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2年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秦制,货币制度也是如此,汉初仍使用秦半两钱。根据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所记载,汉代人感到“秦钱重难用”,汉高祖刘邦才“令民铸钱。” 此时所铸的钱为“汉半两”,直径2厘米至2.2厘米不等,钱肉较薄,钱文仍为大篆(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汉半两比秦半两轻,做工较为精致,字体仍仿秦半两,重量为8銖,称之为“八銖半两”。汉高祖刘邦吸取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实行轻徭薄税、休养生息的国策,同时对半两钱再次进行了减重改革。《汉书·食货志》:“汉初……更令民铸荚钱。”荚钱的流通使用,对汉初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谓“荚钱”就是钱币的大小形状犹如榆树的榆荚,质量很差。但是,在秦王朝遗留的经济烂摊子下,财政困难,荚钱节省了铸钱的成本,为经济的起死回生作出了积极贡献。“荚钱”在钱币学上也称“榆荚半两”(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榆荚半两钱的直径只有1.2厘米或1.3厘米左右,多为民间私铸。榆荚钱孔大,钱肉狭窄,重量只有两克左右,但等于半两钱的面值,是严重的币值失衡,体现了汉初治理破摊子经济的权宜之策。</p><p class="ql-block">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帝王的治理,历史上称作“文景之治”,西汉王朝的经济呈繁荣昌盛之势。在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迫切需要确立适合于经济发展和贸易需求的货币。实际上,从汉初高祖推行榆荚半两时起,汉代统治者一直在进行货币改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这项举措到了汉武帝才真正完成,最终确立了“五銖钱”铸造和流通。西汉五銖钱轻重适中,适应货币经济发展状况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直至隋都使用过五銖钱,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形式。</p><p class="ql-block">五銖钱早期由地方上的各郡国所铸,皇室仅规定五銖钱的钱式和重量,因而各地铸造的五銖钱很不规范,称之为“郡国五銖”。不久,汉武帝禁止各郡国铸钱,将钱币铸造、发行权改由中央政府控制,并严禁“郡国五銖”的流通。由中央政府监管的五銖钱非常规整,而且制作精美,重量准确,钱文秀丽(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这种由中央政府铸造的五銖钱称“赤仄五銖”和“上林三官五銖”,钱体重如其文,纠正了汉初长期以来存在的币值失调的问题。该五銖钱直径2.5厘米,外边缘内外面均有廓,方孔的正面四边无廓(上林三官五銖正面穿孔上有一横廓,如图中最后一枚钱),背面有廓。“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一致,笔画粗细一致。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货币的统一发行,改变汉初货币铸造的混乱局面,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去世后,历经昭帝、宣帝等时期,五銖钱一直继续铸造、流通。各时期所铸的五銖基本按照武帝规定的钱式,稍有改变,但基本样式一致,本文无需论述。总之,西汉五銖钱为以后各朝代的铸钱规范化、精致化提供了很好的样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