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天是气候变暖了,还是人变得娇气了,可能二者都在变。</p> <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每到冬天,从徐州市区内穿过的故黄河水面结成冰,满载货物的架子车(平板车)就可在冰上穿行。孩子们在冰上玩耍,大孩子滑冰,小孩们坐在木板或橙子上,由大人们拉着或推着在冰上滑行,不时有人滑倒,引起一片欢笑。可能是作为大自然的平衡作用,夏天也就没那么热啦。也可能是贫穷的因素,很多家庭夏天没有蚊帐。也可能是孩子们顽皮了一天,晚上一睡倒就像小猪一般被蚊虫叮咬也没知觉。反正前十个年头我没什么热感。</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是我上小学时期。我家居住在云龙山北坡延伸处,出家门向西下坡百余米(同云龙山西下坡平行)就是中山路。那时的路面很窄,中间跑车的是柏油路面,两边的是渣土路面。夏天的晚上,我拿着家中最破旧的芦蓆(四周都破掉啦),同邻居家的几个玩童就到大路边乘凉。那时晚上汽车极少,路灯也昏暗,略有微风吹拂,总比在平房密集的家院强多了。我们玩方宝(废纸叠成的,方型)、玩洋画、打砖头,玩斗鸡、玩斗马。待玩累了、玩困了才睡觉。把一双前头露脚指头的烂鞋头放在蓆子下边当枕头(也防被别人拿走,不然就没鞋穿了)。偶尔有汽车经过,虽不是飞沙走石那也是尘土飞扬,第二天清早醒来,个个灰头灰脸,面面相视嬉笑对方。黑白分明的两只眼球,透出纯真、活泼、可爱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我正在部队服役。华山脚下、渭河之滨,一群铁血男儿在部队农场,边军训边生产。农场的居住条件很差,所谓“营房”就是泥包砖头作墙、油毡盖顶,坐北朝南,一溜十几间房子。每个班一间房,土坯通炕,用砖垒个多层架子,摆放洗刷用品。火房在宿舍对过,另起炉灶。院子很大,集出操、训练、饭堂、娱乐为一体。这样的条件正于“冬暖夏凉”相悖。夏天的烈日,晒透冒油的油毡屋顶,没有电风扇,战士又不充许自备扇子。学习、休息、午睡都有纪律规定,不能到处乱窜,只能在自己的屋里。汗流夹背、闷热难耐。西北高原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加之四周无建筑物遮挡,稍微有点风就感觉凉爽。有时无风闷热时,等吹过熄灯号,再悄悄地溜出驻地大院到屋后的大坝上去乘凉。大坝是拦洪而筑,有时几个“逃兵”不约而同聚集坝顶,谈各自的家乡、聊不同的趣事。在旷野之上,天空显得特低,星星显得特亮。望星空遐想无限,想过去、想当下、想未来……。</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起是夏日乘凉时电扇十电视十空调的起始。起初我也住在一座大院套小院的大院里,我住小东院东屋两间,南间屋的前面被另一家屋的山墙整个挡着。屋后边是条路,路面高出屋子地面一米多,后墙的窗户也就很小,只能叫作“洞”。通风条件差,屋里夏季潮湿,闷气。第一次花钱买了台台式小电风扇,三口之家,无论吃饭、休息、睡觉,都享受着电风扇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后来,小台扇换成了落地扇。再后来,落地扇换成了吊风,吊在两屋中间高高的房梁上,长长的扇叶旋转起来真是“呼呼”作响,在下面乘凉那叫个“爽”。</p> <p class="ql-block"> 90年代后期,我的住处因开路拆迁移居到北区的新建小区,在楼的三层东首,采光通风极佳,可谓“鸟枪换炮”换了人间。条件变了我又买了台《春兰》牌立式空调放置在客厅,气派!</p><p class="ql-block"> 2006年因已是五口之家,又购置了一套顶层跃式楼房。顶层有近40平米的平台,是休闲、养花、乘凉的好地方。每个卧室都装有壁挂式空调,忙碌了一天的家人,回到家中看着可控的互联网壁挂式电视节目,享受着可调控的空调凉意。这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吗?这难道是“神仙”能过上的日子吗?!</p> <p class="ql-block">插图/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张·求全聚德</p><p class="ql-block">制作/张·求全聚德</p><p class="ql-block">2022.07</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3oql4ab" target="_blank">夏日乘凉之“大杂院”</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ud9luq" target="_blank">夏日乘凉之“工作场所”</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aofq1d3" target="_blank">《夏日乘凉·三(看戏)》叙事散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