。如沅淑桥、任公桥、春霖桥、世奎桥、文郁桥、范孙桥、仲儒桥、慰廷桥、止庵桥等。皆为北洋时期的政要名流。</p><p><br></p> <p><br></p><p>秀兰轩前面这座桥就是纪念先辈周学熙的“止庵桥”。</p><p><br></p><p>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号止庵,出生于安徽至德(今东至),两任财政总长,中国近代著名金融实业家、是袁世凯推行北洋新政的主要人物。</p><p><br></p><p>周学熙下野后参与金融实业的投资与开办,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新兴实业资本集团,囊括金融、煤矿、自来水、玻璃、纺织等二十多个近代企业,且多为官督商办性质,资本总额高达4000多万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启新、华新财团", 这个财团成为北洋政府的经济命脉。而其中的执牛耳者就是周学熙。</p><p><br></p> <p><br></p><p>这是纪念梁启超的“任公桥”。</p><p><br></p><p>梁启超(1873~1929),近代维新派领袖,著名思想家和学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后流亡日本。其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对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民国初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币制局总裁。1915年居天津意租界时,策动反袁护国运动。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p><p><br></p> <p><br></p><p>这是纪念李叔同的“息霜桥”。</p><p><br></p><p>李叔同(1880~1942),字息霜,别号漱筒。</p><p>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p><p><br></p> <p><br></p><p>这是“牡丹亭”与“春霖桥”。</p><p><br></p><p>刘春霖(1872~1942)为天津第一位金榜题名的状元,同时是中国历史中最后一名状元。曾任直隶法政学堂提调,直隶省立宪派和筹办直隶地方自治代表人物之一。</p><p><br></p> <p><br></p><p>远眺“牡丹亭”与“春霖桥”。背后是致远塔。</p><p><br></p> <p><br></p><p>园内的景色秀丽多姿,芬芳香馥,树影婆娑,阳光洒在草坪中令人神怡。</p><p><br></p> <p><br></p><p>草坪中偶见斑驳湖石。</p><p><br></p> <p><br></p><p>亦有石雕石饰点缀其间。</p><p><br></p> <p><br></p><p>这是宁园内巨大的太湖石景。但愿这是百年前的遗物。</p><p><br></p> <p><br></p><p>这座历史悠久的水塔,在幽静中带给我们一丝怀古的惆怅。</p><p><br></p> <p><br></p><p>远眺待月楼。</p><p><br></p> <p><br></p><p>这是位于宁园西南角的一隅,九曲桥后面通向一座六角的湖心亭。</p><p><br></p> <p><br></p><p>这座亭子有来历。当年李鸿章去世后天津建了李公祠。后来随时代变迁,李公祠被拆,而里面这座六角亭被转移到宁园安置。</p><p><br></p><p>现在的六角亭前是一座李鸿章的铜像。</p><p><br></p> <p><br></p><p>晚年的李鸿章着长袍马褂,端坐石前,微微低头,陷入沉思状。</p><p><br></p><p>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p><p><br></p><p>作为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p><p><br></p> <p><br></p><p>这是致远塔,为1985年建成的九层八面七十二脊的玲玲宝塔,名称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中名句“非宁静无以致远”。</p><p><br></p><p><br></p> <p><br></p><p>在致远塔前,有一对金代的石狮。狮子憨态可掬,造型呆萌,雕塑线条优美流畅,距今已达800年,是天津现存最古老的石狮。</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院内有九幅铜浮雕组成的浮雕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北洋新区》浮雕。</p><p class="ql-block"><br></p> <p><br></p><p>这是对《北洋新区》浮雕的文字介绍。</p><p><br></p> <p><br></p><p>这是《北洋实业家周学熙》浮雕。</p><p><br></p> <p><br></p><p>这是对《北洋实业家周学熙》的文字介绍。</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宁园的湖水宁静而致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水中的致远塔倒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边走出宁园、一边在想,当年周学熙建植物园时恐怕没那么多钱修这么好的楼台亭榭,九曲回廊。这里的真迹不多了,除去很少的一部分百年老建筑外,现在看到的一是依照植物园(及旧宁园)时代模样重建的建筑,二是全新设计全新建设的新建筑。来这里凭吊,主要不是看遗物,而是看遗址。体味百年前的先人们在“北洋新政”召唤下的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变迁的太快了,一百年的光景足以使一些建筑灰飞烟灭了。</p><p class="ql-block">但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新北宁令我们更加神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