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下乡第一个春节前夕,父母所在单位组织了个“知青慰问团”,专程来到我们下乡的生产大队进行新春慰问。</p><p class="ql-block"> 为欢迎“知青慰问团”,大队专门宰了只肥壮的山羊。大队部的地上也铺上了厚厚的一层青松毛,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松针的清香和煮羊肉特有的膻味。吃饭时,大队干部陪着慰问团成员坐在一张大方桌上,知青们则随意坐在铺了青松毛的地上用餐。</p><p class="ql-block"> 欢迎宴气氛融洽,主客双方一边说着客套话,一边喝着苞谷酿造的高度白酒,吃着清汤壮羊肉。席间,得知整个大队至今都还不通电的情况后,慰问团负责人当即豪爽表态,说可以设法为大队架设电线,争取让乡亲们也用上电灯。听了这话,最激动的莫过于年逾花甲的大队赵大队长了,酒敬了一杯又一杯,感激的话不知说了几箩筐。</p><p class="ql-block"> 是啊,让山村通上电,用上电灯,不仅是地方父母官的美好心愿,也是父老乡亲多年的祈盼。我愿意相信,知青慰问团那位负责人当时说这番话时,一定是诚恳认真的,并非只是酒桌上随口一说。但是,从蓝图设计到最终让电灯亮起来,牵扯面极广,并非某个人或随便哪一家单位能够轻易完成。</p><p class="ql-block"> 也许就因为父母的单位沾了个“电”字的缘故吧,纯朴耿直的老队长对大队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用上电灯的说辞深信不疑,并很快就将砍伐树木做电线杆子的任务,向所属15个生产队布置了下去。短短个把月的时间里,先后有数百棵碗口粗细、挺拔的松树在不同的生长地域被砍伐,去枝剥皮后,或人扛,或牛车拉,费劲地集中到了大队指定的几个“电线杆”堆放点……</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一晃又两年半过去,我也被招工即将离开农村。回眸生活了三年多的乡村夜晚,从各家各户门里映射出来的亮光,大多依然还是火塘里燃烧的木柴,或是浸透了松脂的“油明子”燃烧的火光,偶尔也可见星星点点的煤油灯光,但就是没见有电灯的光亮。当年准备用做电线杆子的那几百颗直溜溜的松树,依然东一堆西一堆地静静躺卧于干涸的河床旁,剥去了皮的树干因了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雨淋,已经变得发黑,无疑也做不成电线杆子了。</p><p class="ql-block"> 追求美好愿景,乃人之本性。一切的真心付出,收获的会有圆满,也可能只是缺憾……在回忆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时,我常常会想起那一堆堆已经发黑的“电线杆子”,心中也总存疑,不知当年那位耿直善良的老队长,可否在有生之年,实现了“用上电灯”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