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结友,欢欢喜喜上酒楼。入席啰,吃一口,香一口, 走遍天下留心头!”一首石泉民歌,唱出了陕南石泉人对“二流子席”的喜爱 和赞誉。 <br> 说起“二流子席”,普遍流传于石泉县乡村以及池河流域一带。它始于明清,兴于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食者多为三教九流、官仕白丁,席间敞胸朵颐、撸袖划拳,颇为酣畅,故名“二流子席”。 烹饪“二 流子席”需要非常精深的技艺,学习这门厨艺需拜师,由老厨倌口传心授、 跟师三年后才能出师掌厨,因此,人们对厨倌都非常敬重。农村婚娶喜事 或老人寿宴请厨倌做席,都遵循一定礼仪:厨倌到来后,主人要用茶盘奉上四碟干果茶点,附上红包,名为“上案礼”,备毛巾一条,名为抹刀巾, 香皂一坨,供厨倌净手,以示恭敬。 备席开始前,厨倌要先祭祀厨祖,祭拜灶王爷,之后再上案,这时候 才到了展示厨倌“五功”的时候。所谓“五功”,一为汤功。行话说“唱戏的腔,厨子的汤”,要做好“二流子席”,首先要熬制好烹饪上味时用到的高汤,多以老母鸡、鸡骨、猪筒子骨及其他配料熬制而成,至于用何配料,那是老厨倌的秘方;二为配功,即菜色的搭配。“二流子席”讲究 色香味俱全,因此各种食材颜色的搭配就格外重要;三为刀工,根据“二 流子席”“花、块、条、丝、菱角”等传统刀工要求,将各种食材切成相应的形状;四为火功,“二流子席”讲究炒(爆、熘)、烧(焖、煨、烩、 卤)、炸(烹)、煮(汆、炖)、蒸(上笼)、凉拌等烹饪技巧,要求厨倌恰到好处掌握油温和火候,否则难以出味;五为手功,厨倌炒菜所持炒瓢,加上食材重达七八上十斤,没有一定的臂力和技巧,就难以做到翻炒自如,不溢不撒。 “二流子席”其实是一系列宴席的统称,按照适用场合、菜品异同,可分为“海碗子席”“五荤四素”“倒四六”“顺四六”“八大件”等。其中“海碗子席”并不是指大碗,而是指上菜数量多的意思,有如“满汉全席”,108 道菜,讲究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分“红案”(炒菜类)、“白案”(面点类),从开席到收席,耗时很长,因此 农村对诸事迟到者常有俗语“你吃海碗子席去了”的埋怨。 为了满足普通人家的需求,真、假“二流子席”应运而生。真“二流 子席”,讲究“六大柱”,取“六位高升”之意。“六大柱”即六冰盘(大盘)、 六品碗(大海碗),另加六个寸(中盘)和六汤碗,两上“清龙汤” (白开水),还有九个凉菜(五荤四素),四个扣碗子,两个小炒。共计 41 道菜。<br> 开席后,先上6个干果盘,再上9个凉菜,请客人入席。主客、陪客坐定后,热菜一炒一蒸一汤交替上桌。当要转换甜菜、甜汤及由甜转盐菜、盐汤时,要上“清龙汤”,实为白开水两碗,是让客人涮洗汤勺用的。这时“打盘”(传菜员)搞趣,在水上撒上芹菜叶、葱花,害得道行不深的食客当汤食而出丑败份。 假“二流子席”,也称“五荤四素”,讲究“四大柱”,取“四 季平安”之意。“四大柱”即四冰盘、四品碗、四个寸和四汤碗,一次“清龙汤”,还有九个凉菜,四个扣碗子,两个小炒。共计 30 道菜。 <br> “二流子席”的菜式搭配很有规矩,菜品的色、香、味也相当讲究。 以真“二流子席”来说,不同颜色的菜品交错上席,将六尺的八仙桌摆得 琳琅满目,首先带来色彩的诱惑。食材所选山珍野味,充分考虑口味的鲜 香酸辣、咸甜交加,在视觉和嗅觉之后,带给人以味觉的享受。 数百年来,“二流子席”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不断传承发展,一桌菜肴里凝结着岁月,记录着沧桑,也承载着石泉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1935年冬,传闻在陕西警备第二旅第四团任排长的何振亚曾设“二流子席” 十八桌,宴请乡邻、盟友兴师起义,成立陕南游击纵队,从此踏上革命征程,成为后来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 新中国成立后何振亚相继担任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副参谋长、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东北军区空军参谋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空军后勤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7年,流落中国台湾的石泉籍老兵几十年后重回故乡,当他们再次吃到“二 流子席”的菜肴时,不禁老泪纵横。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石泉人心里装的 还是这家乡的味道…… <br> 也许,这就是石泉“二流子席”的魅力。它早已不是单纯的美食,食物中留有太多岁月的痕迹,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凝聚着石泉人对家乡特殊的感情。随着“二流子席”的不断传承,一代代石泉人还将在这饮食的活色生香里,探寻家乡历史的人文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