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老师这节课讲的是关于道德评判。一个经常觉得自己有罪,受道德评判的孩子,是不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道德法庭不是教导我们如何活得幸福,它告诉我们的是是否配得上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拥有道德感受力的生物,如果孩子的一些行为取悦了我们的道德感受力,我们就认为他是对的有德行的高贵的。如果孩子的某个行为冒犯了我们的道德感受力,我们就认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邪恶的。</p><p class="ql-block">人真正的道德产生于自己,道德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受力。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有罪感,告诉他你不配。第二个是楷模,压抑自己的欲望。《孔融让梨》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不愿意把东西让给别人,怎么办? 如果你告诉孩子,你应该分一半给你的朋友,你就把你的价值评判价标准强加给了他,忽视了他来自自身的道德感受力。如果你希望孩子更有道德,要提升的是他的道德感受力。如果你家孩子是强势的那一方,可以问孩子两个问题,1.你吃完了,你的朋友在那哭,你有什么感受?2.你有没有什么其他办法让你既吃到苹果?你的朋友还不难过?用这种方式提升孩子的道德感受力。让孩子慢慢体会。你看你的朋友很难过,你也很难过,妈妈不希望你难过,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如果孩子坚决不给,那我们可以说:你别难过了,苹果也吃了,朋友也哭了,没事的。反之,我们就形成了道德绑架,凡是被别人道德绑架的孩子,你要他成为德行的人,那是不太可能,因为道德绑架的背后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望,而且迟钝了人的道德感受力。</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没写完作业,我们就判定孩子配不上快乐,配不上有尊严的活着。这个断定就不是理性的,是感性的。如果一个孩子作业没写完,违反了行为规范,他在这个行为中依然能感受到来自你的爱和情感,他的良知法庭就会做出判断,就是我配得上幸福,配得上做一个好孩子,以后这样的事我不能再做了,否则我配不上幸福,配不上幸福成为一个好孩子。</p><p class="ql-block">夫妻之间吵架也是一样的,如果一方骂另一方很厉害,但是另一方还是以爱面对。那一方就会想:他对我那么好,我怎么能这样对待他呢?这就激发了一方的道德感受力。</p><p class="ql-block">别管孩子做了什么,永远记住那句话,春风十里不如你,在你的眼里她都配得上幸福。如果什么东西能校正他的行为,那一定是来自他自己的道德感受力和良知,因为人是一个有道德感受力的人,他会教会人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来评判孩子行为有罪,而是真情的告诉孩子,你在我眼里永远是个好孩子,永远配得上幸福,让孩子有一种春风十里不如你,云淡风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反思我在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实在太失败了。悔恨不说了,就说前方的路怎么走吧!</p><p class="ql-block">无论大儿子以后作业写不写?考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我都接受。他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合理的情况下我都满足,让他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无论他成绩好坏,他都值得拥有,值得拥有这么幸福的生活,值得拥有一个爱他的爸爸妈妈,他是生活在爱中的。如果他有情绪发牢骚的时候,我不能被她的语言绑架,耐心地听他倾诉,接纳他的情绪,陪伴着他。把不耐烦和厌恶的表情去掉,我要保持微笑沉默。一遍一遍的告诉他:我爱你,我相信你,你在我心中是个好孩子。平时的生活中,包括和弟弟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也要放下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不用道德绑架他,我可以微笑着听他诉说种种不满。</p><p class="ql-block">小儿子有情绪的时候,我要保持有意识,从他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微笑淡定的问他:怎么啦?听他诉说,共情,然后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他。学兴趣班表现不好的时候我忽视,找出他表现好的地方表扬。生活中与人发生冲突,事后我可以云淡风轻的提一下,让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对,引发他怎么做对。</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德感受力,我持续以爱以面对,他们会越来越好的。加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