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哲学探究</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思想,这恰似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们今日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早在先秦时期的《尚书·舜典》中就已出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记载,而《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表述。此后,“和谐”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并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从其主体来看,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人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将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阐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这启示着我们在走好人生路时,应尊重自然规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儒家也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诸多阐释。《礼记·中庸》中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强调天、地、人应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学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生路上,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世间万物,以辩证的思维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第二,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倡导“和为贵”,以宽和的态度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孔子一生都在探究人际关系,不仅提出了“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还提出了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可见,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也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阐述他的“人和”思想,认为只要把人的先天本性推及每个人,就能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从而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这启示着我们在走好人生路时,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用积极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人生增添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第三,神形合一:个体身心和谐的思想。个体身心的和谐在中国古代也称人的神形合一,主要是指人生在世,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以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儒家要求人们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尽心知性,自我修养,从而进入一种高尚而又和谐的人生境界。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修身的作用,认为普天下的人都应以“修身”为本。其中对于“君子”即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更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孔子的“君子”标准为例,他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又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又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君子又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道家主张“冲气以为和”“和其光,同其尘”,要求人们擦去世事纷争落在自己心灵上的俗尘,以一颗淡泊明净的心灵看待外物与自己。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强调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这样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之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待一切人物”,从而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这启示着我们在走好人生路时,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自身,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保持身心的和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第四,协和万邦: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谐的思想。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尚书·尧典》中说尧对九州的政策采用“亲”,对百姓的政策采用“平章”,对万邦的政策采用“协和”。《周易·乾卦》中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也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主张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主张“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这启示着我们在走好人生路时,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秉持和平共处、亲善和睦的原则,为构建和谐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