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州中学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传输孔子思想

西征拓展训练

<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向古代文化遗产汲取营养,孔子思想就是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是教育思想的营养宝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必须作到“古为今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须向古代教育家汲取他们思想宝库中的精华,让其在素质教育的大花园中开花结果,这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思想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阔,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孔子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个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教育管理层面、教育主导层面和教育主体层面。</p>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指校园环境、教育场所等,如在校园中立起孔子的塑像,在教室里张挂孔子的画像和孔子的教育名言等做法,这些就是孔子思想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体现。校园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包括三个层面的学校成员:教育管理层(校长)、教育主导层(教师)和教育主体层(学生)。 <p class="ql-block">  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有认知的成分,即学校成员对教育目的、教育管理、教育过程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有道德情感的成分,即学校成员对教育事业、学校、师生的热爱和认同,职业道德和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优越感是积极情感的典型表现;有价值的成分,如学校共同推崇的价值取向;有理想的成分,如校训、校歌中所表达的目标。校园文化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的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一所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风格。下文拟从教育管理、教育主导和教育主体三个层面,简单地谈一谈孔子思想在当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教育管理层面</p><p class="ql-block">  首先,孔子重视为政者的选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句话意思就是:举用德才兼备的人制定政策、实施政策,把邪曲的人拉下来,人民就服从你;反之,人民就不会服从。这对教育的启迪就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任务不在于琐碎的管理,而在于宏观管理,特别是校长的选拔;教育管理机构要重视校长的选拔,这是因为一个正直的、懂得科学决策的优秀校长,会带活一个学校。校长要重视中层干部和教学骨干的提拔和培养,当今教坛,“名校长效应”,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  其次,孔子重视为政者的修养和模范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两句话的启迪意义是:学校的管理者,生活上必需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工作上,必需身体力行,身为表率。孔子重视为政者的修养和人格感染力。作为校长,通过修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人格魅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教师。孔子反对“居上不宽,为礼不敬”的做法,领导者对下属要宽厚一点,不要求全责备,“为礼要敬”,并不限于下级对上级行礼要恭敬,上级对下级也要做到诚挚、礼敬。</p> <p class="ql-block">  再次,孔子重视人才的评价和考核。“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管理部门对校长的评价和考核,校长对中层干部、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全面的原则。不能偏信一面之词,不但要“兼听”,而且要到实践中去了解。”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主张以这三点观察人 ,看他的做事的态度、处世的方式、平常的涵养;再看看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淡薄?</p> <p class="ql-block"> 教育主导层面</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道德修养上,孔子主张“守道”和修身。对待“道”(可以理解为职业或个人追求),孔子提倡奉献精神。孔子思想的中心问题是对“安身立命”和“物我两忘”境界的的追求,在个人层面上,是追求如何在外在的成果与内心的追求中取一种平衡,如何在了解现实的反差之后仍能坚持个人的追求中取一种平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些话都突出对“道”的认同感、归宿感。对待学生,孔子强调教师应该有“爱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要求教师把对自己儿女和弟妹的爱推及到学生身上;台湾学者柏扬认为,中国文人有不少“劣根性”,“文人相轻”便是突出的一种,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更为突出。因此,对待同行业的人,孔子主张平等竞争和谦让精神。“君子无所挣,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射箭吧!射箭前要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要互相劝酒。那是君子的竞争。</p> <p class="ql-block">  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统一。他要求教师平等的对待“差生”,他认为,学生性格虽不同,但都有其善的的一面,因而应就其善的一方面与以成就,他虽然认为“中行”是最理想的性格,但“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狷也有善的一方面。并且他门下有成就的学生,性格几乎都是偏于一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这一类话都是要求教师在学生不同个性中发现其善处、长处,然后“因材施教”加以培养,这跟当代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是对后天教育价值的充分肯定,更适合于人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启发,反对灌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诱导他。他要求教师把握开导的最好时机,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与学生知识水平一致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几个为什么。启发式教学的切入点在于兴趣的培养,要时时不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兴趣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p> <p class="ql-block"> 教育主体层面</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孔子主张德智艺齐修。在德育上,他重视德行的修养,把德行作为立身之本。他很推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在智育上,孔子提出了全面育人的目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含义很丰富,“志于道” 就是要求学生立志要高远。“据于德,依于仁”,这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由“仁”,可以推广到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在艺育(实践技能)上,孔子主张“游于艺”。“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现代而言,其中的“礼”,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伦理的所有文化;“乐”了包括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内容;“射”,过去是指拉弓射箭,“御”,过去是指驾车,这两者基本上等于现代的实践技能和体育技能;“书”应是指文学历史方面;“数”应是指自然科学方面。孔子所指的“六艺”,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六艺”基本上包括了新世纪人才必不可少的品质、知识和技能。</p> <p class="ql-block">  其次,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谦恭好问,反对骄傲自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不但强调了谦虚好学的精神,而且说明了研究学问,不光是要在死的书本上下功夫,还要到社会上去观察:别人对的要学习,不对的要反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者”,聪明人也,聪明的人不大好学,而且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孔子认为,越聪明越好学,要有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的胸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句话提倡的是平和而非急噪、坚持而非懈怠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这两句话突出的是自觉向上、向善的“觉解”。孔子重视复习和预习的作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学习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 <p class="ql-block">  再次,在求知方法上,他主张学思并重,学习与实践并行。孔子认为,思要以学所得的东西作为材料,没有学的思,是危险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重思考,重推理的能力,“告诸往而知来者”,“颜渊”闻一知十”,“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与思构成了孔子求知的完整方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这些都强调了“行”与“思”的重要性。</p> 目前,我校孔子文化硬件设施非常到位,让师生深刻领会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懂得求学之道,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融合,打下牢固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根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我校特有的孔子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具有“自我”灵魂的桃州中学校园特色文化!让我们所有师生,沐浴在圣贤的光芒下,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孔子

教育

校园文化

学生

学校

素质教育

层面

文化

教师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