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耕文化,那物件农具着实不少,磨面的磑子箩面柜,簸箕笤帚一大堆,地里场畔的农具满屋放。踏铲一踏那麦秸才能拔下来,甚至都能飞……</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农人编的四蘸(在这儿读can二声,也是利的意思)火,“踏铲铡刃删麦刃,歪婆娘的嘴”。可见这踏铲的厉害。踏铲,就是从麦秸积把麦秸撕扯下来的专用工具。</p><p class="ql-block"> 我在字典里反复地寻找这个can字,不知用哪个字合适,细心想来,那打铁的为了使刀刃的锋利,把物件锻造好后,再拿回炉子里烧个通红,然后放到水里使刀刃部分的温度迅速地冷却,这个过程就叫做蘸火。有了这一蘸,那刀口就锋利了。所以这个蘸也是利火锋利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当用踏铲踏麦秸时,只听那麦草会发出轻微的哧一一哧一一的响声,那麦草就齐刷刷一层层轻易地被揭扯下来了。若在软处用斧子剁那麦草是很不得劲的,不信了你随便体会。那麦秸唯独用这踏铲,这也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后所积累的经验。要说这踏铲的构造极其简单,一个片片子在项的部位打造一个三寸多点儿的铁棱子,用脚踏其得锤即可。过去没有电焊,若如今要打造它,焊接一个把把子极其简单,可是因缺少了铁匠,拿来个成品也不容易。(见草图)</p><p class="ql-block"> 农耕文化时期的麦秸想保存不变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麦秸积成一个麦秸垛子。</p><p class="ql-block"> 这给头牯吃的麦秸得选那黄亮黄亮的麦秸。把这黄亮的麦秸积成一个麦秸积。农业社时期麦秸积大多是长方形的,一个麦秸积要供头牯全年的草料。 </p><p class="ql-block"> 积麦秸积那不是随便积到一起就行了,那可是一个技术活儿。麦秸积一般都在场畔的边沿处,不影响大场的后期耕作和来年的场活。那十多米长,四五米甚至五六米宽的麦秸积一层一层的往上累,当达到一定高度后,四周边沿开始慢慢地向外张,这张开的目的就是麦秸积顶上下来的雨水直接流到地面,而避免了整体麦秸积侧面的麦秸变质。当向外分的差不多了,就要慢慢地收回了,以约摸60度的坡度收顶,收顶时,得用长竿子轻轻地拍打麦秸,使得表面的麦秸瓷实,不至于让雨水罐进麦秸积里去。</p><p class="ql-block"> 当需要铡草时,一个人上到麦秸积的正面边沿,事先估摸得铡多少草料而揭开差不多的顶上麦秸,把那已变质的麦秸取掉,然后用踏铲在分界线处端直地往下踏,那麦草就一层层取下来了,也不费多大的劲儿。假若不是这踏铲,即是从顶上撕麦秸也是很费力气的,而且不整齐,那麦秸就斜坡下来了。平时人要想在麦秸积侧面撕扯一老笼麦秸,那更不容易,不说费时间,得要用吃奶的劲去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铡麦草一般得三个人。一个给铡刀擩草的,这擩草可确实是个技术活儿,一寸铡三刀,头牯吃了没料也上膘;一个压铡刀的,两个人得配合默契,要不然会损伤擩草人的手指;要说那踏铲的人活路最活泛,一会儿给擩草的人把麦草打成铺铺子,一会儿上麦秸积踏铲,踏一层扯一层地把麦草整体的一捆捆摆放到擩草人的旁边。若铡墩前铡的草鼓堆了,就用担子把麦草笼担进草房。</p><p class="ql-block"> 农村通电后,有了打麦机,把打麦机麦草的出口封闭了就成了打草机了。粉草时,踏铲是少不了的。这粉草也不是啥好受的活儿,虽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那灰尘飞扬的人确实够呛。</p><p class="ql-block"> 今闲着无事,胡乱的条理也不太清楚的敲打出了以上的文字,主要想说的是踏铲。</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4日</p><p class="ql-block">@海阔天空随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军海:网名@海阔天空,农民,榆楚村人,文化程度高中,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写字,失去土地后热衷于乡村文化的挖掘,现为高陵区文史资料撰稿员,区文学协会成员,有作品曾在省市级电台播出,作品多次在省区县获奖,西安日报曾有介绍,有《印痕》一部已由区文化馆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