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法自学有哪些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如何辨别书法家,跟随哪一类人学习?</p><p class="ql-block">在学习之前,首先应该学会分辨。只有选准了方向再努力,努力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徒劳。</p><p class="ql-block">现在网上、身边都有很多自诩书法名家,但真正的名家向来不喜欢自夸,都是很谦虚的,凡是标榜自己是“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不消多言,十有八九,都是江湖骗子。</p><p class="ql-block">头发留得很长,一身“艺术家”气焰,再冠以多种头衔,开口张三,闭嘴李四,这一类人,碰着先远离,基本上都是大忽悠。</p><p class="ql-block">头衔只需要认一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除此之外,都是骗子。省级书法家协会也有一些实力不俗的,在县城、乃至地级市,还算吃得开,年轻人跟着启蒙可以,想要走专业路线,还是需要甄别对待。上了年纪的想学习,交流可以,交心就差点火候。</p><p class="ql-block">民间确实存在高手,但数量不多,没有那个眼力价,最好还是不要跟着所谓的“民间高手”学习,在书法竞赛越来越频繁的今日,没有被中书协覆盖的“高手”并不多,你怎么就那么有运气,碰着一个“漏网之鱼”呢?</p><p class="ql-block">具备一定审美意识的人,可以自行寻找自己喜欢的哪一类,唯有喜欢,才能热爱。不喜欢的,再好,也是醪糟。</p><p class="ql-block">在现实中寻求同好或者老师如此,在网上观看视频学习,更是如此。网络覆盖面更大,鱼龙混杂,更需谨慎辨别。</p><p class="ql-block">哗众取宠之流最好还是少看,看多了会影响自己的心境,也会降低趣味。一个人的格调低了,书法的格调高不了,毕竟人品如书品。</p><p class="ql-block">二、临摹</p><p class="ql-block">1、临什么</p><p class="ql-block">学书法,不管学了多久,多大年纪开始学,临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历久弥新的一个环节。</p><p class="ql-block">基础方面,肯定是以唐人楷书入门。</p><p class="ql-block">唐楷字形最通俗,接近印刷体,很多外行都以印刷体为标准评判一个人的书法水平,这是错误的。但凡有点功底的人写字,不可能写出印刷体那般字形,反倒是初学者,尤其是幼童,容易训练出接近印刷体的字形,原因在于幼童心思更单纯,按部就班,日久出功。</p><p class="ql-block">成年人学习贪快、贪多,急于求成,想法复杂,未得工整先求险绝,自然归不到平正上。还有一些学了几天唐楷练过笔画之后就入了行书、草书,最后学了一个行草书,更是荒之大缪。</p><p class="ql-block">唐楷三个月入门,熟悉笔性后学隶书或篆书。</p><p class="ql-block">喜欢篆书的,可深入其中,先一年小篆,再一年大篆,此后可涉猎金文,选定一家为根基,糅杂李阳冰、邓石如,兼收并蓄,十年磨一剑,可小有收获。</p><p class="ql-block">喜欢隶书的,可深入其中,先一年《张迁碑》,再一年《西狭颂》,此后可涉猎《爨宝子》、《乙瑛碑》、《石门山》,秦汉简牍,兼收百家,互为长短,亦需十年功夫。</p><p class="ql-block">喜欢楷书的,可先学一年隶书或篆书,笔法具备,用笔无滞后可转临两晋以降至初唐墓志铭,三年之后可再入唐人楷书,所观所得,别开生面,于起收、结构,皆有新鲜,始得唐人用笔之妙。再一年须入章草,临章草两年后再入楷,经年则气息贯通,神形兼备。书入老辣之境,需毕生之功,须臾不可离也。</p><p class="ql-block">喜欢行书、草书的,可先学一年隶书或篆书,再转入章草一年,行书出章草入《圣教序》,三年后可转怀素小草,识草法后可专攻二王行书体系,临淳化阁帖无碍;草书出章草入怀素小草或《十七帖》,识草法后可转入张芝《冠军贴》、小王诸帖,三年后可学《自叙帖》、《书谱》、《大观帖》。</p><p class="ql-block">临行书、草书之空隙,不可离篆隶,可杂以章草、秦汉简牍同临,相互参照,所得更深。</p><p class="ql-block">而草书想有所图谋,须离不得楷书之功。学草者,三年不临楷,如练功不练气,到老白费力。</p><p class="ql-block">2、怎样临</p><p class="ql-block">临帖先读帖,多看、细看、重复看,临完之后再看,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经年累月,书中道理自然了然于胸。</p><p class="ql-block">与人交流,兼听则明,心中无根底,听什么都觉得有意思,听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如此反复,也是常态。有此困境,可先闭门造车。学书法更在领悟,见得多比听得多有价值,毕竟你无从分辨对方说的几分真,几分假,几分适合你脱困,几分是他自己感悟,几分是道听途说,与其困惑,不如多临几遍帖,临完之后多看几遍帖,一些问题也就浮出水面。</p><p class="ql-block">临帖须静,一帖需要多临,更需要触类旁通。</p><p class="ql-block">书家最有名的帖,多为大成之作,痕迹很少,就要从其书风稚嫩处寻找痕迹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终有所得。</p><p class="ql-block">比如学颜真卿,篆书、隶书都绕不开,早期《多宝塔》不可不学,后期《勤礼碑》、《颜家庙碑》不可不参照着学。中间又须掺杂欧字,缩内而拓外,方神聚而形不散。</p><p class="ql-block">三、创作</p><p class="ql-block">实践出真知。</p><p class="ql-block">不经过创作,永远不知道自己欠缺多少。初学半年创作一次,总结不足,针对性填充。三年之后可以三月为期进行创作,五年之后可以一月为期进行创作。自觉有王铎之才,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p><p class="ql-block">创作可以各类比赛为标准,也可以掌中纸为标准,大小随心,形式多变,尝试得多了,收获越多。纸可多样、笔墨亦可多样,则换场地、换笔墨皆无惧。气定而神闲,心迹信笔而出,此之谓,人如书也。</p><p class="ql-block">(转自网络,感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