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张志安先生

长天

<p class="ql-block">张志安:一生都在旅途中</p><p class="ql-block">岳鹏 、顾伟南 看宜兴 2022-07-14 17:49 发表于江苏</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28日,“张志安艺术展”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当天便迎来在该校参加“全国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成立大会的百余位嘉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00多幅(件)书画、陶艺经典作品前,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美术界、陶艺界人士,或驻足欣赏,或细细品味,或相互评议,大家无不为张志安先生的为人、为师、为艺所折服,纷纷赞叹张志安先生不愧为新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穷苦孩子考上鲁艺</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樟树市(原清江县)临江古镇,位于赣中平原,这块富庶的土地以盛产柑橘闻名,被誉为“橘乡”。1930年3月,张志安在这里出生,比他的“同乡”王安石晚了909年。</p><p class="ql-block">张志安从十岁起就几乎每天随祖母下地,种菜、施肥、摘辣椒和茄子等,当然,秋天里少不了帮着摘满树的柑橘。勤劳而明理的祖母养了一大群鸡,每天早晨一打开鸡窝,鸡群便欢快地直往后院冲。这些场景都深深地烙进了张志安的脑海,多年后都融进了他的笔底。</p><p class="ql-block">张志安的童年有快乐,更多的则是磨难。12岁那年,张家的房子被日寇飞机丢下的燃烧弹烧毁。为躲避战乱,张志安徒步一个多月,步行1000多公里,从老家来到了湖南衡阳,在一家名叫新新国药局的中药房当了一名学徒。学徒四年间,作为小徒弟的他每天洗衣做饭、切药研药、扫地抹桌,各种重活累活都要做。一天稍闲,上小学时就喜欢画画的张志安对着书上的岳飞像临摹起来,对门一位书法家走过来看,并称赞道:“画得很像,很有绘画天赋。”老板却走过来骂道:“你没事情做?这里是专门请你来画画的地方?”才十二三岁的张志安吓得不敢吭声,从此再也不敢画画了。</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一直挂念着读书的张志安回老家报考省立樟树中学,结果考了第一名,全班56名初中生,他当副班长。当时,他与同学黄志良(后曾任华中科技大学艺术系主任)一起负责编印校刊《汇光周刊》,两个人自写自画,图文并茂的校刊很受师生们的欢迎。</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初中毕业、表现优秀的张志安作为当时稀缺的“知识分子”,被选送进南昌专署干部训练班,学习两个多月后,即编入清江县委农村工作队。二十出头的他一个人管理两三个乡的工作,建农会、征粮、剿匪反霸……每天肩扛一杆长枪,腰插一支短枪,奔波在野兽与土匪四处出没的山区。</p><p class="ql-block">1952年,善写会画的张志安被调到县委宣传部,筹备阶级教育展览。其间,他画的《罪恶的旧社会》《地主阶级的剥削》两套连环画,在展出的同时,还在《井冈山画报》上发表。同年,他考入鲁迅文艺学院(现鲁迅美术学院)。一个穷苦孩子居然能上高等艺术学府,张志安好高兴好高兴。在位于沈阳的鲁艺,他平日除了上课、学画,还三天两头到图书馆借书,诗歌、美术与文学论著等图书,他差不多读了个遍。他学着写诗,在校三年先后创作了500多首诗,当时每周一期的校刊几乎每期都有他的诗作发表。学生赛诗会,张志安得了第一名。主修的美术课,张志安更是下足了功夫。他的美术老师是留日归来的王盛烈先生,王先生除了指导学生基本功外,还重视培养学生发掘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扶持学生塑造富有生活特征的典型形象。张志安受其熏陶,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从瓷都到陶都</p><p class="ql-block">张志安曾说:“本不想当学徒,却当了四年徒工。本不想当干部,却当了四年干部。本不想当教师,却当了40多年教师。后来觉得,当教师顶好,因为师生可以相互成就。”1955年,张志安从鲁迅文艺学院毕业,便来到江西景德镇做了一名教师。</p><p class="ql-block">1955年5月,景德镇市委决定创办一所陶瓷美术学校,并将办校方案上报国家文化部。同年11月,文化部正式批准“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中专建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美术方面的大学生,张志安这一年正好毕业,他和一同分配来的施于人、毛龙汲等几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迅速投身到这所学校的筹建和教育工作之中,并很快成为教学骨干。</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28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办高校首先要有师资,专家论证认为,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的张志安、毛龙汲等十多位优秀教师,完全可以承担陶瓷美术系的教学工作。所以,以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为基础,合并了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江西工业技术学校矽酸盐专业,成立了中国唯一以陶瓷命名的高等艺术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从此,张志安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一干就是十年,在该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陶艺人才。</p><p class="ql-block">1965年,为支援宜兴陶瓷产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张志安服从组织安排,带着妻儿,和毛龙汲、吴克强等5名同事一起,千里迢迢,从瓷都景德镇来到了陶都宜兴,筹建宜兴陶校(即后来的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现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陶瓷美术专业。作为该专业的负责人,张志安带领大家白手起家,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把陶瓷美术专业建了起来。但没想到,受“文革”的冲击,学校教学大受影响,许多老师被调进陶瓷系统的研究所或工厂工作。从景德镇来支援宜兴的毛龙汲、孟凡燕(张志安夫人)等多名教师,也分别被调到其他单位,唯独张志安一人在宜兴陶校坚守着教学阵地。</p><p class="ql-block">“朴实、真诚、随和”等,是张志安留给学生们的共同印象。张志安把每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曹干1978年考进宜兴陶校,成为张志安的一名学生,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同学们大多高中毕业后在社会上“流荡”多年,刚进校门仍有几分野性。一次,一名同学上树掏麻雀窝,一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好被张老师看到,害怕极了,心想少不了要挨老师一顿教训。没想到张老师走上前,关爱地问道:“痛得厉害不?不要紧吧?麻雀又没惹你,你去惹它干什么?”这件事,数十年后同学们仍常常作为笑话讲起。</p><p class="ql-block">张志安的随和让同学们与他很亲近,而他渊博的学识、对教学全身心的投入,更赢得了学生们的信赖。1974年,宜兴陶校陶瓷美术专业招收了一届学生。当时学校师资奇缺,整个专业40名学生,就张志安一名教师。他什么课都要上,什么事都要管,好在当时他刚过不惑之年,精力旺盛,教了素描教水彩,上了水彩上国画。学生早操他早操,学生自习他陪同,课余学生打球他也打球;领着学生外出写生,有时一天步行七八十里;带着学生下工厂,他不仅作指导、管生活、抓纪律、组织各种活动,还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就连星期天,他也总在教室、宿舍转圈子,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基础课、专业课、文化课他都悉心指导。</p><p class="ql-block">上课时,张志安总要结合授课内容创作一批美术作品,或国画、或素描、或水彩,供大家临摹、借鉴,课后大多赠予学生,而学生们都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多年之后,张志安的学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鸣仍感慨道:“老师为人师表,率真朴直,真人也。”</p><p class="ql-block">数十年间,张志安的学生达到3000多人,其中不少成为教授、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等。在张志安60寿辰之际,许多学生专门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赶到宜兴,还冒雨上南山采来杜鹃花,亲手做了一只大花篮,向恩师表示祝贺。学生顾宝新在纪念册上画了一只大青蛙,大家在大青蛙的周围画上许多蝌蚪,并题:“有蛙必有蝌蚪在”,表达了学生们对恩师的敬爱、依恋之情。</p><p class="ql-block">“画鸡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一个圈是眼,一点是睛,尖喙、红冠。画颈、背、翅、尾、胸腹,形态坚定,神情执着。张志安画过好多这样的鸡,类似的画面,他总喜欢题:“一生都在旅途中。”或多上一句:“莫嫌世上多风雨,一生都在旅途中。”许多张志安的学生、朋友都说,张老师画的是鸡,其实是在刻画人。他自己就是一生都在旅途中。</p><p class="ql-block">张志安执着于艺术,始终如一。他信守以大自然为师的信念,在任教的40多年中,每年都外出写生。华山、黄山、庐山,长江三峡、苏州园林、曲阜“三孔”……他的写生稿以千百计。在教学之余,张志安作画、写字、作文、画瓷,整天忙忙碌碌。张志安的画,一如他的为人,于质朴中见真诚,于淡泊中见精神。他的画大都放笔直写,简洁明快,看似相当粗放、漫不经心,但于精微处极为传神达意。张志安的画路很宽,山水、人物、花鸟、蔬果样样精到,而他画的鸡,则最为多姿多彩,最为形神兼备,也最为人们所称道。</p><p class="ql-block">张志安笔下的鸡,或踽踽独行、艰难跋涉,让人不禁联想到人生的曲折和风雨; 或峨冠高趾、阔步横行,让人联想到踌躇满志的曹阿瞒;或缩头收翅,栖于树下,让人想起诈病韬藏的司马懿;或雏鸡无忧无虑、稚态可爱地依偎在母鸡身旁……人们在欣赏他画的同时,还常常被诸如“莫嫌世上多风雨”“君亦有双翅,何以不翱翔”“鸡不叫也天亮”等质朴有趣、富有哲理的题词所吸引,引发深深的思考。张志安把自己人生经历中感悟到的和鸡有关与无关、相及与不相及的种种思绪与意趣,通过精到的笔墨、简洁的语言,完美地表达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艺术系主任黄志良评价道:“志安的鸡与悲鸿的马、白石的虾、苦禅的鹰、黄胄的驴,置诸一堂而绝不逊色。”原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江西省美协名誉主席胡献雅则称赞张志安为“中国画之国笔,画鸡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耕耘不辍一“老农”</p><p class="ql-block">一米八的大个子,平头,常年穿一件中山装,冬天则是一身老棉袄,和乡下老农没有两样。这是张志安留在学生和朋友脑海中的形象。其实,张志安还真没把自己当成教授、知识分子,他浑身散发着老农的朴实、正直和憨厚,并且一生耕耘不辍。</p><p class="ql-block">当年,在与张志安一道筹备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的年轻人中,有一位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名叫施于人,不料1958年被评为“右派”。不识时务的张志安大胆地站出来为施于人鸣不平,可他的辩解非但没有帮上同事的忙,反倒让自己受到牵累,被下放到一个叫“官庄”的村庄种地。原本农民出身的张志安,与村民们在一起,很开心。那个生产队30多个男劳动力,粗活如挑担打稻,细活如拔秧插秧,没人能超过他。修筑水库,别人挑一担他挑两担。干农活之余,从小就在药房学过徒的张志安,有时还给农民看看病,病好了,农民们会送上十个八个鸡蛋。离村子不远处有一口大塘,村民说其深不见底,他们从未下去过。天热了,水性特好的张志安下塘游泳,村民们甚是惊讶,他试着潜下去一探池塘深浅,并开始捕鱼,两个小时捕鱼30多斤,大部分分给了村民,村民们从此把他看成神奇人物。1994年,时隔36年张志安故地重游,当地农民燃起鞭炮欢迎他。</p><p class="ql-block">下放7个月后的一天,张志安在街上偶遇景德镇市委宣传部贺部长。贺部长问:“张老师,你现在在哪里?”“下放,你不知道?”贺部长了解情况后,当即说:“你回来。”“那好,你写张条子给我。”贺部长随手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写上“陶院人事处:张志安同志回学院报到。”张志安于是重返三尺讲台。</p><p class="ql-block">不论是在瓷都景德镇,还是在陶都宜兴,张志安先后在校园砚田辛勤耕耘40多年,桃李满天下,可他从不以此炫耀,而是始终保持着淡泊的心态,凡求教者不论老少,他都以诚、以礼相待,倾囊相助。其间,他书画、陶艺成就名声日隆,除长期担任宜兴陶校美术学科主任,还兼任江苏省陶瓷艺术协会副会长,宜兴市政协第八、九届副主席,宜兴市美协名誉主席等,可他为人低调朴实,淡泊名利,不屑于刻意包装。朋友们夸奖他的画,他总是平淡地说:“我就是这么涂涂、玩玩,聊以自娱。”他把自己的书画、陶艺作品比喻为农民的“萝卜”“青菜”,有人来买他总是以“萝卜”“青菜”的价格卖,还常常“卖一送一”。为此,在画萝卜、青菜等题材的作品时,他总喜欢题上“淡泊延年”“淡中滋味长”等句。</p><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12日,张志安先生因病在宜兴去世,享年80周岁。当时,1000多名学生、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从全国各地赶来,为张先生送行。三年多后的2013年12月10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陶瓷艺术继承与发展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陶瓷艺术界召开的一次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会议。会议有项议程是深切缅怀胡献雅、张志安等12位已故著名陶瓷艺术教育家。大会对张志安的缅怀词是:“他求学于鲁美,谦和好学,耕耘在宜兴陶校,育人无数;他淡泊名利,为人真诚,正直善良,平实中见真情,简约中透豪气;他的若愚若拙、冲淡悠闲的瓷绘画,放笔直写,简洁明快,亦诗亦画,诙谐幽默,蕴含人生哲理和强烈情感。他的诗词文章,平白情真而味醇。他是一个精神高度自足的老人,一个从身体到精神满受蹉跎的老人,他就是张志安先生。”</p><p class="ql-block">这,是对张志安先生最恰当的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