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10年来,柯城教育逐渐成为柯城区的一张金名片,而这张金名片的创造者就是柯城区第四任教育局长陈先福。在他不到7年的任期内,柯城区全面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成功创建了省级教育强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不可思议地创下了体育强区;创造性地推行城乡名校托管“一校两区”管理模式,基本破解了城乡教育均衡这一难题;实施“教体结合”、“学校+俱乐部”模式,促进学校体育和全民运动仁健康全面发展,从此使柯城区的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在全市取得霸主地位,全省比赛全面开花,全省体育大会成绩连续几届名列第一;成立退休教师管理中心,“教师银发团队”继续发挥余热……如果有人问:柯城教育能有今天的成就,功臣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陈先福!而我有幸与他共事7年,密切配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创举和奇迹感到自豪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2003年4月,郑晓霞局长升任副区长,陈先福担任教育局长,从下半年开始,柯城区开启了创建教育强区之路,而教育强区的创建又首先从改进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入手。2004年起,柯城区通过实施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措施,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偏远地区农村完小办学水平差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些学校一般由乡镇中心小学负责管理,在资金投入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其办学条件与乡镇中小学比也有不小差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完小普遍存在的教育装备条件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课程开设不规范、整体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更显突出。</p><p class="ql-block"> 根据2006年的统计,当时柯城农村还有13所完小,学生2900人,占全区小学生总数的10.2%、农村小学生的26.5%。农村完小和教学点日益成为柯城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木桶”上的“短板”。2005年底全区城乡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后,当年柯城区也成功创下省级教育强区。学校硬件设施提高了,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伴随而来的是如何尽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而教育又是一门慢的艺术,而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即可一触而就,柯城教育人也一直都在努力探索着。然而2006年的一次小学全区教学质量统测,再次向柯城教育人敲响了警钟。统测结果显示,全区均分:乡镇中心小学是城区学校的2/3,保留的几所村完小是城区学校的1/2,而近两年投入最多,设施最完善的七里乡中心小学的均分却只有其他乡镇中心校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成绩出来后局党委派我带领相关科学到七里乡中心校开展蹲点调研。在当时,已全面完成改造的七里乡中心校就如同一所新建的学校,其教学设施配置甚至超过城区学校。当时,全校1~6年级共有175名学生,全寄宿制。全校16名老师,其中50岁以上的有12名,正规科班出身的老师却只有2名。前一年创强配置的各种教学用具老师基本不会用,至今多数尚未拆封。老师教学理念、方法及其落后,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根教鞭的传统教学方式。全校没有一名英、体、美、音、科专业老师。算术用小木棒,英语课放盒带,体育课沿操场跑步……</p> <p class="ql-block"> 回到局里,我们详细向局党委汇报了七里乡中心校的基本状况。汇报结束后,陈先福局长把我叫到办公室继续商议如何破题。我说靠现有学校班子和教师再怎么帮扶都无法改变现状,必须脱胎换骨式的。他思考了一下,一拍桌子站起来,在办公室走了好几圈,忽然停住,把手里的大半截香烟在堆满烟头的烟缸中用劲掐灭。</p><p class="ql-block"> “用城区学校去完全托管!”我们几乎异口同声脱口而出,他坐下来爽朗地笑了。随即我便把城区小学的几位男校长召集过来,向他们介绍了七里小学的情况,并谈了我们的初步想法,几位校长谈了很多困难,没有一人愿意承担试试。几位校长走后,恰巧鹿鸣小学陆校长打我电话询问事项,先福局长一听笑了,他向我暗示下,我会心笑了下说:“陆校长,你晚饭吃了么?我刚好与先福局长在一块,要不辛苦你过来下,我们一起吃个晚饭?”先福局长笑着向我伸出大母指。</p><p class="ql-block"> 陆校长是和她们学校的一位中层干部郑美宏老师一起过来的。我们4个人在教育局楼下的小饭店里炒了几个菜,席间陆校长问我们这么晚了还在局里商量什么。先福局长说我们在商量七里乡中心校的事,目前七里中心校实在令人揪心,想采用由一所城区学校托管的方式进行管理。接着我又介绍了托管的初步设想。陆校长听了,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这是一个办法。我说: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陆校长说:困难肯定会有的,但只要局党委决心下了,也不大。先福局长一听,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酒,举起酒杯看了我一眼说:“来我们一起敬陆校一杯,请陆校为我们局党委分忧,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陆校顿时懵了,“谢谢两位局长的信任,这太突然了,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容我再思考下好么?”先福局长说:“可以,你好好思考几天,分析论证下,不行也没事。”结果当天晚上11点多,我与先福局长还在局里商量托管细节时接到陆校长的电话,说她从我们这离开后立即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大家一致同意愿承担托管七里乡中心小学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和先福局长带领教育局机关各科室、鹿鸣小学部分班子成员一起到七里乡中心小学,着手落实托管事宜。自此,从2006年6月起,我区开启了建立“以团体支教替代个体支教”的机制,开展“城市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弱校”的试点实践,将城区规模较大的小学——鹿鸣小学与七里小学挂钩合并,由鹿鸣小学校长兼任七里小学校长,郑美宏老师成为首任鹿鸣小学七里校区负责人,同时鹿鸣小学派出8名骨干教师常住七里校区,音、美老师实行走教模式,变原来的个体支教为团体介入。试点一年后,教育“托管”的试点结出成果:七里学校教师参加区级及以上的各种教学比赛实现了零的突破,获得了11个奖项;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七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大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喜爱学习,他们开始走出大山和城里的孩子一起参与市、区两级各种比赛,并频频得奖。教育“托管”更是得到了七里乡人民群众广泛认同,托管当年便出现了外出借读学生回流的可喜局面。</p> <p class="ql-block"> 2007年6月,我区将全区暂时不作布局调整的7所完小交给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实施城区小学“一个校区在城市、一个校区在农村”的办学模式。一校两区”是指由城区的“名校、强校”接管一所农村的“弱校、小校”,按照两个校区的“人、财、物统一,教育教学管理同步”的原则,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城区学校“一个校区在城市,一个校区在农村”的办学模式,同时在总结鹿鸣小学托管七里小学一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下发《关于市区强校名校托管农村完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城区学校“一校两区”乃至“一校N区”是柯城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模式,并由区财政给予“一校两区”的学校每年10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p><p class="ql-block"> 城区各校承接托管任务后都全身心投入托管工作,几年功夫就取得喜人的成绩。如衢州市新华小学下村校区,原名“石梁镇下村小学”,创办与1949年。2007年6月,根据柯城区“一校两区”政策,衢州市首批名校新华小学开始托管下村。目前,校区有6个班,108位学生,8位常驻教师。下村校区以“创建家门口的名校”为理念,充分利用本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丰富的课程开发经验,挖掘和利用本区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耕文明,构建了桑园、橘园、药园、百年村居文化展“三园一展”的生态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课堂与教科书的藩篱,创造性地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将学习融会到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留住了乡土文化的根,展示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了“打造一所名校、彰显一种特色、引领一方文化”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自托管以来,下村校区先后获得“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转换育人模式实验学校”、“浙江省农村小班化典型学校”、“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等荣誉。建设成果获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部门的高度赞誉。其中,《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混合学习》案例入编《2017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 《一村秋色》长周期学习设计获浙江省未来课堂学习设计与特色资源评比一等奖;《光合森林 四季桑园》获2020年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等。</p><p class="ql-block"> 2008 年7月,城区规模较大的兴华中学、书院中学正式接管华墅乡初中和沟溪乡初中。 “一校两区”开始从小学向初中延伸。最后,我区实施“一校两区”的学校已达11所,其中小学8所,占农村完小总数的72.7%,初中2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50%。同时,城区新华幼儿园、教工幼儿园两所公办幼儿园在城区和近郊举办了7所分园,实行“一园N区”的管理模式,有效缓解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我区在全省率先实践了“一校两区”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得到了省、市各级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并被浙江省人大、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五种模式中的重要一种。</p> <p class="ql-block"> 学校布局调整结束后,300多名退休教师归口管理问题又摆在局党委面前。作为分管领导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项工作,绝不能让这批为柯城教育吃过苦,作过贡献而又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的老教师寒心。我花了整整两个星期时间走访了各撤并学校,召开退休教师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诉求和意见,最后向局党委提出了建议区政府在教育局设立退体教师管理中心,作为教育局机关下属事业科室,配备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管理,同时恢复成立区退休教师协会。区政府很快批准了退休教师管理中心机构。2004年12月,我省首个离退休教师管理中心在我区正式挂牌成立,同月在我的盛情邀请下,由德高望重的赵静芝老师任会长,多才多艺的陈瑞华老师任副会长的区离退休教师协会也重新挂牌。</p><p class="ql-block"> 记得中心成立那天,退休老师们十分激动,不少老教师见到我与先福局长不住地握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放,连不少男教师都流下热泪,不住地说:感谢局党委,终于有家了。不久,区退休教师艺术团、武术队、气排球队、乒乓球队、银发助学团、书画社等相继成立,很好地把退休教师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有效解决了退休教师多而散的局面。同时,为丰富退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在协会的牵头组织下,又开办了歌咏班、葫芦丝班、太极拳班、国学班、木兰拳班、形体班等八个退休教师兴趣班。为提高兴趣的班教学质量,我们协助中心积极争取活动经费,联系学习场地,邀请专业老师,为每个兴趣班配备了一名专业教师、一个学习场地。为提高学员的积极性,积极搭建活动平台,按照“小组一周一活动、校级一月一联谊、区级一季一聚会”的要求,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和演出,让广大退休教师在活动中找到家的感觉,在参与中找到快乐、找到自我。我区退休教师活跃在全区各个角落发挥着余热,奉献爱心,传递着正能量。2016年1月5日,72岁的退休教师施笑梅因病去世。施老师的离去牵动着尼山小学本部和珊塘小学师生的心,也牵动了施老师的学生们的心。让尼山小学杨根银校长所料不及的是,施老师的学生和子女纷纷来到学校,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接过施老师的爱心助学接力棒。施老师1965年参加工作起一直在尼山小学工作,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也是一位特别有爱心的老师,深受学生爱戴和家长的好评。1999年退休后,对学校工作和孩子们的成长仍然十分关心。2006年起,施老师和学校退休教师小组的老教师们一起,每年在石梁镇珊塘小学(现为尼山小学珊塘校区)结对帮助5名家庭经济困难孩子,一结就是10整年。目前,施老师的学生和子女已筹集了爱心捐助款1万余元,他们将和尼山小学的退休老教师们一道,将施老师的善举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退休教师常说,当教师是一辈子的事,为人师表也是一辈子的事,奉献社会更是一辈子的事。在退教协会的带领下,我区的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带着浓厚的正能量,闪耀三衢大地。</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心退休教师人数多,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的老师较多,每年光医药费报销数额就十分巨大。那几年区财政困难,教育经费紧张,尽管批准中心成立,但没有专项经费。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由区教育工会牵头(当时我兼任区教育工会主席),在全区在职教职工开展“感恩回馈老教师活动”。正如先福局长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所讲的那样:我们每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老教师对我们的帮助,他们曾经指导我们备过课,曾经给我们以点拔,曾经给予我们以无私的帮助,今天老教师们有困难,我们理应伸出援手…要求每位在职教师每年捐赠100元。同时为增强老教师的健康意识,我又建议在退休教师中开展“健康老人之星”评选活动,条件是凡80岁以上退休教师,连续两年没住过院,报销过医药费的即可当选。每年凡评上“健康老人之星”的,我都带上鲜花和红包亲自上门送健康之星铜牌,老人们拿到铜牌后仿佛像中了大奖似的。自此,老人们参加锻炼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年医药费报销额逐年下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