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前往阿克苏途中的一个景点,也是今天行游的第二站。</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苏巴什佛寺,对我这个历史知识,特别是佛文化相对匮乏的人来说,之前是闻所未闻。</p><p class="ql-block"> 抵达景点时,眼见一块“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牌,心中不由得一动,感情这名不见经传的佛寺,好有份量!</p> <p class="ql-block"> 景区因为门票售完,同意我们免票入内,最后大家多以购买瓜果已回报。</p><p class="ql-block"> 行不远,即见一排贴地介绍牌。</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苏巴什佛寺,又称昭怙厘大寺。位于新疆库车县城东北在新疆库车市以北约20公里的却勒塔格山南麓与</p><p class="ql-block">库车河龙口。</p><p class="ql-block"> 这里,一大片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遗址群被奔腾的河水分割成东西两处,这是新疆迄今发现的最大佛寺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遗址分东、西两寺,在铜厂河东西两岸。</p><p class="ql-block"> 东寺已毁,存庙塔、僧舍遗迹。曾出土大量汉、南北朝、唐代各类文物,寺内还发现过一座古墓。</p><p class="ql-block"> 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龟兹古国享有盛誉。一直是西域重要文化中心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该佛寺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苏巴什佛寺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我国政府批准立项的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保护工程于2011年4月开工,为此,新疆库俄铁路支线建设绕避苏巴什佛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 苏巴什古寺为魏晋时代的佛寺遗址,残迹宏大,分布于铜厂河东西两岸(目视所及,未见河流,是季节干涸,还是已消失?),互相对望。</p> <p class="ql-block"> 整个遗址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建有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物,保存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 原来有河道横贯其间,遗址分布在河道东西两岸的土丘上,称为西寺和东寺,主要建筑集中在西寺。</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是苍凉的却勒塔格山麓,佛寺所在于一处开阔的台地。</p><p class="ql-block"> 千年以前,苏巴什河水应有充沛的流量,以利于生存,故建寺者将佛寺选址于此。</p> <p class="ql-block"> 遗址处处可见一些地表残存。</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东寺依山而建,遗址残存佛殿,其墙上有佛龛,殿外有佛塔,方形塔基,柱状塔身,周围有僧房、禅房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西寺的建筑遗存较多,主要由佛塔、佛殿和南部寺院组成。</p><p class="ql-block"> 北部佛塔附近有残窟,窟内有残存壁画和题记。中部佛塔保存相对完好,塔身成方形,有土坯垒砌,分五级。</p><p class="ql-block"> 佛塔二层平台上有中心柱支提佛殿,佛塔塔基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40米,高约12米,塔的形制与结构明显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突出加高的塔基则带有明显的龟兹本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东寺遗址,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遗址呈不规则分布。</p><p class="ql-block"> 寺垣已毁,下存房舍、塔庙遗址,均为土坯建筑,墙壁高的10多米,有重楼。</p><p class="ql-block"> 最北一座耸立在半山腰,可俯视全寺遗址;大部分遗迹都集中于地势起伏不平的河岸。</p><p class="ql-block"> 该遗址南北长约 500 米,东西宽约 140 米,主要由北、中、南三座佛塔组成,南塔保存较好,塔身圆形,土坯筑成,塔顶呈穹形,塔身中部有一圈柱洞,可能存有木骨,塔周有围墙,墙上有 10 余个佛龛。</p><p class="ql-block"> 游人仅做一般了解,并不能详对其物。</p> <p class="ql-block"> 天空阴晴不定,残存的苏巴什佛寺建筑,依然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千年之前,矗立于广袤的戈壁滩上,金色光芒的高高的佛塔,迎接着来来往往的僧客,传达交换着东西方的文明信息。</p> <p class="ql-block"> 佛寺也有角楼,可见,匪患在当时也是难以禁绝的。</p> <p class="ql-block"> 对古代佛寺的不甚了解,也不知眼前这个残存物,是什么建筑。</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千年之前佛寺的土筑石砌,与当今佛寺的金碧辉煌,可谓天壤地别。</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千年古寺遗址前,你的思绪可能是迷茫的。因为,你无法想象,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曾经辉煌,然后,走向衰败,直至残破如斯。</p> <p class="ql-block"> 层层叠压的夯土层,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佛寺的建造技法,基本上涵盖了古代生土建筑的不同建造形式,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乃至中亚地区土遗址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的认知,也仅局限在生土夯筑这个概念之上。</p> <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遗址,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新疆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佛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 西寺大殿,由佛塔,殿堂和数间房屋组成。</p> <p class="ql-block"> 遗址导览牌。</p> <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始建于魏晋时期,隋唐时达到繁盛,僧侣曾多达万人。</p><p class="ql-block"> 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开坛讲经,弘宣大乘经论。200多年后,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经路经此地,感于僧侣云集,佛事兴盛,遂驻留月余,讲经弘法。</p> <p class="ql-block"> 西寺围墙仅存西墙及北墙,周长300余米,依稀可见当时寺院宏规。</p> <p class="ql-block"> 西墙巨大的豁口,其下有泥块状堆砌。泥块,应是石头砌筑后外敷泥浆,已混色如一。</p><p class="ql-block"> 只是不知这豁口的作用是什么?又为何以石块砌筑。</p> <p class="ql-block"> 据考古资料,这里曾出土过汉、南北朝、唐代钱币,波斯萨珊朝库斯老二世银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此外还发现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p> <p class="ql-block"> 7世纪中叶(公元658年),唐朝“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高僧云集于此,该寺佛事兴隆,晨钟暮鼓,幡火不绝,直至9世纪被战火摧毁。</p><p class="ql-block"> 14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灭佛运动,导致此寺被废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处土墙很奇特,大部为土筑,也有一小块石砌。墙面也是局部平整,大部凸凹不平。</p><p class="ql-block"> 功能作用,令人费解。</p> <p class="ql-block"> 1978年5月在一处塔寺范围内发现过墓葬一座,并在寺院遗址发现人物壁画,壁画上还有龟兹文题记。</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些新发现,表明这一组建筑,早在东汉即已存在,唐代最繁荣,是龟兹王国内著名佛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作为新疆现存的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址,苏巴什佛寺在历史上曾经沿用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 遗址虽残,龟兹国寺的盛隆气象,依稀尚存。</p> <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的旧称之一“雀梨大寺”,始见诸于《梁高僧传》的“鸠摩罗什”记载:“什在胎时,其母自觉神悟超解,有倍常日,闻雀梨大寺名德即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请斋听法”。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发展至鼎盛。</p><p class="ql-block"> 唐代高僧玄奖在《大唐西域一记》中记载,龟兹国“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估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p><p class="ql-block"> 上述文献证明,该佛寺遗址,在历史上曾先后被称作雀离大寺、雀梨大寺、 昭怙厘大寺等,现称苏巴什佛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 淨土亦有精神,千年之后,依然望天祈。</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这里就是《西游记》中传说的女儿国,并把东西佛寺中间的库车河说成是子母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有人据《大唐西域记》考证:女儿国的位置,应在和田县或者皮山县之间的地带。公元7世纪,女儿国被吐蕃国所灭,一部分人逃至西藏昌都,仍称东女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吃瓜群众就姑妄听之吧。</p> <p class="ql-block"> 西寺中塔,有图有详文,诸君自览。</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在此塔基地发掘出一座墓葬,有女尸及随葬品出土,现藏于库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女尸垫葬于佛寺塔底,是建塔附灵,还是供养人自捐其身祈福,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迄今仍是不解之谜 。</p> <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苏巴什佛寺遗址考古成果颇丰。</p><p class="ql-block"> 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曾在西寺挖掘一舍利盒,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1907 年法国伯希和也曾发现圆形舍利盒一个; 1958 年,北京大学黄文弼先生在西寺殿堂内曾发现大量陶器、铜钱、铁器、木简、经卷等。</p><p class="ql-block"> 上述之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盗走的龟兹舍力盒。盒身绘有由21人组成的乐舞图,是对西域著名歌舞戏“苏幕遮”的真实记录。</p><p class="ql-block"> 乐舞图的画面精美,人物形象生动,舞者着彩衣,头戴面具。其余箜篌、排箫、腰鼓、铜角等乐器的演奏者,则身着锦绣花边长袍,足蹬高筒皮靴,是典型的龟兹世俗男子形象。</p><p class="ql-block"> 世俗的乐舞与佛教紧密融合,说明佛教的思想、佛事活动等已经融入了龟兹国上至王庭、下至庶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确尔达格山,与其下的平顶台地和大片戈壁,构成西域独特的荒漠风景。</p><p class="ql-block"> 而孤寂的夯土遗址,让这里多了一份苍凉,也多了一份厚重。</p> <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鼎盛阶段,佛寺林立。大量僧侣来往于中原与新疆地区之间,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鄯善等佛教中心。</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是龟兹当时最大的寺院,享有龟兹国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真的很感佩,先贤僧侣,以强大的内心定力和张力,坚定的弘法精神,在这不毛之地,创造出一个时代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处建筑,似乎很对称。</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大寺残存相对完整,仅从卵石般的一丝不苟,细密铺排的墙体,可见当时建造者的事佛之心,是何等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未见此建筑介绍,这里不便置评。</p><p class="ql-block"> 这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佛寺建筑。形制规整,施工精湛,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不知名的戈壁草,长出玉质般的嫩叶,簇拥如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栈道循环一圈,远眺西寺横亘的墙体,如一条逶迤的黄龙。</p> <p class="ql-block"> 据说,苏巴什佛寺东寺,曾有一数吨重的玉佛脚,如今不知所踪,不知这是否东寺不开放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景区门口摆着一些玉石和胡杨枯枝,其中的一大块白玛瑙,通透温润,质地上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和分化,加上外国探险队的挖掘破坏,早已面目全非,但依然不掩昔日的雄阔和壮伟。</p><p class="ql-block"> 2022.7.14.</p><p class="ql-block"> 匆于阿克苏天畅宾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