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七律·“七七”兵团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读王颖《“七七”兵团》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i>文/萧清乐</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跃进歌声出少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几多困苦把心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面朝穷野磨青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戎马南疆入战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事唯从家国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难留与自身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眠爱忆芳华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血性军魂七七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注:“七七”兵团指一九七七年入伍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77”兵团</b></p><p class="ql-block"> 王颖</p><p class="ql-block"> 1977年(应该是1976年底开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役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约到了1976年,地方政策有了变化,上山下乡的子女可以接父母的班,顶替父母回城工作,这让地方知识青年看到了返城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可是,很多部队子女也在上山下乡,就在这时,中央军委有关领导提出“我们部队的孩子也可以当兵嘛”的指示。</p><p class="ql-block"> 于是,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内招兵”的热潮。“内招兵”,戏谑“后门兵”,就是部队内部送子女到军队服现役的特殊现象,是国家征兵史上,特殊时期的特殊事物。</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部队大院适龄的孩子用各种方式走进了部队,有在父母的安排下独自到部队的,也有部队之间互相交换子弟的,一次几人至几十人不等。</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在一段时间内一下子减少了许多,往日一群群舞抢弄棒、调皮打闹的孩子没有了踪影,大院都显得安静冷清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77年入伍的兵几乎是军队子弟,也有部分地方干部子弟,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入部队。</p><p class="ql-block"> 年龄、身份、背景跨界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有接近或超过入伍年龄,下乡几年回来当兵的,也有已经当了工人,又来部队当兵的。有在校初中生、高中生,还有十二三的娃娃兵。身份及其多样化,家庭背景更是丰富多彩,成分复杂,堪称之最。几乎是上至军区领导的子女,下到营团干部的子女,地位差别之大也是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77年入伍的兵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就是这批兵在军队几十年发展的洪流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我是77年1月入伍的小兵,入伍时差一个月满13岁,不谙世事的年龄踏入了军旅,就这样懵懵懂懂的也卷入到当年这场声势浩大的后门兵浪潮中。我就是两个部队之间互相交换的小兵,由地处华北平原的保定(38军)奔赴了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国成都(50军),开启了此生难忘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在新兵连,77年的女兵编在两个排,都是来自于几个部队的子弟,组合在一起进行新兵训练。三个月新兵连结束后,一部分回西昌基地,一部分去山西岢岚基地,还有一部分留在50军148师医院,我留在148师医院,到医院报到后又看到很多77年的兵,来自于陆海空各部队子弟,女兵多于男兵,人太多,医院只能留一部分,还有一些女兵分到了团一级的卫生队和制药厂。那个时候在全师走到哪个角落都有女兵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留在医院77年的兵,不分年龄大小、家庭背景、父辈级别先后轮流到炊事班、养猪班、洗衣班锻炼几个月。我们小小的年纪学会了喂猪、做饭、割猪草、挑大粪、种菜地。自己都想不到有一天柔弱的双肩可以挑两桶粪,稚嫩的双手会切菜会拔猪草会拿锄头,很能干,而且干的一点都不差,大家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做得有模有样。</p><p class="ql-block"> 77年兵,绝大多数是跟随父辈走南闯北在军营中长大,随后走出军队大院,又迈进了军营,以一个军人的身份继续着军旅生活。受父辈和家挺的影响,大多数人具有良好的品质,骨子里坚强,不怕吃苦,勤奋上进,不娇气不认输,不矫情,勇于担当,正直无私。</p><p class="ql-block"> 77年兵普遍的共性是单纯善良,有胸怀,格局大气,无论谁来自于大江南北的任何地方,无论是陆海空哪个部队的子弟,走到一起就会很快融入其中,没有陌生感,彼此接受彼此包容,入伍前或许是发小、或许是同学,入伍后又成了并肩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和我一起入伍的战友中有我姐姐的同学,也有大院邻居家的姐姐,既是我战友又是一群大姐姐,称呼随着环境不同经常变更,正式场合叫名字,私下尊称叫姐姐。</p><p class="ql-block"> 在77年兵中无论是高级干部子弟或普通干部子弟,最大的共同点是没有等级差别,没有优越感没有特殊性,一视同仁,一切平等。</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件事,和我一起在炊事班锻炼的一个战友姐姐,比我大很多,是下乡知青返城来当兵,她个子不高身体很弱,寡言少语,我们每天在炊事班一起干活,她虽然身体不好,明显体力跟不上,但是从不说苦不需要别人帮忙。有一天她妈妈从成都到医院来看她,她知道她妈妈来给她送东西,她怕别人看到影响不好,就让我帮她到医院大门外替她取东西,到了大门外远远看到一辆黑色高级轿车,距离医院大门比较远,车的旁边有个阿姨,我过去打招呼说是李姐姐让我来取东西,阿姨给我东西的时候说女儿身体不好有哮喘病,给送点药和一些食品,阿姨怕医院的人看到她给女儿送东西不好,就不进医院了,把车停在医院大门外比较远的地方。当时我都不知道这是军区领导的夫人,一点没有官太太的架子,说话和善,并再三感谢我替她女儿来拿东西。从那天开始才知道一起在炊事班锻炼的战友李姐姐是军区领导家的女儿,朴素之极。那个时候大家很在乎影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愿意搞特殊,更不愿意有张扬和炫耀。</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边境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全师接到战斗命令,规定一段时间准备好各类物资等待参战。很多77年入伍的男兵女兵在参战动员大会后,积极响应号召,纷纷请战积极要求上前线,虽然都是一些干部子弟,但没有因为身份差别而退却,骨子里的坚强和责任不允许自己有特殊,相反,决心书写了一份又一份。</p><p class="ql-block"> 我也在参战之列,虽然我当时才15岁,但因为在野战医院药房负责战备药箱管理,战场上医疗最重要,药品是保障。所以医院领导批准我随大部队奔赴广西(东线)参加边境对越自卫反击战。</p><p class="ql-block"> 在大批参战的队伍中有77年入伍的兄弟俩同时上前线的,也有军人父亲带着77年入伍的儿子女儿一起上前线的。和我一起入伍的战友们除了几个留守医院,其她的都上了前线,在前线野战救护帐篷里有77年女兵忙碌的身影,在小河边有77年女兵洗绷带的身影,在前线战壕中有77年女兵抬担架救伤员的身影,在夜晚的星空下有77年女兵站岗放哨的身影,在崎岖的山路上、在火红的木棉树下都有77年女兵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战役中77年的兵都是响当当的,勇敢坚强,没有瞻前顾后躲避退缩,无畏生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灵魂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 77年兵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军队息息相关,随着几次军队大裁军,很多77年兵选择了脱下戎装转往地方工作,更换了工作环境,变更了工作岗位,但是在军队养成的素养和习惯没有改变,到了地方工作仍然是好样的,他们在各行各业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他们当中有当选“十八大”代表,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另有一部分77年兵继续在军队服役,成为各领域专业技术干部和师军职行政干部。</p><p class="ql-block"> 77年兵,无论是在铁打的军营还是在稳固的地方绝大多数是优秀的,军旅岁月让77年的兵留下了无悔,留下了荣光。</p><p class="ql-block"> 77是符号、77是情怀、77是烙印、77是兵团,77的兵无论走到哪里,是否相识,来自何方,何种职业,身居何位都不重要,只要说是77的兵,瞬间亲切感油然而生,没有了距离,没有了陌生,彷佛是多年熟悉的老朋友一样。</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参加老部队聚会,阔别几十年,大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天府之国成都,当77兵团的人相拥在一起时,整个大厅沉浸在一片欢乐的笑声和惊讶声中,大家彼此辨认着对方的模样,一但说出阔别多年仍熟悉的名字时,喜悦伴随着激动,泪水模糊了双眼,曾经的过往随着岁月牢牢地镌刻在每个77人的心中,从未忘记。</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由解放军调往武警部队工作,虽然军装颜色改变了,但是军旅情怀没有变, 2018随着军队改革精简整编,我又一次由武警部队转隶为解放军,再一次返回到解放军行列中。</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正式退出现役,至此军旅生涯43年到此结束,77兵团使命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流逝,往事沧桑, 77兵团这些人老了,淡淡的退出大众视野,一代人的芳华已逝,留下了岁月的承载和生命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77兵团永远留在每个77人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