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常州”名称由来吗?

多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京杭大运河上的怀德桥、文亨桥夜景</b></p><p class="ql-block"> 最近,《谁最中国》如此评价常州说:“常州,常州,非常之州”, “奉常、守常,从容有常”。这座城市,既有苏锡常都市圈的现代繁华,又有江南地区传统的枕河人家,虽名为“常”,其实非同寻常。</p><p class="ql-block"> 作为昔日古越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常州千年历史中流淌过辉煌的文脉;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域唯一有“府署驻所”的古城,常州旖旎风光里,有千面千样的秀美;作为兼具高山平原和山丘湖圩的江南重地,常州的田园牧歌里有丰盛的佳肴美膳……</p><p class="ql-block"> “常州,常州,常来走走”也许,或许在常州徜徉的某一时刻,你突然会冒出“留在常州不走了”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常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一座闻名于世的明星中小城市,目前常州常住人口约为530万,人均GDP已经排名全国前10位,超过了许多省会城市,2020年超过了广州、杭州这样的发达城市,开始跻身大城市行列,并迈向特大城市。可是我要说“常州”这个城市名称与现今苏州一个县级城市“常熟”有关,并且还曾经与沈阳的长春、广东的东莞、山东的兰陵同名,你会相信吗?</p><p class="ql-block"> 常州市是江苏省的地级市,常熟市是江苏省苏州市的县级市,虽然两个都有“常”字,但目前两者的关系按级别、辈分,好比叔叔和侄子一样。</p><p class="ql-block"> 但是,却有人说“常州”城市名来自于“常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历朝历代常州名称和管辖范围的沿革变化说起,且听我细细道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红梅公园季子牌坊</b></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两个城市。</p><p class="ql-block"> 常州,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古称“毗陵”、“武进,简称“常”。传说常州古有龙气,因而南北朝时出了十五个皇帝,所以常州也被称之为“龙城”。</p><p class="ql-block"> 常熟,简称“虞”,素有“江南福地”美誉,是由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苏州的东北部,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琴川”、“南沙”、“海虞”等。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p><p class="ql-block"> 在六千多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常州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繁衍生息,圩墩遗址挖掘出“中华第一橹”和先民生活遗迹。只是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常州这片土地叫什么名字,一直朦朦胧胧的到了西周初期,才有了一个名字,叫作“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明城墙上季子投影 </b></p><p class="ql-block"> 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的弟弟季札的封地在常州,延陵就也是常州在历史上有了正式的记录,当然这个延陵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大约包括了现在的武进、江阴、宜兴、金坛、丹阳甚至还有丹徒的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 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前221年</span>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废除了诸侯制,颁布了郡县制,所以常州这一片改成了延陵县,后来还出现“毗陵”、“晋陵”、“武进”、“常州”、“尝州”等十几个名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常州城市夜景</b></p><p class="ql-block"> 而常熟呢?在公元540年(南朝梁大同六年),南沙县改名为常熟县,县治设南沙城,属于信义郡管辖,这就是常熟县名字的开始。到了隋开皇年间,把海虞县并入常熟县,并把常熟升为常州,此时的常熟改名为“常州”。</p><p class="ql-block"> 《元和郡县志》中有记载:开皇九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得名,后割常熟县属苏州,移“常州”于“晋陵”。这也是常州城得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至此,常州就一直使用这个名字,虽然中间也改名为“长春”,但也只使用了50多年又改名为“常州”,常州这个名字也沿用了1000多年。这也就是说常州的名字来源于常熟的原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市政府大楼和传媒大厦</b></p><p class="ql-block"> 在常州图书馆与常州市政府之间,有个市民广场绿化带,中间有条直道,由南向北正对“双子楼”。在你穿过无数遍的这条直道上漫步时,不知你是否注意脚下走过的大理石地砖,上面正用隶书撰写着“常州”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不同名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市民广场绿化带南北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分别介绍常州从公元前547年到2022年,这2500多年间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名称衍变:</b></p> <p class="ql-block">  常州有文字的记载始于东周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三弟季扎于延陵之时,时称“延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置延陵县,后又改称毗陵、晋陵等。</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在县城内设毗陵典农校尉,自此,常州又成为地区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后名称相继更迭,为郡、州、路、府等。常州作为两级行政机构的驻地,曾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p> <p class="ql-block">东周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灵王二十五年吴王馀祭元年(公元前547年),设</span>延陵邑</p><p class="ql-block">《史记.吴太伯世家》十三年,诸樊卒,有馀爱弟,馀祭欲位于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史记司马贞索隐《太康地理志》曰“故延陵邑,季札所居”</p> <p class="ql-block">秦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2年)设</span>延陵县</p><p class="ql-block">《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置会稽郡。《舆地纪胜》秦并天下,置会稽郡,延陵等四县属焉。</p> <p class="ql-block">前汉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span> 设毗陵县</p><p class="ql-block">《汉书.地理志》毗陵季札所居。颜师古旧延陵,汉改之。</p> <p class="ql-block">后汉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5年),复改毗陵坛为毗陵。设</span>毗陵县</p><p class="ql-block">《后汉书.郡国志》毗陵,季札所居。</p> <p class="ql-block">三国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太帝孙权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设</span>毗陵典农校尉</p><p class="ql-block">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毗陵典农校尉,吴置,领毗陵、武进(今丹徒县)、云县(今丹阳县,吴嘉禾三年复曲阿为云阳)等三县。</p> <p class="ql-block">西晋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晋武帝司马炎大康二年(公元281年)</span> 设毗陵郡</p><p class="ql-block">《晋书地理志》大康二年,省毗陵典农校尉为毗陵郡,统毗陵、无锡、丹徒(晋武帝大康二年复改武进为丹徒)、曲阿(今丹阳县)、武进(晋武帝大康二年另析丹徒、曲阿地为武进,县址在今新北区万绥乡境内)、延陵(今丹阳境内,晋武帝大康二年析曲阿延陵乡置延陵县)、既阳(今江阴,后亦作暨阳。晋武帝大康二年析无锡、毗陵部分置既阳县)等七县,治丹徒后还毗陵。</p> <p class="ql-block">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大兴中(公元318—321年)设晋陵郡</p><p class="ql-block">《晋书东海哀王冲传》元帝以东海王越世子毗,没于石勒,不知存亡。乃以冲继毗后,称东海世子,以毗陵郡增本封邑万户。《元和郡县志》毗陵郡元帝因忌讳,改为晋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晋 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七年(公元341年)设晋陵郡、南兰陵郡、南东莞郡</p><p class="ql-block">《宋书.州郡志》晋成帝咸康七年,置南沙县(今常熟县)属晋陵郡。此时晋陵郡领晋陵、无锡、南沙、既阳、武进、曲阿、延陵、丹徒八县。</p><p class="ql-block">晋元帝即位后,侨立南兰陵郡于武进县。并侨置兰陵县,故城在武进县西北六十里,今万绥镇。</p><p class="ql-block">晋明帝太宁中(公元323—325年),侨置南东莞郡于晋陵县,并侨置莒、东莞、姑幕三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 文帝刘义隆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设晋陵郡、南东海郡、南兰陵郡、南东莞郡</p><p class="ql-block">《宋书.州郡志》晋陵郡领晋陵、延陵、曲阿、无锡、暨阳、南沙等六县。</p><p class="ql-block">《宋书.州郡志》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立南徐州,治京口(今镇江)以东海为治下郡,领六县,丹徒、武进属之。</p><p class="ql-block">《宋书.州郡志》南兰陵郡领二县,兰陵属之。</p><p class="ql-block">《宋书.州郡志》南东莞郡领莒、东莞、姑幕三县。</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 齐武帝萧赜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设晋陵郡、南东海郡、南琅琊郡、南东莞郡</p><p class="ql-block">武帝永明二年晋陵郡增置海阳县(今常熟东北)。</p><p class="ql-block">《齐书.州郡志》晋陵郡领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阳、南沙、海阳七县。</p><p class="ql-block">《齐书.州郡志》南东海郡领七县,丹徒、武进属之。</p><p class="ql-block">《齐书.州郡志》南琅琊郡领五县,兰陵属之。</p><p class="ql-block">《齐书.州郡志》南东莞郡领莒、东莞、姑幕三县。</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 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设兰陵郡、晋陵郡</p><p class="ql-block">《梁书.武帝纪》“天监元年,改南东海为兰陵郡,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所谓土断,即所有外地迁来之人,均在所居郡县编著户口,纳税服役,归当地郡县管理。至此,侨置郡县均不存在)《元和郡县志》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p><p class="ql-block">《南史.陈武帝纪》“梁太平元年(公元556年)十月戌辰,又进帝爵为王,以南徐州之晋陵,并前为二十郡,益封陈国”(梁时晋陵郡与兰陵郡并存)</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 陈高祖陈霸先永定三年(公元558年)设东海郡、晋陵郡</p><p class="ql-block">《陈书.高祖本纪》高祖永定三年八月改南兰陵复为东海郡。</p><p class="ql-block">《陈书.文帝纪》天嘉二年(公元561年)以“云麾将军晋陵太守杜陵为侍中”。(陈时晋陵郡与东海郡并存)</p> <p class="ql-block">隋朝 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川县</p><p class="ql-block">《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废诸郡。九年,析川县。并兰陵县(武进)入曲阿。</p><p class="ql-block">《元和郡县志》“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后割常熟县入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县。常州领晋陵、江阴(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析兰陵县地置江阴县。同时置江阴郡。隋开皇九年罢郡,县属常州)、无锡、义兴(今宜兴)四县。”</p><p class="ql-block">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设毗陵郡</p><p class="ql-block">《太平寰宇记》炀帝初,废常州为毗陵郡。</p> <p class="ql-block">唐 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设常州</p><p class="ql-block">《旧唐书.地理志》常州,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置常州。又以故兰陵县地置武进县。常州领晋陵、武进、无锡、义兴、江阴五县。</p><p class="ql-block">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并武进入晋陵,睿宗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又析晋陵西界置武进县,并移县治于州郭。</p><p class="ql-block">又,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隋吴兴太守沈法兴起兵,于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毗陵为郡,称梁王,号延康。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子通败沈法兴,据毗陵。吴王杜伏威命辅公祐击走李子通,伏威尽得其地以归化唐。</p> <p class="ql-block">唐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晋陵郡</p><p class="ql-block">《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为晋陵郡</p><p class="ql-block">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改为常州</p><p class="ql-block">《新唐书.肃宗本纪》至德二年十二月复诸州及官名。</p><p class="ql-block">《旧唐书.地理志》作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常州。今从新唐书。</p><p class="ql-block">《唐会要》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为望,为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时全国望县六十八。常州所辖晋陵、武进、无锡、江阴、义兴五县。在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时,除义兴外,其余均为望县(人口满四千户)。</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 公元907—960年 设常州</p><p class="ql-block">常州先属吴,杨淳天泰三年(公元937年)吴归属南唐。</p> <p class="ql-block">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 设常州</p><p class="ql-block">《宋史.太祖本纪》太祖开宝八年平江南、灭南唐。</p><p class="ql-block">《宋史.地理志》常州领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江阴郡为县,此后江阴亦属常州所辖。</p> <p class="ql-block">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设常州路</p><p class="ql-block">《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升常州为路,辖晋陵、武进两县、宜兴、无锡两州。</p> <p class="ql-block">元顺帝妥欢帖木尔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明太祖称吴国公之次年)设长春府、常州府</p><p class="ql-block">《明史.地理志》太祖丁酉年三月,丁亥改常州曰长春府,己丑复曰常州府。丁酉年三月改武进曰永定县,晋陵县曰京临,再以京临归永定。壬寅年八月仍改永定曰武进。</p><p class="ql-block">查《明史.太祖本纪》,太祖于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占集庆(今南京),秋七月称吴国公,是年为丙申。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三月徐达克常州,是年为丁酉年。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是年为壬寅。则太祖改常州为长春府,是在称吴国公之次年三月。复曰常州府亦在是年三月。改武进曰永定、晋陵曰京临,均在是年。仍改永定曰武进,是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时为太祖称吴国公之第七年。</p> <p class="ql-block">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常州府</p><p class="ql-block">《明史.地理志》常州府领武进、江阴(元 江阴州朱元璋吴王元年公元1367年四月降为县)、无锡(元 无锡州,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为县)、宜兴(元 宜兴州 洪武二年降为县)、靖江(明宪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析江阴马驮沙置)五县。</p><p class="ql-block">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6年)设尝州府</p><p class="ql-block">《明史.地理志》万历未避讳曰尝州府,为避朱常洛讳。</p> <p class="ql-block">清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设常州府</p><p class="ql-block">雍正二年,析武进为武进、阳湖两县;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宜兴为宜兴、荆溪两县;连江阴、靖江,此后常州府领八县。</p><p class="ql-block">咸丰十年四月初六日(公元1860年5月26日)太平天国军进常州,同治三年四月初六(公元1864年5月11日)常州为清军攻破。在此四年中,太平天国改常州为常州郡,属苏福省,领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七县。</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常州府设武进县</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常州于宣统三年九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1月9日)光复,成立常州军政分府。后废府存县,并阳湖入武进。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常州被日寇侵占。此后敌伪统治八年。</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设常州市</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改称常州市,由常州专署管辖。市区域以外,仍为武进县。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武进、江阴、宜兴、金坛、溧阳五县。专署驻本市,属苏南行政公署领导。</p><p class="ql-block">1953年改为省辖市,属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p><p class="ql-block">1983年1月起,常州市辖武进、金坛、溧阳三县。</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起,武进、金坛、溧阳先后撤县设市,仍隶属常州市。</p><p class="ql-block">2002年4月22日撤武进市设常州武进区,2015年4月28日金坛市撤市设常州金坛区。同时撤销原戚墅堰区与原武进区部分合并设立新的武进区。</p><p class="ql-block">常州下辖武进、金坛、天宁、钟楼、新北五区,溧阳县级市,形成特大城市的基本构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