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隐士

隐者

<p class="ql-block">  杨绛称自己“万人如海一身藏”,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她隐居的地方。北京三里河国务院宿舍区,是她居住了37年之所。屋里四壁朴素,藏书中最多的是字典,各种语言的都有,上面写的密密麻麻,是他们不断纠正字典里的差错。她不接受任何演讲和采访。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p> <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2013年,百岁老人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她的女儿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万元赔偿。她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p><p class="ql-block"> 她与清华大学签订协议,将钱钟书和她发表作品获得的报酬72万多元,全部捐献给母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好读书的清寒学子完成学业。</p><p class="ql-block"> 她静悄悄的隐身,又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 她对国家对民族有很深的感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特别清醒。</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生活艰难。一部分人做了汉奸,一部分坚持抗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靠创作喜剧剧本,用笑声表示在漫漫长夜里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乐观精神。</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杨绛一家遭受了巨大折磨,然而她1981年写了一本笔调平静、感情温婉的《干校六记》,讲的全是干校生活的琐事,没有指责没有控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言”。</p><p class="ql-block"> 《堂吉诃德》是杨绛先生的心血译作,是直接从西班牙文译为中文的第一个版本,该书出版为先生带来了极高的社会声誉。各种政治礼遇纷至沓来,她从容接受,然后,继续埋头读书写作,“自觉自愿始终做零”。</p> <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的坚强令人肃然起敬。她像一个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1997年3月4日,她唯一的女儿钱瑗去世,为了到医院看望钱钟书,只能在心里为女儿送行。一年后,钱钟书去了。对于一个年近90高龄的老人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啊!</p><p class="ql-block"> 她争分夺秒地工作,忘记最深的痛苦。她一头扎进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一句句死盯着原文翻译,2000年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她完成了整理钱钟书遗作的工作。她写《我们仨》,在温润细腻笔下,女儿活了,与妈妈相依相偎,写到动情处先生的泪水落在纸上,不能自已。2003年《我们仨》出版,多少读者为之泪下。</p><p class="ql-block">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先生曾感叹一家人的失散,我们何尝不为先生感叹:她的小说、散文、剧作、译著……这么平实灵动的文字,就像一位智慧温婉的女子在娓娓讲述,比当下流行的各种文笔更打动人心。每次读她的作品,都能看到更多关于她的故事,感受到她温厚的品性和气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