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我们的车子继续在广袤无垠的邦达草原上驰行,放眼望去,绿草如毡、繁花似锦。平坦的地势,让这里成为动物们的天堂:不仅有成群的牛羊,藏原羚、黄羊、狐狸、马鹿、贝母鸡等,旱獭(土拨鼠)、水獭都是这里的常客。</b></p><p class="ql-block"><b>独特优异的草原环境,也让这里成为了植物乐园:贝母、人参果、大黄、红景天等药用植物,在这里肆意生长;野生菌类,如黄菌、白菌等珍贵品种,在这里也不难寻觅。</b></p> <p class="ql-block"><b>就在我们尊享邦达草原蓝天、雪山、草地、牛羊的时候,业拉山垭口到了。</b></p><p class="ql-block"><b>业拉山又叫怒江山,是西藏境内邦达与八宿之间的一座高山,海拔4658米,在青藏高原上这高度不算什么,但山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度很高。自东向西,从邦达算起,业拉山的起伏只有600多米,自西向东,从八宿算起,起伏竟达1500米,业拉山山地风光因其高差起伏之变化而闻名于G318线。</b></p><p class="ql-block"><b>这个垭口比较平缓,竟然有个小商店。站在垭口观景台上,可以清楚地观望山头两侧的风光,一侧的邦达草原,是来时的路,平缓舒坦,白云悠悠;另一侧属于怒江河谷,下山处便是川藏线最著名的险关之一——怒江72道拐。</b></p> <p class="ql-block"><b>怒江72拐,又称“九十九道回头弯”、业拉山“108拐”、“川藏99道弯”,有人统计其实有130多个弯。</b></p><p class="ql-block"><b>能有这条天路,多亏了解放军。我的脑海中不由翻开当年十八军解放西藏的那一页页历史:</b></p><p class="ql-block"><b>1950年初的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据《西藏始末记要》记载,一位探险家对西藏的地理描述:</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山有千盘之显,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b><b>肩负神圣使命的解放军,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离天三尺三”的山踏在脚下已是奇迹,在缺少工具和机械的情况下,硬要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路来,用的何止是力气,更是命啊!</b></p><p class="ql-block"><b>我仔细看过当年的历史图片,筑路官兵腰间拴着绳子,半空作业;架桥官兵在湍急的怒江上,手拉手筑墩搭桥。让人不由地担心,倘若绳子磨损、桥板滑倒,人能不掉落深渊?一旦头上巨石松动、河中沙陷,也同样命悬一线了。</b></p><p class="ql-block"><b>潜伏在天路七十二拐脚下的峡谷,不绝如缕地回响着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让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里每推进一米,总要伴随修路官兵的流血牺牲。全长两千多公里的路和桥,在将士们战天斗地的无畏牺牲和付出中,终于在1954年底开凿出来,从此天堑变通途。至今在怒江的石崖上还留着“怒江两岸出英雄”的题词。</b></p> <p class="ql-block"><b>虽然我恐高,也无人帮忙拍照(同行者还是怕高反,不敢下车)。但我还是大着胆子用手机拍下这段视频,记录下这难忘的美景。俯瞰山下,仿佛一张梯子,上来可以揽云入怀,下去可以鉴水如海;回绕盘旋的道路以一个接一个的“之”字形结结实实地捆在山间。你会不禁惊叹当年是如何修成这样的艰险之路,当然这样的大手笔只有造化才有,这样的架构不是你我所能揣摩!</b></p> <p class="ql-block"><b>山路已经够让人震撼的了,可当我在其头顶上鸟瞰远处山峰及其后的广阔区间里的山峦和峰巅时,心里边再次被震撼:远处山峦中皑皑白雪与天际间的白云相接,融溶在了一起,构成了峰峦叠嶂的边缘;而山峦中那一片赫红色的峰巅镶嵌在其中,还真是万山丛中一道道红,再与周边及整个山峦的黛色、褐灰和脊岭下的片片翠墨草绿相映衬,这一幅壮美的画卷,就是最高明的画师也难以描摹。更显出自然界的博大精深、宇宙洪荒、奥秘无穷。</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心怀忐忑,开始这段艰难之旅。据说,起初的72道拐,路旁没有护栏,轮胎经常贴着悬崖开,让很多老司机都开得腿软。</b></p><p class="ql-block"><b>现在的路两旁都修有护栏,危险系数降低了很多。我们司机说,只要控制好车速,并无压力。</b></p><p class="ql-block"><b>但是,如果没有护栏,这样的72道拐你敢开,我敢不敢坐呢?</b></p><p class="ql-block"><b>脑补一下,如果没有护栏……</b></p> <p class="ql-block"><b>其实这种弯道,我们这一路已经感受过几次,只是如今的72道拐,大货车走得多,路被压坏不少,不是很好开。</b></p><p class="ql-block"><b>危险的发卡弯,弯道全是刹车痕。发卡弯是经历过,但没想到长度会这么长。我以为顶多半小时就可以走完,没想到左拐右拐了1个多小时。</b></p> <p class="ql-block"><b>72道拐附近的山上居然有人家,住在这里的人得多么有气魄。</b></p> <p class="ql-block"><b>下得山来,我家人双手叉腰,仰望着刚才驾车走过的路思绪万千:</b></p><p class="ql-block"><b>72道拐镶嵌在逶迤群山中,草长花开,绚丽的云朵触手可及,如童话里的仙境。</b></p><p class="ql-block"><b>驱车而下,犹如坐在4D影院中。</b></p><p class="ql-block"><b>远望,像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横亘在眼前;近看,每一道弯都近乎一道鬼门关。</b></p><p class="ql-block"><b>当30多公里的路,从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口,曲里拐弯地从山顶下降到2800米的嘎玛沟时,我算是真正体验了一把“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b></p> <p class="ql-block"><b>而恰时天空中划出一道彩虹,我们欣喜万分,这难道是老天爷对我们刚才担惊受怕的一种补偿?我唱出《真心英雄》中的一句歌词</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b></p><p class="ql-block"><b>哈哈,看我们的小美眉高兴得都跳起来啦!</b></p> <p class="ql-block"><b>休息片刻,我们继续赶路。从这里开始,318国道便一头扎进怒江峡谷。</b></p><p class="ql-block"><b>好一个怒江峡谷!</b></p><p class="ql-block"><b>从金沙江——澜沧江——再到怒江,这三江地区里不仅一个河谷比一河谷陡峭,而且一个河谷比一个河谷更荒凉,不过却也一个比一个更神奇。</b></p><p class="ql-block"><b>阳光下白得刺眼的怒江峡谷,两侧灰秃秃的山峦更是一如既往的荒蛮,两边的江岸上寸草不生,怒江河道深陷谷底,滚滚的怒江水象黄泥汤似的,就在318国道旁边喧嚣或嘶吼着向东流去……</b></p> <p class="ql-block"><b>很快,我们便到了怒江大桥。旁边有个宽阔的平台,许多人将车停在那里休息。</b></p><p class="ql-block"><b>波澜壮阔的怒江在谷底咆哮而过,岸边竖着一个挂满哈达的牌子,上书:“318此生必驾!”几个大字,在此休息的人都站在那里拍照,以显示自驾318的壮举。我们也没能免俗,以此存照。</b></p> <p class="ql-block"><b>其实,更让我们敬佩的是身后的怒江大桥。</b></p><p class="ql-block"><b>在张小康的纪实文学《雪域长歌》中详细记录了十八路军修建怒江大桥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怒江大桥修建中间,一名十八军战士在夜里检查水泥凝固情况,却不慎陷入尚未凝固的水泥桥墩。当战友们发现时,他仅剩一只手露在外面,而水泥已经凝固。为了早日建成川藏公路,在场的官兵含泪把牺牲的战士浇筑进怒江大桥的桥墩。</b></p><p class="ql-block"><b>1953年,第一代怒江大桥完成,桥头巨大的石崖上刻上"英雄阵地"四个大字,铭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和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岁月虽去,英雄难忘!怒江大桥作为怒江上唯一一座能够通行大型车辆的桥梁,也是国家战略中常年战备的军事通道。很长一段时间,怒江大桥周边被列为军事禁区,武警战士24小时把守,禁止在附近拍照,严格限制车速和无故停车,目的是防止被敌人破坏。</b></p><p class="ql-block"><b>当年怒江大桥通行的主要是人民解放军汽车兵,他们经过怒江大桥时,会选择鸣笛,并点上一根烟,把烟投向车外的峡谷。</b></p><p class="ql-block"><b>如今的西藏,道路通畅如此,汹涌的怒江上第三代新桥也早已通车,第一代怒江大桥已被拆除,但凝固着牺牲战士血肉的桥墩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一座永恒的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人们延续当年汽车兵的传统,在经过怒江大桥时依然会鸣笛,我们经过大桥时,也是一路鸣笛,向英雄致敬。三代新桥的路沿上,还有人们自发摆放的鲜花、水果和饮料,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历史的铭记!</b></p><p class="ql-block"><b>桥墩中埋葬的英雄,或许不知道您的真实姓名,但您的事迹已然在世人心中传颂,这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b></p> <p class="ql-block"><b>经过怒江大桥,钻过著名的“老虎嘴”,沿途看怒江两岸,尤为壮观。</b></p><p class="ql-block"><b>这段路上河谷狭窄,河槽深陷谷底,川藏线在这里有好几处都是在悬空着的山崖下凿出来的上坡路。</b></p><p class="ql-block"><b>山体的横切面,露出一个个鹅卵石,像是刻意用石头混着泥沙砌起的墙。</b></p><p class="ql-block"><b>越往后走,裸露的鹅卵石越多,有密集恐惧症的慎看。</b></p><p class="ql-block"><b>而且很多鹅卵石有随时掉落砸中车辆的危险,我们就亲眼所见有石头掉下来,滚在路旁,我们赶紧快速通过。</b></p> <p class="ql-block"><b>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抵达八宿县,宿路边的华峰宾馆。老板娘好心告诉我们,做核酸的医院十点下班,如果需要做,应该赶紧去。</b></p><p class="ql-block"><b>我们放下行李,来不及收拾,就赶着去做核酸。路上经过一座很有民族特色的大桥,桥下的怒江似乎平顺许多,只有轻轻的水声诉说着呢喃细语。</b></p><p class="ql-block"><b>做完核酸检测,我们找了一家潼关老乡开的陕西面馆,各人咥了一碗自己喜欢的面🍜,打道回酒店休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