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美篇

淡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漫漫回乡路 拳拳助学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兴发先生是1950年5月10日被溃败的国民党兵捉丁到台湾的,今年已94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出生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危急时刻,家乡又因离海近,地势低,地下盐碱逐年上返,遇大风大浪天气海水还会浸漫土地,地里不但庄稼长不好,连野草也长不旺。因此,过去非常偏僻落后,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吃上顿愁下顿。就是在这种窘迫的家景下,父亲仍然咬紧牙关送他上学,先是读私塾,后到距离家乡30多华里的“东山初级中学”读书,有幸聆听萧立芸校长的教导,又和现在东山知名人士方耀铿、沈振东等成了校友、同学。初中毕业后又上了漳州龙溪师范学校,准备将来当一名教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像他这样贫穷的农家子弟为什么能够到漳州求学?源于他的家乡有一座全县独一无二的孔子庙(原来旧城关有一座孔子庙,后毁),父亲坚信民间俗语“孔子勿误人”,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才对得起先人建孔子庙的初衷。这也成了他的“祖训家风”。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最重要的是,书中有养分,读书才能变化气质,读书才可以增加见识,所以人不学,不知义,不读书的人,不能成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料风云变幻,学而优则“师”梦碎。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失去民心,从北往南一路败退。在漳州读书的学子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一天,国民党军队到学校强征“学生兵”。许多学生不愿充当炮灰,纷纷逃离学校。黄兴发挂念家中父母,也逃回家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才脱虎口逃得去,又入牢笼遭祸殃。回家不久,溃败的国民党又在家乡大肆捉丁。不幸,他又落入虎口,被捉丁从亲营村坐船进入台湾海峡。毕竟是第一次渡海,内心焦虑,望海而叹。这种感觉,是因为以后命运的不可预见性,更多的是来自政治上的淫雨腥风。黄兴发立于船头,任苍劲的海风吹拂脸庞。身后,有那段割舍不下的在家乡生活的痕迹,那里的一座古庙、一座山,花白胡子的大爷、穿裤衩的小伙伴,以及在山上吃草的老黄牛、家中的小狗……那种烙在心灵深处的“DNA”,一辈子附在身上。而眼前,是无尽的波涛滚滚,是漫漫雄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船在海上,他没有像其他壮丁哭哭啼啼,想,大丈夫到哪里都一样,何必永留在一个地方,何况我有文化,到台湾后给父母寄信报一声平安,也就行了,免得他们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以为到台湾后,就能写封平安信,免得儿行千里母挂念。谁知道刚到台湾,一个长官就来训话:严禁三通,谁写信就以通匪论处,谁敢回家格杀勿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声封口令,寒彻了壮丁的心,不少壮丁眼泪汪汪,感到天像塌下来一样。黄兴发的心情更为难受,因为是准备写平安信的,希望越大,失望也更大。呜呼海峡,一衣带水,实隔千重浓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拖着仿佛灌了铅的沉重的双腿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挪进军营。信不能写,家不能回,在如铁桶一般禁锢的沉闷时局中,乡愁啊,怎么不令人揪心扒肝!在李白杜甫笔下,乡愁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化成了邮票、船票。那时,他禁不住惨怆怛悼、涕泗纵横。心酸与愤懑、思乡与无奈、悲恸与郁结、宣泄与坚忍……椎心泣血,情不能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故乡是人们永远的根系所在,乡愁不仅是对家乡的由衷的爱,也是对家人切割不断的牵念。无数次泪目,无数次悲恸,无数次感叹。故乡之所以令人魂牵梦萦,不在于它的风景多么迷人,也不在于它多么富饶美丽,而是因为亲人在那里、根在那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黄兴发有文化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从大陆来的壮丁大多被派去挖战壕,在地上摸爬滚打,干重苦力的军事活动,长官知道他上过师范,就委派他当一名教官。这正合其意,就结合教材把年轻时学过的知识讲给学员听,讲的是中国故事,讲的是孔老夫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当时还没有像现在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氛围,他体察军人的乡愁,在课堂上就讲清明节的微雨,元宵节的花灯,重阳节的登高,中秋节的月亮,春节全家大团圆,端午节扒龙船等等。学员说他这个教官是称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风雨雨多少事,辛酸苦楚谁人知!随着年龄增大,黄兴发在台湾成了家,有了太太,有了儿子,油然生出几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感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家乡是他永远的根系所在,家乡是游子永远的牵挂。长期离家,对家人与家乡的思念无日不萦绕于心头。思念已极!当他发现头上滋长白发时,恨不得一步跨过海峡回家,以看清父母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父母头上每一根白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时鸿沟夷为平地,天堑变成坦途?他像古代屈原天天“问天”,满腔热血无处可洒,青鸟未至,鬓已霜。乡愁,只能以远望来排解,但是,远望永远不能“当归”,引起的是更多的苦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一个同乡偷偷告诉黄兴发:我和家乡通信啦。他信任黄兴发,知道不会告密。原来老乡有亲戚在新加坡,通过新加坡信局把台批寄回大陆。这是个好办法,事不宜迟,黄兴发提起笔、蘸上墨,在尺素间走走停停、战战兢兢,想起《论语》上的那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惧怕父母年事已高,有什么意外……他把写好的信寄到新加坡,转到家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封台批就这样越过高山重洋送到亲人手中。不久,弟弟黄八龙(弟弟是他到台湾后才出生的)回了信。“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书抵千金。”收到一封家乡的来信,去读亲人的关切与爱意,那时是黄兴发到台湾最好的时光。对着家书摩挲良久 ,掩而不读 ,读而忽掩 ,一读再读 ,读而藏之。不幸的是,双亲永远阴阳相隔。他久久沉浸在痛苦中,双亲在他心里仍是一座山,永远也读不尽他们的慈爱、坚韧、深沉、伟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黄兴发经常写台批,有时又通过香港的朋友寄回家乡。一张薄纸写成的台批,凝聚乡情、家情、亲情,字里行间荡漾的却是见字如见人的暖暖寸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台批像鸿雁,在海峡之间飞翔,那种奇妙无比的绵长韵味 ,是其他通讯方式所没有的。写信时的深情沉静,等待时的期待焦灼,收信时的心潮澎湃甚至乐极忘形,读信时的沉迷陶醉,诸般况味是电话、电子邮件交流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来回的台批中,黄兴发知道中国改革开放后,家乡重修了孔子庙,这座古朴的庙宇历经坍塌和重建,业已成为朝圣者的精神图腾;荒瘠之地,不再是凄厉涛声的荒村,穷乡僻壤的村落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孔子庙旁,还能听到教室里的孩子们朗朗读书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兴发的台批,更多的是告诉家人让娃儿好好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父母的大恩;嘱咐家人,如果把子女培养成贤人君子,就可以彰显祖功宗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一步步打破。离家40年的黄兴发准备回家探亲。他的太太知道丈夫胃不好,担心回老家吃红薯加重病情(那时台湾宣传大陆穷,没有大米可吃,一日三餐都吃红薯),但也不能阻止丈夫回家探亲,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台湾先吃红薯,使胃适应,回老家胃才会适应。太太的善举,黄兴发哭笑不得,说,老伴啊,老家有一句话:五都吃红薯扣(块)。我是吃红薯长大的,何来适应不适应。但又不忍拂逆太太的好意,那阶段他果然天天吃红薯米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家40年后,他和邻县诏安一行十人组团取道诏安回老家。一梦家乡四十秋,少年事青年事,事事都已成云烟,转眼间,他就是个饱经风霜的准老年人了,不管那些离开村庄的人走得有多远,离开时怀着怎么样的决绝,只要村庄还在,他们最终都会回来。放眼两岸,郁郁苍苍,青山如笑,朵朵浪花,串串欢乐。黄兴发知道,家乡就在眼前,只是近乡情更怯啊!回家前,他没有给家人写台批,想给亲人一个惊喜。老来思乡寻故里,往日茅屋可还有?当双脚踏进他呱呱落地的古厝时,情不自禁跪下来,朝“厝神”磕头。弟弟原先不知道哥哥今天到来,还在村外干活,好心的邻人急匆匆赶来告诉他:家里来台湾客啦!喜从天降,黄八龙急忙赶回家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哥哥相会。黄兴发离家时,弟弟还在母亲的肚子里,黄兴发生怕认错人,就问弟弟:你什么时候出生的?黄八龙说:1950年10月。话刚说完,黄兴发一把抱住弟弟,说:你真是我的亲弟弟啊!两个从未见过面的兄弟抱头大哭,赶来庆贺的村人也为兄弟相聚落下喜泪。黄八龙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细心打开盒盖子,说,兄,您寄来的台批都珍藏在这里。黄兴发抚摸这越过漫漫雄关还带着温度的信,感慨万千,有些眼热泪湿,说,这些台批,是我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亲人的见证,是系紧自己与家乡的纽带,现在可以在礁头村落脚了。他决定在宗祠焚化这些台批,让台批永远落户家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家乡三天时间里,黄兴发去得最多的是孔子庙。古庙头顶一片蓝天,脚下几方青砖,多少年,信男信女人来人往,不变的却是那一炷清香。他感到,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吟诵着“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叫他珍藏眼前的美景,珍惜拥有的此刻。读书崇孔的家风一定要传承下去。当年,要不是砸锅卖铁也要供自己上学的父母,自己怎能在台湾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所以临离开家乡的晚上,他召集亲人话别时说:孔子庙有幸建在礁头村,我们也要牢记古话“孔子勿误人”。我们家读书崇孔的家风一定要传承下去。在台湾,我四个孩子个个大学毕业,都有一份不错的职业。我决定,凡是上学读书的孩子我每年都会寄钱资助;上大学的孩子我每年资助三万元人民币。今后大家发展了,也像我一样拿出钱资助读书郎。我曾以为,乡村很穷困、很偏僻、很闭塞。这几天我发现,乡村很有活力、很有底蕴,是真正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这要靠读书的孩子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言必行,行必果。”孔子的话有分量,黄兴发记住孔子的话,回到台湾后,每年寄钱资助读书的孩子们。孙侄辈们你追我赶,纷纷考上大学,毕业后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这等于说,他们接过家风火炬,一路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自由境界后,黄兴发多次回到家乡再和亲人团聚。他对故乡怀有终生的眷恋啊!为了儿子不忘祖根,四个儿子他都带回家乡寻根谒祖。家在传承,爱在连接,家乡融进儿子的血液。人老了,走不动了,大儿子接过火炬,加入台企,奔走于两岸,为家乡发展,祖国建设添砖加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