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永刚

京剧名段跟着拉

<p class="ql-block">京剧《平原作战》是第二批“革命样板戏”(见文后资料),我这个年纪的人也是耳熟能详。虽然青少年时张口就来,现在拿起胡琴拉,并不容易。</p><p class="ql-block">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拉时总是哆嗦,中午吃得不少啊?放下胡琴想想,是有个地方总拉不好,练了多次也不满意,一录音总怕那个地方拉不好,于是紧张。好在那地方反复拉了几十遍,录时还算过得去。</p><p class="ql-block">我看了无数的名琴师的视频,我佩服他们的,第一就是特别沉着冷静,可能人家天天干这个,习以为常了也就不紧张了——你爱录不录,反正我就这么拉。</p><p class="ql-block">说起来没有经过专业磨练就是差着呢,首先这个心态就不是自己能劝自己的。得了,先这么着吧,再怎么练该紧张还是紧张,我记得我唯一的一次在公园参与拉琴,这给我紧张的,就差让人看出哆嗦了!不过琴一拉起来就没事了,投入进去了,而且没过足瘾,主动要求拉了第二段。哈哈,想想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永刚</p><p class="ql-block">演唱者 吴玉章</p> <p class="ql-block">唱词</p><p class="ql-block">亲人蒙难怒火三千丈。</p><p class="ql-block">闯敌阵斗群魔,</p><p class="ql-block">救乡亲保公粮,</p><p class="ql-block">耿耿正气满胸膛。</p><p class="ql-block">经管千家粮万石,</p><p class="ql-block">扫除鼠辈灭祸殃。</p><p class="ql-block">乡亲们无辜应释放,</p><p class="ql-block">天大的事情我承当。</p><p class="ql-block">霹雳一声春雷响,</p><p class="ql-block">平原上谁不晓,</p><p class="ql-block">工农的儿子赵永刚!</p><p class="ql-block">战斗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抗日的声威震撼着铁路两旁。</p><p class="ql-block">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p><p class="ql-block">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p><p class="ql-block">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p><p class="ql-block">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永刚。</p><p class="ql-block">抗日洪流不可挡,</p><p class="ql-block">抽刀岂能断长江,</p><p class="ql-block">革命者不惜血洒平原上,</p><p class="ql-block">要换取解放红旗遍城乡,</p><p class="ql-block">视死如归豪气壮。</p> <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大样板戏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革命样板戏”这一称呼被正式流传是从1967年开始的。当时由江青负责组织的舞台作品汇集于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等报刊多篇报道评论此,称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样板戏”“革命样板戏”等。</p><p class="ql-block">因此,“八个样板戏”“八大样板戏”等词在当时比“样板戏”更为流行,成为了当年家喻户晓的词语。因此,后来人们普遍并不知道“样板戏”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p><p class="ql-block">后来的人们只知道其中的最著名的“八大样板戏”,分别为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沙家浜》,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沙家浜》,以上八大作品在当时被称为“八大样板戏”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样板戏不止于“八个”</span></p><p class="ql-block">自第一批“八大样板戏”以来,1970年前后人们还曾组织过一批“样板戏”。当时这第二批“样板戏”的创造,分别安排钱浩梁、钱浩梁、刘庆堂三人负责,钱浩梁负责《铁道游击队》和京剧《红色娘子军》;</p><p class="ql-block">于会泳负责《龙江颂》、《南海长城》(后改名为《磐石湾》)和《秋收起义》;刘庆堂负责芭蕾舞剧《红嫂》(后改名为《沂蒙颂》),这些新戏准备于1972年公开演出,为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前后还相继推出京剧《红云岗》、《平原作战》、《杜鹃山》,钢琴伴唱《红灯记》,舞剧《草原儿女》以及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p><p class="ql-block">但第二批所推出的“样板戏”的知名度不如第一批的“八大样板戏”,所以以至于流传到后面也变得少为人知,但其中的京剧《杜鹃山》、《平原作战》和钢琴伴唱《红灯记》还是比较广为人知的。</p><p class="ql-block">(据百度“历史小同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