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况味——读《闲月集》

关中牛★作坊

<p class="ql-block">  诗,酝酿于心谓之志,落笔为字便为言,吟哦出口就成章了。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跟地球的文明进程几乎是同步的。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交流,并尝试巩固这种交流成果,便催生了最初的文字来记载这些祭祀天地、讴歌爱情、战争与徭役以及对天象、居住地貌以及认知动物植物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生活。随着文字运用技能不断被更多人掌握,用于记录的兽皮、龟甲以及兽骨却获取不多,为在有限的字数内记录更多的事件,其语句亦臻于高度凝练。“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短短十个字,便向后人留下了一幅先祖们唱歌、做箭、狩猎的弘大场景,诗歌便形成了最初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纸张的发明,留世文章的字数就丰富了起来。且不说那些名人遗作,单就流散在民间的浩繁俳句,让一个喜欢钻古纸堆的人去翻阅,这辈子可能都不一定能看完。因为,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所浸透的生活诗意,不但使这种同一血脉相继的烟火气息能够代代相传,后世也能无障碍地阅读并继续着新的篇章创作。可谓含商咀徵而洋洋盈</p> <p class="ql-block">耳,抑扬顿挫且宛转悠扬。诚如孔老夫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且不说相当讲究排场的美女伴舞、焚香奏乐的宫廷吟哦,平头百姓亦有田头地脚的民谣,打麦场上的秧歌。于是,诗歌这物件儿不仅仅局限于“阳春白雪”流行,更有大量的“下里巴人”存世。只要还有民间存在,诗歌就会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写诗和读诗已经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寻常读点古诗,固然满足了窥探前人悲欢离合之雅趣;闲暇之时,读读身边诗友们的新词,却能与之一起共享同类的喜怒哀惧。最近,老牛拜读了几位东府诗友的文稿,突然间便有了写点读诗心得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月闲集》是李明英交于我阅读的诗集电子稿。寻常,文友一起谈诗话茶,也一起交流过对她的作品的阅读或聆听后的感受。当看到整理过的一叠落墨,真的令人感到惊讶。作为一名在职女教师,其诗文真的值得一读。明英的诗作,不但在情感上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抒发诗意更有着女性独具的细腻。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她将自己的第一个诗集名称定了一个“闲”字,便道出了作者写诗的本意。不过,其“闲赋”之作,依然大量体现了诗歌的“雅”“趣”“真”“诚”,令人读来觉得回味无穷。只需随手拈来一首《忆儿时玩打仗游戏》诗,她是这</p> <p class="ql-block">么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笛声声号角鸣,</p><p class="ql-block"> 墙根土洞伏新兵。</p><p class="ql-block"> 鞋尖老舅探头笑,</p><p class="ql-block"> 这是谁家小外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绝单从字面看,描写的是一队在巷院玩“打仗”游戏的小孩童,期间有一陌生面孔“老舅”出场,打问这是谁家“小外甥”的诘问,描写场景亦相当的生活。其实,这两句看似简单明了的家常话里,却深埋着使人哑然失笑的大趣味。</p><p class="ql-block"> 在关中东府,大人逗小孩,将其脚上一对儿大拇指并称“老舅”。诗里的“新兵”,其实正是一个顶开鞋尖的破洞里露出来的大“老舅”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诗人应当是一只有酝酿思想的蜜蜂,而不应是一只会简单搬运贮藏的蚂蚁。具备将一般生活场景描写到位的文字能力那还远远不够,只有将生活里采撷到的花粉经自我积淀后再酝酿千百遍才吐出如蜜汁般的精髓,才能被称作诗。诗人的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读者不但回忆了一阵孩提时代的童趣,更品咂到与之相关的村庄民俗生活里的大趣味。诗是这样,其他文章应不应当这样去写呢?</p> <p class="ql-block">  还有,她的另一首赞美诗,让大家更能体味诗人这种“识趣”的本领。诗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乃塬上山水郎</p><p class="ql-block"> 天教封于乐游王</p><p class="ql-block"> 神驰万里风开道</p><p class="ql-block"> 意达千寻月为章</p><p class="ql-block"> 文纵横,马飞扬</p><p class="ql-block"> 行吟夫子尽疏狂</p><p class="ql-block"> 三毫颊上相谈笑</p><p class="ql-block"> 阔步骚人又一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人“讴歌”的这位行吟夫子,乃渭南市诗词协会会长邢福和先生是也。平常,大伙都喊他“老行”,尊为全活人,干啥都行。此公出了新诗集,众友为讨酒喝,自发地闹出一场“祝贺诗”赛事。这首戏作,我以为是其中最具妙趣的一首。当然,这二位都是老牛的好朋友,熟人写熟人的文字,又交于熟人来读,品咂出的味道就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老邢是塬上人,渭河两岸都把塬上人直呼“塬狼”。作为年纪小点的李明英,肯定没那个胆子敢于直呼人家犯忌的那俩字,调皮地借用“山水郎”三字之谐音,便把那个“塬狼”掩饰得不露一点声色,却有了另外的味道。至于“乐</p> <p class="ql-block">游王”一词,不但有出处,读起来也相当的现代,亦很贴合老邢喜爱游山玩水的性情。至于“颊上三毛”典故的借用,不但对师兄传神的文笔夸赞不已,也活脱脱让人看到一位师长模样的原上老汉,使整个诗篇平添了许多趣味。</p><p class="ql-block"> 这,或者就是诗趣吧。</p><p class="ql-block"> 眼下,只要打开手机,扑面而来的应景诗歌很多,说明写诗的人很多。有人说,在业余写作上,散文门槛低,如果此论成立,诗歌或者被列位更低。这是因为其质量都属些大路货,距离诗歌的文字和意境要求大都尚远。能把铺天盖地的跟风题材写出新意的那就更少。</p><p class="ql-block"> 然而,金子毕竟不是高丽铜。明英在她的《鹧鸪天·新中国七十华诞贺》是这么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桂树弥香寿水长,</p><p class="ql-block"> 旌旗日彩照容光。</p><p class="ql-block"> 仪兵检列威三阵,</p><p class="ql-block"> 永岁垂荫佑八方。</p><p class="ql-block"> 追往昔,叹沧桑,</p><p class="ql-block"> 铁蹄血雨土含殇。</p><p class="ql-block"> 今宵谈笑秋风劲,</p><p class="ql-block"> 喜看人间舞羽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虽不敢说成是上乘诗品,起码可以看出她确实老老实实地读过不少古诗,并认认真真遵循着祖宗遗留的韵律在推敲。她不但读了,也读懂了诗的内核,且自觉地在自己的吟唱中默默传承。毋庸置疑,这是一首好</p> <p class="ql-block">诗。即使能挑些许瑕疵出来,却也比那些敢于把一行大白话分行罗列为若干行的所谓的“现代诗”要雅很多呢。</p><p class="ql-block"> 如是说,诗人若无沉淀于心的大美追求,何以能将诗句推敲到令吟诵者去体会的那种温润尔雅?当然,若果这首还不足以看到诗人的至雅,我们不妨再读读她的【七绝】《南塬槐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树槐花三里香,</p><p class="ql-block"> 玉垂满挂好风光。</p><p class="ql-block"> 寻来长竹将敲杪,</p><p class="ql-block"> 又怕春思一地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大家还有兴致,另一首【七绝】《春日偶成》,也值得一读。这类很优雅的句子,依然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挑野菜到田园,</p><p class="ql-block"> 绿麦几畦逐日欢。</p><p class="ql-block"> 怯怯蒿芽披草见,</p><p class="ql-block"> 愿为诗句不为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生活中的文化处境,已经不是上个世纪全民学“小靳庄”写诗的政治年代了。因为,大家都懂得了诗</p> <p class="ql-block">歌,更厌恶白开水一般的“生活化”冒牌诗品。然而,生活是诗歌的本源,我们每个人谁能离开眼前这片滚滚红尘呢?只是其中的诗意,依然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咂。除非你确实不懂诗、不读诗!</p><p class="ql-block">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留给读者的东西应当更多。在明英的诗集中,还有一首参加姐夫葬礼的诗也值得大家赏读一番。其中,一句“跪乞阎罗求父回”便把哭天抢地的外甥们灵前的哀哀真情表达到了极致,然而“不见身影踩云归”却留给了读者一丝温暖的慰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灵台银烛长坠泪,</p><p class="ql-block"> 灰落香短悲相催。</p><p class="ql-block"> 素菊脉脉瞻君容,</p><p class="ql-block"> 锦衾重重胡不推?</p><p class="ql-block"> 儿女泣涕肝肠断,</p><p class="ql-block"> 跪乞阎罗求父回。</p><p class="ql-block"> 唢呐吹尽招魂曲,</p><p class="ql-block"> 不见身影踩云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贵真,心贵诚。一首诗读了,在每个读者的心田激起过哪怕一丝情感的涟漪都算是好诗。还有,在浩渺的大自然面前,要描述其观读感受,固</p> <p class="ql-block">然会检验出诗人宏博的世界观;在一件艺术品面前,这确是检验这个人有无丰厚学养的试金石。</p><p class="ql-block"> 明英在观看老村《塬上行》画展有感一诗中,短短二十八字,不但高度评论出画作的高深禅意,亦从容地向读者展示出诗人抱玉握珠的才学,令人吟来其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翁一犬一儿童,</p><p class="ql-block"> 碧水崇山各不同。</p><p class="ql-block"> 老树扶疏云缈缈,</p><p class="ql-block"> 潆回万壑出胸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常说文无第一,也是要求每个动笔写诗的人面对文字应当恪守的古训。明英在研读古诗的韵律方面固然做得已经相当出色,同时,却在诗“意”的关照上多有拘谨,甚至为了韵辙工整,个别字词的运用对整个诗意有损伤都在所不惜。其实,大可不必。古人在继承发扬前人的过程中,对此已都多有包容。完全可以洋洋洒洒地唱,大大方方地和!</p><p class="ql-block"> 但愿今后,明英的新诗能做的更完美,不断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丑冬月廿三草就于牛居藏泉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