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 class="ql-block">7月1日自庆阳归来,一直沉浸于庆阳的文化不能自拔,看的资料越来越专业,也似乎离记录行程感悟的游记越来越远。权当学习笔记吧。如果不去一次那个地方,我是不会对这些感兴趣的。</p> 正文 庆阳市的标志性道路是岐黄大道,黄乃黄帝,岐为岐伯,岐伯是中医鼻祖,也是黄帝的御医。黄帝崇拜、周秦文化是庆阳高端文化的名片。 (庆阳市西峰区岐黄大道) 如同董志塬深厚的黄土层,庆阳也是个文化土壤深厚的地方。以前一直以为黄帝是一个人,即轩辕黄帝。根据近期学习的资料有个新的认识,黄帝是一个部族首领的称号。<br><br>几年前在东北红山文化区考察时,当地不少学者认为黄帝起源于东北,甚至认为某个大墓葬中的遗骸就是黄帝真身。浙江缙云县也认为黄帝是他们那的人,更多的说法认为黄帝出生于天水。或许,这都是一个氏族不断分解、迁徙后的结果。也有人把黄帝这个氏族称为华族或黄门。 如果把轩辕看成第一代黄帝,轩辕黄帝一统天下后,后继黄帝均为轩辕帝的直系后代,其中在历史上颇有美名的是高阳氏颛顼帝。<div><br>《世本》开篇《帝系》所述黄帝以下的世系:“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高辛,是为帝喾。帝喾生放勋,是为帝尧。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div> 《世本》据说是先秦时期史官修撰,司马迁的《史记》就借鉴了《世本》。根据这个世系,黄帝的长子是青阳(姬玄嚣),次子是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青阳的儿子是蟜极,蟜极的儿子是帝喾,帝喾有个儿子叫尧。<div><br></div><div>黄帝49岁即位,在位49年,直接将帝位传给孙子颛顼,颛顼传给帝喾。帝喾将帝位传给尧,尧传给女婿舜。</div> 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即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史记》开篇即五帝本纪。<div><br></div><div>我国历史上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西周276,东周515,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到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周赧王病死。都是周人做天子,他们都是后稷、不窋、古公亶父、姬昌、姬发的后代。从头上说,他们都是轩辕黄帝的后代。</div> 周朝建立前,世系列表为:黄帝(姬轩辕)→青阳(姬玄嚣)→蟜极(姬蟜极)→帝喾(姬俊)→后稷(姬弃)→不窋→鞠陶→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不详)→亚圉(不详)→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周太王)→季历(周文王之父)。 近日从一著名教授、考古专家处了解到姬英明,教授毕恭毕敬称其姬先生。这里不提教授姓名不是不敬,也不是道听途说不敢指名道姓,而是不想给他带来麻烦。<br><br>姬英明说第27世黄帝为高辛氏帝喾,加上后面的尧、舜,黄帝时代共有29世。与《史记》《世本》说法不同。很多资料把颛顼、帝喾并列,仿佛时代接近。 先秦文献中对帝喾着墨甚少,帝喾的嫡子后稷却声名赫赫,他是农神,一直受世人敬仰,至今很多地方都有农神庙,供奉的就是后稷,也称稷神。<br><br>后稷掌管农业,总是在外奔波忙碌,甚少陪伴在帝喾身边。帝喾的大女婿尧擅长烧制陶器,陶器在当时既是重要工具,也是礼器,相当于当时的奢侈品,尧还影响了帝喾父子关系,帝喾厌恶后稷而将帝位传给了尧,尧帝后来又把帝位传给了女婿舜。 历史上尧、舜二帝德行完美,留下很多正能量满满的美德故事。不过先秦文献《竹书纪年》中却有“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的记载,与司马迁笔下的舜形成巨大反差。《竹书纪年》比《史记》成书更早,因此也更可信。 帝喾把帝位传给黄帝直系以外的人,本身就有悖传统,但后稷没有怨尤,尧帝也没有忌惮后稷,仍让他做农业部长。大概舜的德行的确差劲,德高望重的水利部长大禹取而代之,但他守规矩,不称帝而称王,开启夏朝。<br> 黄帝后裔的后稷及其后人都拥戴大禹和夏,直到后羿代夏,天下乱,后稷的儿子不窋(ku),被迫逃离当时的帝都山西陶寺(或夏县),向西到了庆阳地区艰难维生,当时部族力量微弱。 有人说不窋的名字是为了不祭祀帝喾,也有人说不窋和族人刚到庆阳时只能挖洞穴居,古语中“不”有大的意思,“窋”即洞窟,住在大洞窟里的人被人称为“不窋”,这难道不是庆阳最早的窑洞吗?<br> 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部落力量有所壮大,又经历十代,到了姬亶,部族已颇具规模,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史称古公亶父,追封周太王。夏商两朝,周族日益做大做强,终于引起商纣王的忌惮,将姬昌囚禁起来,姬昌的儿子姬发联合各诸侯,一战摧毁商朝,建立了西周。<br> 因此,庆阳作为周族落难时的落脚地和周族兴旺的发祥地,被称为周祖之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