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星空 | 苏州版画三十年

红色篆刻

版画星空 | 苏州版画三十年撰文:褚铭<h3> <h3>褚铭(1943--),江苏苏州人。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后从事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画稿创作,擅长版画,主要代表作品《金色的年华》(1990)。1991年起先后任江苏省苏昆剧团团长,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苏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曾创作《月是故乡明》《珠宝大王的后代》《属镂鉴》《欢喜冤家》《都市寻梦》《江南雪莲》及《小小得月楼》《店堂里的笑声》等苏剧、昆剧、滑稽戏大戏近三十部。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中国戏剧文学奖”“江苏戏剧文学奖”等多个奖项。</h3></br>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画吴门画派的发祥地。同样,古代版画在这里也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兴旺发达的刻版印书业为版画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一些精美的书籍插图、版画作品和稍后兴起的名闻遐迩的桃花坞木刻年画都成为我国古代版画艺术的宝贵遗产。解放前,在鲁迅先生倡导下的新兴木刻运动也曾波及苏州。已故苏州籍著名版画家陆地先生等曾在苏州组织画会、发表作品。只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稍纵即逝,未成气候。现代版画在苏州的真正崛起是在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一九六一年,在苏州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七位爱好版画的小青年成立了第一个版画小组。从那时算起,苏州现代版画已整整经历了三十个春秋。队伍从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逐渐形成了一支五十余人的有一定质量的版画创作队伍,作出了较为出色的成绩,为繁荣苏州市的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绿树丛中万点红》水印木刻 潘裕钰图片提供:耿陆明一       一九六一年,创建苏州版画组的七名成员来自工厂、机关、学校和社会青年。年龄大的二十几,小的才十七、八。当时,他们不仅对版画的技法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而且连起码的绘画基础也幼稚得很。是完全凭着对版画的喜爱和一股青年人的热情走到一起,照着几本当时能买到的技法书按图索骥、自行摸索。但就是这样一叶幼芽,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专家老师们的扶持。有关部门不仅提供活动场所,拨给一定的(尽管很少)的经费,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还把自已珍藏多年的一套木刻刀赠送给他们。当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时,也立即给以鼓励。一位因病退学在家的青年,以自学成才的典型列席了市政协会议。一位青年工人也被选为代表出席了市文代会。古元、李平凡、伍必端等全国著名的版画家在来苏写生时,抽时间和大家座谈,给大家讲课。特别是我省著名版画家陆地、吴俊发、黄丕谟、张新予、朱琴葆、傅小石、张树云等,一次又一次地来苏指导,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的教,并先后给四位同志赴宁参加省版画进修班学习的机会。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使这支小小的队伍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五月枇杷满树金》 水印木刻 38cm×79cm 1978年 杨明义图片提供:耿陆明 《夜来橹声幽》水印木刻 管牧图片提供:耿陆明       当时组员们干劲很大,热情很高,还吸引了一些非组成员参加活动。经费少,买不起板子,就用石膏粉自己浇制石膏版来刻。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就在每天晚上集中到群艺馆刻印,常常干到凌晨三、四点钟,在乒乓桌上迷糊一下,天亮了就各自奔赴自己的岗位。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里,水平提高很快,版画小组也发展到二十余人。创作了一大批作品,不仅在苏州先后举办了二届版画展览,有一些作品还曾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和其它全国性展览,并被选送到国外展出。至于入选省展和发表出版的更是不计其数。在江苏水印木刻展首次赴京展出时,苏州市的作品就占了近三分之一。同时,版画组多次下乡下厂深入生活,先后三次在农村田头村口举办展览,还集体创作了《接过雷锋的枪》等多套组画在市中心宣传窗内张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湖滨》水印木刻 吴鸿彰图片提供:耿陆明 《归家》水印木刻 江谆图片提供:耿陆明       正当这支队伍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向更高台阶攀登时,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使版画组被迫停止活动,有的同志还被下放到农村。这一段苏州版画创作史上的“冰河期”延续了六年。一九七二年,为纪念《延讲》发表三十周年又重新集结队伍,组织部分同志集体创作了《太湖》组画。一九八四年,又集体创作了组画《苏州新貌》,先后参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产生了一定影响。 《喜看稻菽千重浪》(“太湖新貌”组画)水印木刻 江淳图片提供:耿陆明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苏州版画事业的真正黄金时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冲击下,苏州版画跨出了崭新的步代。 《和煦的风》水印木刻 周伟明图片提供:耿陆明二       一九八一年一月,苏州市版画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苏州版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苏州版画艺术研究会做了三件大事。 《苏州版画廊》古元题。图片提供:耿陆明 《戴花的小楼》水印木刻 褚铭图片提供:耿陆明1、建立“苏州版画廊”。       设在姑苏名园网师园内的苏州版画廊,创建于一九八一年五月,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门陈列销售版画作品的专业画廊。建廊近十年来,售出的版画作品数以万计,较好地解决了版画出路问题。尽管一开始,版画廊的建立也曾引起过非议,甚至有关部门联合发文,明令禁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画廊的积极作用,它至少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第一,美化园林、普及版画。苏州版画廊不像许多画店只准洋人入内,不给同胞涉足,而是敞开大门,不售门券,向所有游人开放,使游客在饱览姑苏名园的风光时又得到一次艺术上的享受,得到园林、文化等有关部门的好评和群众的欢迎。画廊被誉为“永不闭幕的版画展”。有的青少年,就是在参观画廊后对版画发生兴趣而走上学习版画的道路的。第二,增收创汇、为国贡献。画廊建立以来,共创汇折人民币数百万元,外汇全部上交国家。每年的税利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提留也极可观。画家个人也改善了生活并为进一步创作创造了条件,购买材料、资料等已不再成为负担。同时,画会也有了一定的积累,用于事业上的发展。建廊以来,苏州的所有版画活动未用过国家一分钱。相反,还支持美术界和文艺界的其它活动。第三,推动创作、促进交流。画廊的建立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热情,每年都有大量新作问世。仅就历届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来说,每届都有较高的入选率。还曾获得过一次优秀创作奖和二块铜牌。通过画廊的促进也提高了作者的水平,有一位工厂工人,几乎是在建立画廊时刚开始学习版画,到现在不仅已数次入选全国展览,还在最近举行的第十届全国版画展上荣获了铜牌奖。不少国际知名人士和著名艺术家,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比利时国王、日本著名画家赤松俊子、丸木位里夫妇、台湾著名版画家廖修平先生等均来画廊参观,计有近百人次。不少人还题字作画留念。英、法、日、美等国的艺术博物馆、艺术学院也都收藏了画廊的作品。前来参观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家还主动和版画会联系,举行座谈、访问画家、互相表演、交流经验,促进了中外艺术交流。至于前来参观的国内画家就更多了,几乎我国的著名画家都来过,他们对画廊作品热情鼓励,指出不足,对苏州的版画创作悉心指导、帮助。 《书摊》水印木刻 徐伟明图片提供:耿陆明 《小院》水印木刻 瞿志民图片提供:耿陆明        画廊初创时困难较大,没有经费,由画家们自己出钱集资,添置镜框设备,和有关部门打交道,说跑断双腿磨破嘴皮一点也不夸张。当时,大家还利用休息天轮流值班,对成功与否没有把握,还得顶住种种干扰和压力。现在,苏州版画廊已在国内外小有影响,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画商和艺术爱好者。不少国外旅游团体已把参观版画廊选购作品作为来苏旅游的必去项目,有的还把苏州版画廊编进了导游手册。 《石湖花林》水印木刻 徐汉章图片提供:耿陆明2、创办苏州版画艺术创作研究室。       苏州的版画作者基本上全部是业余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推动创作,发展版画事业,建立一支专业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使部分有才华的画家有充裕的时间和较好的条件专心创作研究。不仅自己出作品,还能反过来指导、普及。但由于经济形势,国家不可能拿出钱来办这样的专业单位。苏州版画家们敏锐地感觉到改革的气候能促使他们达到这一目标,苏州版画艺术研究会主动向有关领导打报告申请。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下,于一九八四年春成立了不要国家负担的,以售画收入自负盈亏的专业创作机构--苏州市版画艺术创作研究室。除了开办时上级补助5千元作为始建经费外,整个创作室的工资人头费用、事业经费和行政开支全部自理,根据消费情况,每个画家都有明确的经济指标。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画家们除了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外,还进行了纸漏版水印、平版水印等新技法的创造研究,并热情辅导青年作者。现在该室有专业画家六人,行政管理及其它工作人员三人。此外还聘有兼职画师八人,兼职管理人员一人。该室已成为苏州市版画创作和艺术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重。在专业文化艺术单位的体制改革上,也进行了一次可贵的实践。 《寒山寺夜色》水印木刻 孙志良图片提供:耿陆明3、举办《始苏之秋》版画展。       《姑苏之秋》版画展是由苏州市版画艺术研究会自筹经费举办的版画邀请展览。目的是请老师、搞交流、找差距。开始时每年一届,后改为二年一次。现已办了六届,每届都有目的地确定选题,然后邀请有关版画家或有关地区的作品来苏展出。把老师请上门,便于大家学习,并开展讲学、座谈、学术交流、观光写生等一系列活动,效果很好。六届展览是: (1)一九八二年,全国著名版画家作品邀请展; (2)一九八三年,全国优秀中青年版画家作品邀请展; (3)一九八四年,日本现代版画展; (4)一九八五年,全国水印木刻作品邀请展; (5)一九八七年,塘沽、汉沽、阿城、湛江、苏州五群体版画展;(6)一九八九年,云南、苏州版画联展。除一、三届外,每届同时展出苏州版画作品,一九八五年尝试了评奖,一九八七年同时举办了《姑苏之秋》首届学术研讨会,宣读和印发了五群体有关论文二十余篇,著名版画家李桦、古元、彦涵、李平凡、马克、杨可扬、赵宗藻、赵延年、徐匡等,以及本省著名版画家吴俊发等均来苏讲过学,受到苏州版画家和美术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雪霁黄昏》水印木刻 翁承豪图片提供:耿陆明       《姑苏之秋》版画展不仅使苏州的同志得到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还吸引了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江西、河南、广西、云南等省市的版画家的兴趣前来参加。《姑苏之秋》版画展已成为苏州版画界(其实已远远超出苏州的范围)进行艺术交流、探讨、互相学习的盛会,成为苏州的一个传统的版画节日。 《瑞雪》水印木刻 张天星图片提供:耿陆明 《水廊瑞雪》水印木刻 陈设图片提供:耿陆明       创建苏州版画廊、苏州版画艺术创作研究室、《姑苏之秋》版画展使苏州市的版画创作充满了蓬勃生机,创作的作品不愁出路,创作经费不愁来源,出售作品的经济利益为新的创作提供了较好条件。画会的积累全部用在事业上,办展览、下生活、购材料、搞培训......有力地促进了苏州版画事业的发展。十年来,苏州版画群体队伍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现已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9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14人,美协江苏分会会员、省版画家协会会员30余人次。获高级职称者9人,大量作品参展于全国的、省的展览,和文化部、中国展览公司选送的赴外展览。此外,苏州版画展先后在南京、杭州、芜湖、青岛、西宁等地展出并在加拿大、日本、美国、香港等地展出。有的会员还在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地举办了个人展览和联展。《版画世界》、《版画艺术》、《江苏画刊》、《中国文学》、《劲草》等十多家报刊杂志先后对苏州版画作专题介绍。一九八六年,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苏州水印木刻选》。一九八七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和苏州版画艺术研究会、版画创作室密切合作,在苏州拍摄了电影《水印版画》。 《清风 明月 我》 水印木刻 凌君武图片提供:耿陆明三       新时期苏州版画事业所以迈步较大,用画家们的话来说,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即改革开放的形势,如果没有这一深得人心的国策,苏州版画家们是无法闯出一个新天地的。如果还是以前那种僵化闭塞的思想,创办苏州版画廊是决不可能的。如果还是以前那种封闭的状态,旅游业的兴起,开展中外民间的艺术交流活动也是不可能的,版画寻找出路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是画家们的思维活跃了,思路拓宽了,意识更新了。在艺术创造上有了新的突破,新的追求,使作品别开生面,充满生机。 《水乡人》水印木刻 潘裕钰图片提供:耿陆明 《故乡水清又甜》水印木刻 劳思图片提供:耿陆明       地利当然是指苏州的地域优势。这包括地型优势和文化优势。苏州素有“天堂”之称,她的名胜古迹、水巷园林、湖光山色和风俗民情不仅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朋友来苏州旅游观光,表现苏州的水印版画当然会受到青睐。同时,苏州的悠久的文化传统,如著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吴门画派以及江南的十竹斋笺谱,著名的昆曲、苏滩、评弹、园林建筑等地方艺术,都对画家的创作起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苏州版画的抒情俊逸的独特风格。它虽不是黄钟大吕爵士摇滚,但却也是箫笙笛竽、江南丝竹,自有她的一席之地。有人曾问过选购苏州水印木刻的外国朋友,是什么吸引了他(她)们?外国朋友指指画,说这是“中国的!苏州的!”,尤其是以中国传统方法用单宣纸印水印版画,受到日本朋友的高度赞赏。 《晚唱》水印木刻 47cmx42.5cm 1983年 劳思图片提供:耿陆明       人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领导支持这一根本性因素。前面所谈到的几件大事,都是在关键时刻得到各级领导关心而得以顺利解决。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文化局长、文联领导,都成了版画家的朋友和贴心人。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时。其次,苏州版画家们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耕耘,已日趋成熟,形成了一支有一定思想艺术素质的版画创作队伍,也拥有不少为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热心人,拥有一个较好的领导班子、组织核心。尽管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个别情况,但总的来讲能以团结的愿望出发,顾全大局,同时,坚持原则,决不向歪风邪气低头。还应该提到的是全国各地,特别是本省的著名版画家、出版部门、新闻媒介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培养和扶持。著名作家陆文夫是苏州版画家的好朋友,他不仅在自己很多小说中选用版画插图,他的作品搬上银幕时用版画作片头,还亲目撰文在《版画艺术》发表,以一个作家的独特眼光来看苏州版画,鞭辟入里而别有情趣。 《月到风来》水印木刻 庄素英图片提供:耿陆明       三十年来,苏州版画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不少问题,和省内兄弟地区特别是全国其它群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潜在的危机。版画廊的建立虽较好地解决了版画出路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不可回避。目前苏州版画队伍中出色的画家和优秀的作品还不多,还缺乏今天的时代意识和观念,理论的薄弱也是一个关键。这将有待于苏州版画家们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进一步努力、进一步开拓、进一步突破,在九十年代开创又一个新的天地。1991年 《苏州水印木刻集》封面,198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图片提供:耿陆明<h3>《苏州水印木刻集》序言</h3></br><h3>撰文:吴俊发</h3></br>       苏州水印木刻,质朴无华,新颖明快,以它特有的江南风貌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引人入胜。        苏州的艺术传统源远流长,对我国画坛多有影响,有久负盛名的吴门画派和桃花坞民间木刻年画。早在十六世纪前后,苏州刻印的戏曲、小说木刻插图,精美秀丽。清康熙年间的《凌烟阁功臣图》和《秦楼月》等版画作品的艺术技巧便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耕织图》、《万寿圣典图》等版画作品,就是出自苏州名版画家朱圭之手。此外,还有剪纸、兰印花布等等民间艺术,为今天苏州版画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苏州版画家们的团结互助和刻苦努力,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又不断地加强对于民族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版画艺术。       苏州版画家们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秀丽的江南景色,勤劳的人民生活,为画家提供了丰富多采的创作源泉。以苏州版画艺术研究会为中心,组织版画家们深入生活,定期观摩、讨论,有了良好的学术气氛和创作环境,因而产生了不少佳作,为国内外观众所喜爱。       杨明义《水乡的女儿》曾获第八届全国版画优秀作品奖,《白兰飘香》参加一九八二年的巴黎春季沙龙美展《家乡的风帆》和潘裕钰的《兴业》、沈民义《古城放晴》、翁承豪《难忘的小路》、陈设《冬夜》、江 淳《子夜吴歌》、周伟明《赶早市》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好作品,清新、秀丽而富有韵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本画册的编辑出版,我们可以预期,苏州水印木刻这朵鲜花会得到国内外更多人的赞赏,苏州版画艺术也将会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版画随笔撰文:耿陆明(版画收藏家、版画史研究者)       6月14日本公众号编发了劳思等人集体撰写的“我们所知道的苏州版画活动情况”,苏州版画家张天星老师阅后交流时认为:劳思先生针对贺野编写的《苏州美术史》中版画方面的内容有出入提出了一些说明,亲力亲为,史料翔实,真实可靠,但仅是苏州当代版画的一些片段而已,为苏州版画史提供一些翔实的史料记载。苏州版画的辉煌时期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创建"苏州版画研究会",成立"苏州版画院",组建"苏州青年版画组",三个节点使苏州版画成绩斐然,在美术界知名度大增,出了一批优秀版画家。核心组织者与领导者、策划者杨明义先生功不可没,杨去美国留学后,潘裕钰、王勉两人也起了不可低估的的作用,在他们的积极支持下组建的青年版画组为苏州版画事业继往开来、后继有人创造了条件,青年版画组先后有翁承豪、杨锐、张天星、顾志军、卢平、凌君武、李亚琴等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版画家,使苏州版画经久不衰,延绵流长。 《月夜过盘门》水印木刻 1981年 杨明义图片提供:耿陆明       之后张老师热心发来苏州褚铭先生写的“苏州版画三十年”一文,该文着重介绍了八十年代“苏州版画廊”和《姑苏之秋》版画展的情况。在央美赵力《新中国美术品市场的历史与发展》一文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领域深入改革的进程,艺术品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针对民众艺术品消费的画廊画店数量明显增加,而针对国外艺术品消费者的销售单位则因有效地附着在中国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苏州版画廊”正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发展成长起来,该时期作品题材着重于表现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具抒情、装饰风格,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遗憾的是褚铭这篇文章涉及的苏州本地版画作者一个具体人名都没列出,重要作品名也没有,因此文章史料性略显不足,在这点上无法与劳思那篇回忆文相比。最后褚铭对苏州版画发展遇到的问题也没深谈,一笔带过。总体来说,这篇与劳思一文互为补充。    听闻张家港市美术馆近年组织了专业的苏州版画史文献收集与整理工作,期待他们的学术成果。 褚铭撰文《苏州版画三十年》打印稿原件。图片提供:张天星<h3> 图文审核:耿陆明(版画收藏家、版画史研究者) 策划编辑:张春敏 . ANTONY<br></br>Editor: ANTONY.Chunmin Zhang 中外版画藏书票艺术欣赏Art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rint tickets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rD3v7qFwehe3J8Mb5RAe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