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消费化,去感动</b></font><br></h1><h3><b>——中国现代诗当下4种形态</b></h3><h3>徐敬亚</h3> 可以预想,随着诗歌评判体系的多元,随着传播平台的无成本扩容,一个诗歌消费的年代已经到来。<br> 诗从来没有被这样快速地生产、快速地流通。<div> 从按键式的电脑码字,到触摸屏的随手写作,到网络点赞式的阅读,再到跳楼式一目十行的刷屏浏览</div><div> ——快写、快发、快传,直至快速评论、快速成书、快速获奖、快速更新,最后快速被遗忘……</div><div> 当下诗歌的一整套“产业链”流程,从“生产”到“销售”,几乎具备了快餐文化的一切特征。<br></div> 在中国古代,诗歌传播的最快速度大概属苏东坡。<div> 苏流放后所写之诗,据说最快半月内即可抵达后宫太后案前。这一神速的远古传输几乎是千年极例。官府不惜动用快马、兵吏和层层驿站。</div><div> 这一切,对于今天只是食指下压的轻轻一秒。想起古人的“三年得一句”,真是牛慢且迂腐。如果“各领风骚数百年”那么霸屏时间就太长了。</div><div> 过去的诗“十不存一”,现在电脑里的诗千年不朽。</div><div> 过去“洛阳纸贵”如今洛阳无纸无笔无墨。</div><div> 过去白居易写诗只能念给路旁的老婆婆,现在弹指间、一秒内,一首诗立刻昭告天下!<br></div> 诗歌产业链条飞速运行,诗歌星云飞速旋转。诗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眼睛的数量。<div> 麻木的浏览、点赞,使“弹指诗”的阅读演变成了“打卡式”的“诗歌礼赞”。</div><div> 当下的中国,有多少首诗从未被人精心阅读,甚至从来没被人阅读,如同没有受孕的女子。没有阅读,也就没有“感动”发生。<br> 感动,是阅读的最基本元素,也是诗通向人的唯一通道。</div><div> 离开了感动,阅读只是一种塑料举止。</div><div> 没有阅读,没有感动,写诗的人只剩下了一位自我读者——这就是自慰与自赏的诗歌年代。</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选自《2021中国诗歌年选》序</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