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的英西峰林

老猪

英西峰林,是指英德西面的一大片喀斯特山峰。<div><br>上清连高速走一段不太长的路,当看到与桂林相仿佛的山景在车窗外显现时,就快到了。按语音导航下高速,走九龙镇方向,曲线妩媚的山峰和坑坑洼洼的公路相随相伴。道路不太好,游人自然少,这是我的旅行经验。</div><div><br>公路两边的房子渐渐连成了片,九龙镇到了。九龙听起来名很大,其实镇很小,远近之山不高,呈锥形、塔形、柱形,浓淡相间,皆为奇峰。</div><div><br>乡间游览,宜步行,既可从容四顾观景,又能锻炼久坐之躯。于是弃车举步,问道于乡人,沿雨后湿漉漉的乡道去探寻“荣强小桂林”。</div><div><br>行不多久,雨又至,先是淅淅沥沥,尚能雨中浪漫,后雨势渐大,只得奔至路边一个带棚的货场避雨。纵目闲望,路对面稻田连片,绿油油正在抽穗,远处群峰列队欲行,在雨雾中如剪影般粘贴在苍白的天幕上,这大概就是有名的“千军峰林”吧。旅行讲究心情,虽雨中受阻,但透过雨丝观赏田野山峰,总比闷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好些。当然,这是都市人的矫情。有人说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住腻了的地方到别人住腻了的地方去。此话经典。我此时就在别人住腻了的地方,尽管淫雨霏霏,泥泞难行,我自从容淡定,隔雨观景。</div><div><br>约莫半个钟光景,雨歇人行。遇一岔口,见有破木牌立在路边,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荣强小桂林”几个字,还画着一个箭头,算是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就是这般朴素。这儿有风景,却不是商业意义上的景区,这儿的属性是村庄,耕作是首要的,是村民生存之本,风景是自然的,从来就在这儿。村民还没想到要赚风景的钱,他们看惯了,不觉得是风景。见到近些年常有城里人来看景,就竖块木牌指路,算是为人民服务。<br>没走几步,细雨又飘然起舞。一年轻女人在田间冒雨修剪果树,好奇询问所种何树,一串清亮女声从田间飘来:砂糖桔。小树只有半人高,每隔三米左右种一棵,种了一大片,为了桔子挂果的那一天,年轻女人还要付出许多年辛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辛苦,才有富足。我暗想着五年后的收获季节再来此地,看看金桔高挂的丰收图。</div><div><br>走走看看,又遇岔路,向前还是转右?恰有摩托从右路驶出,询问骑车人,言前路通远处,右路进村落。略一思索,选择向右。水泥道的尽头是破旧的农屋,从墙上残留的毛泽东头像大约能估算出这些房子的年龄,几十年过去了,贫穷依然没有走远。向一个正在打井水的中年农妇打听这儿的风景,她漠然地摇摇头,也许是沉重的生活让她早已忘了周围还有风景。此时正好有个中年男人从屋里出来,他用手向右一指,说不远处有个荷塘,那儿风光好。</div><div><br>沿着他指的方向穿过泥泞的村庄,又走上了水泥道,两旁有山、有树,遮挡了天光。拐过一座山体,眼前突然豁然亮堂,绿色田野和守护在田野旁边的优美青山竟然在刹那间像电影一般铺展开来,我马上明白,这儿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了。至于是否就是“荣强小桂林”,我觉得已经不再重要。真得感谢那位中年男人的指点,否则就失之交臂了。此时,雨也知趣地悄悄停了,让我们可以自如地走进这幅清纯自然的画面。</div><div><br>一个红色圆点在视野里一闪,是一把小红伞,伞里的美女正在田边摆着POSE,她的同伴举着相机,除了她们,田野里不见农人,是因为端午节?还是没到农忙季节?大概是后者吧。</div><div><br>看见荷塘了。荷花大部分还没开,只有心急的几朵早早地露出了粉红色的笑脸,可惜只有我们四个外来人对她们感兴趣,村里人种荷花大概不是为了看。城里的荷花习惯了被人娇宠,这里的荷花习惯了在山野间自由撒欢。</div><div><br>不收门票的地方是没有旅游设施的,只有一条村道,那是村民进出的路。见不到景点名字,更不会有景观描述,看见的都是景。偶有摩托驶过,你可以称之为“田野飞奔”;农人、老牛、小牛缓缓而行,你可以取名叫“牧人晚归”。那围绕在稻田水塘四周的座座喀斯特峰林在我眼里是奇景,在村民眼里是劳作之地。景在眼里,更在心里,唯物还是唯心,很难说得清。看景用眼睛,赏景靠心情。</div><div><br>若想把看到的自然景色描之笔端,不但费劲,往往还是白费力气。文字堆砌的美丽,常让人不明所以。</div><div><br> 雨虽停了,云还很厚。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却不见金色的瑰丽,不说遗憾,清淡也是一种韵律。</div><div><br> 天色渐暗,该回了,到了村口岔路,凭感觉,继续向右。走不远,见道边有石碑,刻着红字:虎迹岗村。名字还在,华南虎早已远去。</div><div><br> 当走到了九龙镇的大路突然明白,这一路都是往右转,原来是转了一个圈。</div><div><br> 一个乡村旅游圈。<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