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汗如雨 乐在其中

凌云

<p class="ql-block">暖风轻轻地送来了炎炎的夏日。热浪没有阻挡摄影爱好者采风的热情,2022年7月9-10日,第六次采风活动踏着热浪启程了。</p> 山下五祖禅院。五祖庙自汉始,佛、道、儒三教在石莲洞相互兼容交际。唐五祖弘忍在此建寺。后毁于兵燹。兴废废兴几度重建几度毁。遗址仍残存明代时重建五祖庙时青砖。据说五祖字样清晰可见。 石莲洞又称十里洞,镶嵌在万木葱茏的河西山西半腰。沿着山路,不多时就走到石莲洞,洞内石室嵌空,碧苔萦绕,清泉滴答,钟乳倒悬,洞全长百余米,进入洞内,黑黑的,很潮湿,好似夏季空调26度的恒温设置,一阵小风袭来,凉爽无比。 没一小会,走出了石莲洞,小马哥、周会长和胡主任继续上山。去了五祖亭,细品洞后烟景,胡主任这样描述的:见松竹如云,恰似桃源仙境,好一幅“水喷崖腰穿碧涧、云横谷口护灵湫”的画面,顿时拂荡胸怀,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之意。 而燥热让我重返石莲洞,享受这清凉世界。刘克林随我返回,在洞里打着电筒,细细观赏,发现坐佛一尊。 洞里有着“五祖自咏”的诗一首,相传这里弘忍祖师授法讲经之地,又称一洞天。 再次出了石莲洞,仔细看看路边的简介。说洞顶有一石,宛若青色鞭蓉,相传唐罗隐避地至此曾题"石莲洞"三字于右上端,被《安庆府志》载为古迹。 <p class="ql-block">离开石莲洞,第二站我们来到位于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境内的白崖山之白崖寨,白崖寨因建于白崖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白崖寨始建于元朝末期,已历经近700年的风雨剥蚀,仍保存基本完好。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军事古寨堡,被誉为"南国小长城"。</p>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转战途中经趾凤河进入白崖寨整编,成为红二十七军。 大家沿着崎岖的天然石阶而上,一路泉水声相伴,太阳不经意藏在树林间,若有若现。 抬头看到了攀龙门木牌,攀龙门是这个南国小长城“十里长城”的五座城门之一,门楼皆用大条石垒砌而成,呈半月形拱桥状。左右山势险峻,门外两边山石裸露,行如龙脊,俗称“龙骨石”,故名“攀龙门”。 这是当时寨主进出山寨的主要门道,登攀龙门,居高临下,俯视进山之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div>看看上山的路,感觉力不足,想就地休息,但是被大家劝着跟上。</div> 转过了山上的寺庙,我们往山上继续,过了一个山峰来到“最后一乘”。传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兵连破宿松47寨,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官兵退守白崖寨,凭险固守。起义军围困山寨,日夜攻打,史可法见义军声势浩大,准备以身殉职,并作遗联一副:“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危急之中,朝廷派总兵左良玉率大队官兵来援,史可法转败为胜,即登西峰犒军,题“最上一乘”四字于石壁上。 大汗淋漓的走在崖边栈道上,风景很美,人也是真心的累! 小心翼翼地往山下走,却发现没有道路。看看远处不知名的小镇在丛山中。折返后,再回头来到下山的阶梯。 这是白崖寨的云梯,狭窄的山道只有一人许宽,陡峭的超过75度。手抓着扶手,一步一步下,小腿肚有点不听话了。 战战兢兢地从“最上一乘”下来刚松口气,山里的天气多变,忽然听到了雨声,“下雨了”!噼啪的大雨来了! 几位男同胞颇有绅士风度,2位女同胞在雨还没有下大之前,快步下山,男士们没有带伞,只好停留在山洞间躲雨。 <p class="ql-block">路面湿滑,好在我下去的时候雨不是很大。雨中的古道愈发葱郁。</p> 这场瓢泼大雨下了近40分钟,与当地保安协商送伞,雨稍小后,山民淳朴,保安带着几把伞,接回了被大雨困在山洞的男同胞。 回来的周会长描述,我们走了之后那个小石拱门直接往里面倾泻瓢泼大雨,已经不能遮风挡雨,他们曾一度认为是不是有山洪。这是采风路上难忘的小插曲之一。 一会儿天空放晴了。山里的气候就是雨晴不定吧。 15:30左右,驱车前往太湖县花亭湖。沿途大家抢拍了雨后的彩虹,五彩夺目,怎一个美字了得! 第三站是花亭湖,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境内,在安徽的西南部,隶属于安庆市。总面积257平方公里,湖面面积100平方公里,景区四周群山起伏,美不胜收。 <p class="ql-block">捻指一笑,三次花亭湖,三次回忆。</p> 花亭湖还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禅宗的二祖慧可法师曾在花亭湖畔的狮子山上参禅悟道30多载,修行讲经。并将衣钵传法三组、五祖。湖畔的凤凰山上还保留有一坐唐代流传下来的古寺,西风禅寺景区,西风禅寺原名“狮子庵”,青砖小瓦,砖木结构,坐东向西,为佛教禅宗五祖的道场。 第二天早上,再次来到花亭湖,这次来主要是航拍。 车子错过了去西风禅寺的路,又来到码头,看着天边隐隐的红色,感觉有日出。于是大家决定去山顶。 小马哥坐上车后说,山顶估计啥都看不到。果不其然,到了山顶立刻坠入浓雾中,只能面对面看着这憨态可掬的小和尚下棋。 周会长与一个航拍爱好者交流。那人是本地人,他说雨后的花亭湖云海很美。 小飞机升上去已经错过了日出时间,太阳已经炙热耀眼。 但云层的确很美,层层叠叠,如入仙境。 俯视花亭湖,跌落在云层之下,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绘成一幅美丽的画! 阳关洒在云层上,云层如倾泻万里的江流,神秘莫测,变幻无比。<div>感觉浓雾一时半会下不去,我们离开花亭湖,回去吃早餐。<br><div><br></div></div> 早餐后,第四站打卡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境内文博园。文博园距沪渝高速太湖出口200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由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一座世界朝圣东方文明的艺术殿堂。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20元的票价,还是惊住了我们,加上天热和以前来过,实在不想再进园。小马哥和周会长因为免票的原因还是觉得进去看看。 园内微缩景观,是中华文化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创造。巨大的图腾、三山五岳、三皇五帝、五千年文明都搬到这里。 小马哥看到六尺巷说拍一张,回头和真正的六尺巷比比看,谁美。从照片上看出了规模小点的确这地方照相更好,这是后话。 几年前的文博园游览,感觉这里更多展现的是道教文化,这个山上写的都是《道德经》的话,道法自然等等的……<div>终是烈日的炙烤和怕我们等待时间太长,一个小时左右两位出园和我们汇合,吴局说周会长这一会晒黑了好多</div> 中午,我们来到有人文圣地,院士之乡的桐城。网上查考,桐城共出了孙德和、方复等15名院士,故有“院士之乡”美名。在这里品尝了有非遗美食、养生徽菜之称的大关水碗。 午饭后顶着酷暑,来到了著名的桐城六尺巷。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大家比划着看看到底是不是六尺。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 冒着高温,采风最后一站桐城文庙。文庙,亦称“圣庙”,地处桐城市广场北端,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已有近700年历史 桐城文庙坐北朝南,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御道为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文庙门楼、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等。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 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桐城文庙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2013年,桐城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供奉着孔子和门徒。这里文风盛行,有着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古文派。有着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正因此,桐城明清两代就拥有进士265人,举人589人。<div>参观完文庙,我们开始返程。</div>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短短两天,打卡6处,大家经历了汗流浃背、狂风暴雨和雨后彩虹,再次感谢摄影协会的精心组织,不经意间,一路风景,业余生活有了美篇和远方。<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分作品展示</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疾驰》刘克林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变幻莫测》刘克林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亭湖晨色》吴国林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入平安》胡培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似水流年》胡培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顽童》马玉东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棋不语》马玉东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秦帝国》马玉东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湖风光》凌云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鹰击长空》凌云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剑、皇冠、小提琴》周清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幽默的孩他爸》周清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笑比哭强》周清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兽肚底下阅清凉》周清摄</h3> 编 写:凌云<br>文 字:胡培峥、凌云<br>校 对:周清<br>图 片:周清、马玉东、吴国林、凌云、胡培峥、刘克林<br>技术指导:周清<br>后期制作: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