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 顺着辛温解表药顺序,该是“白芷”了。<br> 搜韵网载有涉及“白芷”的古今诗词近130首,且大多是明清两代文人墨客所作,更有趣的是大清皇帝弘历居然有40余首诗写到白芷。从网络搜索结果看,最早使用“白芷”入诗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宋玉,在《楚辞·招魂》里有“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菉蘋齐叶兮,白芷生。”与宋玉《招魂》一样,大多数诗人将白芷作为香草而非药物入诗的。<br> 先看看南北朝时期宋国人谢灵运的《登上戍石鼓山诗》是怎么说的吧。<br> 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br> 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br> 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br> 欢愿既无并,戚虑庶有协。<br> 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br> 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br> 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br> 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br> 佳期缅无像,骋望谁云惬。<br> 怎么样?游山玩水的惬意跃然诗上吧!诗人谢灵运被后世文学史界誉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作为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上述这首《登上戍石鼓山诗》并不十分出名,但笔者感觉与《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燕歌行(七言)》等诗相比毫不逊色。笔者粗读其存世的110余首诗,更喜欢如下诗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br> 再看看诗佛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诗曰。<br>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br>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br> 蹴鞠屡过飞鸟上,鞦韆竞出垂杨里。<br>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br> 怎么样?又是一首游山玩水的诗吧!只不过田园风光更加清丽,人间烟火气更加浓郁。诗题中的“即事”,多用为诗词题目,也就是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鞦韆”乃秋千也。“分日”可不是分开几日,而是每日,按日的意思哦。<br> 再来看看北宋文学大咖东坡先生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八》,诗曰。<br>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br>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br>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br>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br>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br> 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br> 有专家考证,东坡先生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诗作于英宗治平元年(1064),此时的东坡先生还在凤翔府判官任上,诗中“漂流到关辅”一句中的“关辅”也可以证实东坡先生的作诗地点和大致时间。关辅的“关”指关中。“辅”指三辅。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三辅”: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不久改为主爵都尉)同治长安城中,所辖皆京畿之地,故合称“三辅”。《汉书·景帝记》:“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武帝太初元年(公园前104年)改左、右内史、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后世政区分划虽时有更改,但直至唐,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br> 细品东坡先生《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可知,东坡先生把自己在凤翔的工作环境、生活状况、游历感悟通过和诗的方式告诉弟弟子由。笔者尚无认真考证东坡先生在凤翔期间与弟弟有多少书信往来,但东坡先生这次外放是其与弟弟首次长时间离别,想必书信往来必定不少,且书信的写作方式大多是互为唱和的诗词。<br> 在搜韵网载的近130首写有白芷的古今诗词中,元末明初僧人德祥的七言绝句《闻芷》引起笔者注意,起始一句“白芷花开绕屋香”,使人感到“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然而读罢全诗,又有一种思乡的凄楚。《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是这样介绍诗人的:元明间僧。浙江钱塘人,字麟洲,号止庵。工书能诗。洪武初住持径山寺。永乐中尚在。有《桐屿集》。<br> 白芷花开绕屋香,一时秋思入江乡。<br> 云多水阔人难见,楚竹歌声动夕阳。<br>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关于白芷的注释是这样的:<br> 白芷,中药名。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主要变种有杭白芷、祁白芷、白芷(原变种)、台湾独活。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br>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br> 性味:味辛,性温。归经: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