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楼之最”竟在潮汕

临宗

<p class="ql-block">原创 宗宗</p><p class="ql-block">2022/7/1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摄影/许师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说起土楼,人们往往想到的标签便是福建、客家。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在被称为“省尾国角”的广东潮汕地区,竟也存在着大量的土楼。它们十分低调,少有宣传,同时又异彩纷呈,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有趣混搭。深入探寻这片古老民居的“遗落之境”,也从一个新的角度推开了潮汕山海间的文化和历史之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b></p><p class="ql-block"><b>少为人知的精彩,</b></p><p class="ql-block"><b>中国“土楼之最”竟在潮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土楼,福建西部永定土楼,福建南部漳州“ 田螺坑四菜一汤”土楼群都赫赫有名,这种特殊的建筑模式,似乎是独属于福建或客家人的“ 专利”和创意。</p><p class="ql-block">然而,潮汕土楼的种种精彩,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输于福建。</p><p class="ql-block">潮汕地区的土楼是中国土楼分布中最西边的一块“拼图”。古老岁月中,土楼的这颗种子由移民带来并播撒到潮汕大地上,在当地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下绽放出不同的花朵和风情,这里拥有中国现存的最大八角形土楼、椭圆形土楼,中国地理位置最西、最南的土楼也在潮汕地区。</p><p class="ql-block">潮州上饶镇的镇福楼,南北长轴约98米,东西短轴长度也有90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堪称中国最大的椭圆形土楼。它身侧的青阳楼虽也算得上是大型土楼,在体量庞大的镇福楼的衬托下也显得娇小起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b></p><p class="ql-block"><b>潮汕究竟有多少土楼?</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据地方志记载,潮汕地区的土楼营建从元代便开始了,盛于明清,迄今共有约700 年的营造史。饶平的四方楼始建于元皇庆元年(1312 年),阳春楼( 已毁)创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 年),比饶平置县还早一百多年。而上饶镇许坑村的最新一座圆形土楼建成于1981 年,是一位土楼界的“80后”。</p><p class="ql-block">潮汕地区土楼的数量也是惊人的,特别是潮州饶平县,据《饶平县志(1979~2005)》的记录,仅一县之境,在上世纪70 年代末,有迹可考的土楼便有781 座。据不完全估算,历史上整个潮汕地区曾存在过的土楼应在千座以上,占全国土楼总量近30%。近几十年来,因多有坍塌损毁,现存土楼数量约有500座上下。</p><p class="ql-block">下图是2006年潮州饶平新圩镇长彬村一带的卫星地图,长彬村拥有建造于元明清时期的十八座土楼,各不相同,饶有趣味。其中最古老的土楼始建于元代,比饶平置县还早一百多年。长彬村附近数个村落也都拥有各自的土楼群。十几年过去了,因为缺乏维护,当年卫星图中的土楼不少已经残破和倒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b></p><p class="ql-block"><b>另类“土楼”:</b></p><p class="ql-block"><b>“遗落之境”流淌的别样风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潮州饶平协成楼,原土楼在十几年前倒塌后,居民们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质地的“新土楼”。潮汕土楼虽然也是聚族而居,但基本是严格分户的,即一座土楼由许多单元拼成,拥有各自的宅基地。新楼便在原宅基上一块块拼接而成。在乡村宗族的共同协调下,新房格局统一,对于后建房的人家,也严格为其预留出一块“切块蛋糕型”的土地空间,等待其加入这个新的“土楼”家园。</p><p class="ql-block">按常理来说,传统的土楼格局居住起来并不舒适方便,然而,这座新楼的建筑规制和风格在强大的规矩伦常、风水讲究与宗族长辈即“乡村话事人”的共同约束下,竟严格保持了一致,形成了一座奇妙的另类“土楼”,所有的原居民都对族群公共空间的和谐、规则和利益给予了足够的尊重、理解和接纳。</p><p class="ql-block">像协成楼这样进行过整体更新的“ 土楼”,在潮汕地区还有多座。一位潮汕文化学者则告诉我,形成这样的新派“土楼”,除了与原有宅基地分配有关外,和潮汕人敬祖之风浓郁,对于祖宗留下的祖产有敬畏之心,不敢擅改格局,不卖祖产的习俗也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4</b></p><p class="ql-block"><b>或许正因为地处偏僻,少为人知,</b></p><p class="ql-block"><b>潮汕的土楼群几乎没有旅游化</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潮州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的里秀楼,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由贝灰三合土筑成,墙体泛灰而被当地人称为灰楼,建筑使用了许多具有潮汕地方风情的装饰手法,如五行山墙、潮州木雕、嵌瓷等,可谓是土楼“潮汕流派”的典型代表。这座土楼在巅峰时曾有数百人居住其中,如今住户已大大减少,且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p><p class="ql-block">比起福建土楼,潮汕地区的土楼保护相对要薄弱很多。不过,或许正因为地处偏僻,少为人知,潮汕的土楼群几乎没有旅游化,在有人居住的土楼中,基本仍保持着最质朴的生活场景。不时有村民推着自行车、扛着农具进出,楼内空地上晾晒着各种干菜,屋檐下黄狗悠闲午睡,带着小鸡仔的母鸡则在空地上漫步,一派悠然自在的田园景象。</p><p class="ql-block">在福建,土楼作为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和世界遗产,往往是作为“ 建筑文物”受到法规的严格保护的。这一方面保护了古老的土楼,另一方面,也隔绝了自然流淌的民间力量对土楼的当代塑造。而在潮汕地区,因为土楼群的“ 不受重视”,自元代以来,延续700年的土楼“营造”仍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本文选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7月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撰文/闲章 苏润 摄影/郑坚 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责任编辑/陈惊鸿 图片编辑/吴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