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复兴村坐落在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脚下,是一个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2009年,复兴村被评为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2014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7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据《洪雅县志》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灭楚国后,强行将楚王族人迁徙至瓦屋山麓,设置严道县管辖(严道故城即今日复兴村的大田坝)。当地原有青衣羌人,也是被秦国侵扰而逃难来在此聚居。羌人与楚人共同的国仇家恨,让两族人相依为命,和睦共处,组建家庭,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青羌民俗博物馆资料介绍:楚人刚到严道县,常到山顶眺望南方故乡,以解思乡之愁,楚人为了怀念楚王,将山涧河流称为王河;将严道县的南大门称为复兴门,期盼着有朝一日复国还乡,振兴民族,“复兴”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中国最美古村落之一,“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吴庄乡复兴村”。 </p><p class="ql-block"> 复兴村是青衣羌族后裔与楚人王族后裔在大山深处繁衍至今的古村。楚人与当地土著青衣羌人和睦相融,演绎出了独特的羌风楚韵。可谓“复兴遗胜迹,王河留楚声”。</p> <p class="ql-block"> 复兴村山涧的河流——王河,原始古朴,古木参天,苔藓密布。</p> <p class="ql-block"> 复兴村背靠瓦屋山,紧邻雅女湖,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美古村落”。由于地处偏僻深山幽谷,一条蜿蜒曲折而狭隘山路进入,至今仍是一个容易被游人遗忘的古村落。古村群山环抱,山溪流淌,古老木屋,星罗棋布散落其间,颇有世外桃源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过导航“洪雅复兴村委会”,沿着一条崎岖狭窄的山路穿行(常常车辆会车时,双方须提前鸣笛,在稍宽路旁相互避让),山间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山路被茂密的柳杉林覆盖,阳光透过森林,冉冉升腾的雾霭,形成了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山间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复兴村的房屋以清代、民国川西一楼一地穿斗木结构居多,形成并列的、三合院的、连排、连片的建筑群,部分吊脚楼依山而建。</p> <p class="ql-block">木质结构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青羌民俗博物馆”是青羌和楚人后裔自发筹建的博物馆,展览展示了青羌民俗和楚王后裔的文化遗韵,是复兴村独特“羌风楚韵”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羌族文化图腾——青铜羊头</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收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流淌着“羌风楚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矗立在复兴村广场的《复兴赋》</p> <p class="ql-block"> 复兴村依托优质生态环境、传统村落、青羌文化积极打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现有特色传统建筑风貌,打造羌风楚韵人文旅游文化项目,展示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头戴青羌船梭形棕榈帽,体验羌风楚韵风情。</p> <p class="ql-block">参观青羌民俗博物馆收藏的生活用具。</p> <p class="ql-block"> 复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7岁的何哥(何国效)随成都28中、王家坝民办中学从成都下农村来到洪雅吴庄公社(与复兴村同一个公社)当知青,他对这里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略有知晓。何哥与青羌民俗博物馆主人王文君先生,回忆53年前吴庄公社的人与事,谈及复兴村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旅产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向村长请教:这里的羌族为什么叫青羌?村长告诉我:青羌是羌族一个分支,是一个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能歌善舞的民族。公元前800多年前,羌人败于秦军后,流落到青衣江流域一带聚居,由于习惯身穿青衣,头裹青帕,故为“青衣羌人”,国号为“青衣羌国”。据《水经·青衣水注》青衣羌国建于公元前816年,国都在今宝兴县灵关镇。复兴村是青羌遗存的最后部落。</p><p class="ql-block"> 唐代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p> <p class="ql-block"> 秉承复兴村祖训,何哥与李大姐互敬互爱,相濡以沫,恩爱如初。</p> <p class="ql-block"> 何大姐勤俭持家,里里外外一把手;张二哥珠算高手,噼里啪啦,神算自如,向何大姐汇报一天流水。</p><p class="ql-block"> 在八十年代初计算机出现以前,算盘是人们主要运算工具。我们读小学三年级起,除了算数以外,还有专门课程是“珠算”,学习打算盘。“三上五去二”,“九上四去五进一”,哈哈,现在还能记住一些口诀。</p> <p class="ql-block"> 复兴村远离喧嚣大城市,村民们过着悠闲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着黄瓜、茄子、辣椒、豇豆等蔬菜。</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村民,世世代代保留着两种风俗:一种是头包青布帕,身着青色衣;一种木房山檐下悬挂鱼符,寓意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 老人告诉我们:以前这里叫毛沟(今复兴村)与外面不通车,去吴庄(今瓦屋山镇)赶场爬坡上坎要走整整一天的山路,农民生活又穷又苦。近十多年来,政府修了公路,上山的木材、笋子等山货可以拿到外面去卖,乡上又鼓励搞农家乐,组织村民表演民族风情的歌舞,每年有很多人来参观、避暑,老百姓的生活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 何国效在复兴村四处打听,寻找70年代初分管知青的老乡长毛清国的房屋。何哥说,毛清国(当时农民都是直呼其名)是一个敦厚、朴实、清贫的土改“干部”,完全是一付农民模样,对知青的生活和成长非常关心。尽管那时,他是一个“吃公粮的干部”,常年都在山上地头,与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家里的床却是砖头、木板搭起来。毛清国已经故去,我们在复兴村小水电站旁边,找到毛清国的二儿子与儿媳妇,以致对毛清国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尊师重教,勤奋好学,注重下一代培养教育,是复兴村民规民俗之一。民居墙上贴满,学生德智体的各种奖状。</p> <p class="ql-block"> 复兴村人谨遵祖训,重视保护山区资源,每年'“打笋子”(采笋)时节,严格执行“采二留一”的乡约民俗。《打笋歌》唱到:“山中笋子一样生,打两根来留一根,要想三根一齐打,又怕来年不能生。” 自觉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何哥说:“打笋子”是非常艰苦的农活。六十年代末,他当知青时,与村民们一起到深山野林中打笋子,(打笋、剥笋、煮笋、烘笋、背下山交给供销社),每天一身臭汗,累得皮哒嘴歪,吃住都在上山,一去就是一个多月。住篾笆窝棚,啃苞谷粑,喝山溪水,由于是重体力活路,生产队给打笋子的村民的待遇是10个工分(每天约一角六分钱),有时还有大米饭。能够“吃大米”是吸引何哥等知青们上山打笋子的动力。(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严道故城是秦朝时严道县城,据清嘉庆年的《洪雅县志》记载,秦始皇灭楚、徙楚王之族居此(今复兴村),当时此地属于蜀郡严道县。严道县是秦朝的置县,秦国的宗室和丞相樗(chu)里疾曾受封严君,治理严道。到汉时严道废城。</p> <p class="ql-block"> 古蜀道(茶马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 青羌人主要乐器有羌笛、羊皮豉等,楚人带来了铜锣、铜钗,羌风楚韵融合,形成以锣、鼓、铙等打击乐器为主,以唢呐、笛、箫及琵琶等伴奏的“复兴耍锣鼓”,是“羌风楚韵”的活化石,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楚人有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青羌人也有离愁别绪,他们咏唱山歌各述忧伤,形成既有悲愤楚歌韵味,又有粗犷羌风的山歌。(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毛清国的儿子和儿媳办了一个农家乐,非常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希望我们留下入住。由于我们一个星期前已经入住王坪(雅女湖)农家乐,只好婉言致谢。明年有机会再来休闲避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