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痛

秋水寒

<p class="ql-block">回想起来,已经是几年前了,视频电话里,父亲总是说,你母亲的身体是大不如以前的,往昔生活艰难时落下的病根太多,时常吐血,腰部的旧伤又经常性发作,发作时每每让她无法入睡,这样下去越发不行了,本来多病,年龄又大了,再时常无法入睡,这身体状况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也就是那年“十一”前夕,和大志通了电话,约好的“瑶里之行”因此取消,在外游荡这么多年,一直没心没肺的,总是想父母在家里,这个年头,不至于少了吃穿,生活上也过得去,他们都还能行动,心里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放心的,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终究是不孝啊!即便经常对老人家嘘寒问暖,但很少回去陪伴,也不算实质上的“尽孝”,世间父母大都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而子女对父母的关心会少了很多。</p><p class="ql-block">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理如此。可我们这样人家能陪伴于双亲左右的人真是不多,父母想尽可能不给子女添麻烦,电话里他们也会一直说身体还好,不让我们操心。弟也曾说,母亲的身体你也知道,能回去就抽空回去看看,我不敢自问,心头就生出许多愧意。这些年生活上总有一些事“磕磕绊绊”,习惯于内心的颓废,对父母、亲戚、朋友多漠不关心,“封闭”久了就更难融入外面的世界,心中总有难以排遣的郁垒,父母自然了解自己的儿子,无形中又为他们增添了心病,这不是说懊悔和惭愧,这是身为人子之自责。</p><p class="ql-block"> 我自惭没有伯俞泣杖的孝心。只会在心底默默祈盼双亲能健健康康的多过几年,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 我一向都觉得:父母在,家就在,家在,则心安。</p><p class="ql-block">马尔克思在《百年孤独》中也曾说:“父母健在时,你和死亡还有层垫子,当父母离开时,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我们都缺少直面死亡的勇气,就好像父亲的突然离去,让我觉得身心俱空,空得如同一具躯壳置身于黑暗寂寞的荒野,无所依托,寒冷孤独,没有希望也看不到光明。</p><p class="ql-block">也就是那年“国庆”前一日夜里,突然梦见母亲“没了”,“白事”的场面极是刺痛人心,当时哭醒,好在是梦,心里终究宽慰些,但是二老身体总是让人担心,摆在面前的状况又很尴尬,我们两兄弟在外,二老在家,辞职回家,没了生活来源,更不现实,想接他们来沪也不现实,一是他们不愿意来,母亲的身体也经不起颠簸,再者申城着实居不易,大约我的薪水近一半要付房租了,加上生活费用,不想可知,就是“捉襟见肘”的境况。</p><p class="ql-block">再回想少年时,每次离家,母亲挂在脸上的微笑,总掩不住心头的凄然,我还不耐烦地抱怨:这又不是生离死别?又不是不回来?</p><p class="ql-block">而今,已是天命之年,当我忆起往昔,发现和父母每次别离,都是一道伤痕,只要回想起,就会心痛,而时代,恰恰就是那挥刀的鬼手,无情地断人离别。为人子女者,一定要趁父母尚在,珍惜每一次团聚的机会,万不可有皋鱼之痛,否则即便有皋鱼之悲也无可挽回了。</p><p class="ql-block">而今,看似健康的父亲却走在母亲的前头,脑海里再回想他过去的叮嘱,不觉眼睛又模糊起来……</p><p class="ql-block">老话说:“您养我小,我养您老”,您养我小,作为父亲,您做到了;我养您老,作为儿子,父亲,我没有做到……唉!父亲啊,您为何走得那么匆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