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钢”,什么是“上钢”?如今许多人不知道,“上纲”可不是上海钢铁厂,而是浙江诸暨的“上游人民公社钢铁厂”的缩称。什么是“上游人民公社”?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清楚。但凡是诸暨牌头地区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1958年大跃进时期,诸暨县牌头区改制称为“上游人民公社”,在“大办钢铁”的热潮中,这个大公社创办了一家钢铁厂,所以称为“上钢”。厂址选在诸暨牌头刚刚召开过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大会的那个牌头老街南边与牌头火车站之间的低山坡上,当年这个大公社属下的成千上万劳动力都被派到这家钢铁厂炼过钢,连小学生也去搬过砖敲过矿石。在当地很有名,大家都习惯用简约亲切的叫法叫它“牌头上钢”。后来这个地方建了牌头人民医院,现称“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如今有人生病去第三医院时,上了年纪的人还会习惯性地说去“上钢”看病。 </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去60多年了,当年的“上游人民公社”是怎样的?当年的“上钢”是怎样的?当年是怎样炼钢的?让我们抹开历史的尘埃,看看那个年代热热闹闹的公社化场面和红红火火的炼钢场面:</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全国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公社化大跃进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7月,诸暨城南乡“红旗共产主义建设公社”成立,(后改称“红旗人民公社”),为全省最早的人民公社。10月,诸暨县撤销区公所,建立区级人民公社,乡镇改称大队。全县设红旗、旭光、枫桥、东风、上游、东方红、东升8个人民公社。牌头区冠名为“上游人民公社”。 包括原来的牌头镇、斗岩(合新乐、新民、新生、西山)越山(并坑西、华越、凤仪)、安华(并汤江、三合、越善)、同山(并六峰、南源、正源)、新壁(合新中、新北、新南)、外陈(并城南、宜北、宜东、宜西)。即现在的3个镇(牌头、同山、安华)和王家井部分。</p><p class="ql-block"> 诸暨县牌头区成立了大公社“上游人民公社”,“上游”,那意思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当年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大会是一场空前浩大轰轰烈烈的特大型活动,相当于解放初16个乡的现在3个镇的所有劳力全都涌到那个牌头老街南边那个山坡上,几乎把整个山坡都踏平了,方圆一千多平米寸草不生,几乎所有的大树,细一点儿的枝桠都折断了。</p><p class="ql-block"> 会场上一下子撑了许多面红旗,齐刷刷的,那个气势,多少年后让人想起来还荡气回肠;一家伙去了许多支舞龙队,大部分是特意赶制出来的,那个威风,那一天的壮观景象,即使是在后来的“文革”中都没出现过,是空前绝后的。有大约3万人聚集在山坡上,还有2万多人散落于山坡四周,以及蜿蜒的小路上,形成巨大的包围圈。真是“山上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山坡上简直就是红旗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撼人心魄的锣鼓声鞭炮声,几乎能把整个山坡震塌。</p> <p class="ql-block"> 牌头各地来的几十支舞龙队,全都汇集到主席台前,较着劲儿地表演,玩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尽管事先没有彩排,仅就它们能在偌大的阵势里穿行自如,好多人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意思是说,他见了,仅这一点就要比上辈人更活得有意思。其中有许多对此感到兴奋喜悦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成立大会由上游人民公社斯占法社长主持,杨士安书记讲话,当年诸暨县委书记孙子甫、县长何文隆也亲临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当孙书记向全世界向现场几万人民公社社员宣布上游人民公社今天正式成立时,欢呼声鞭炮声响彻云霄,成立大会欢乐火热气氛达到最高潮!</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个星期,开成立大会的主席台拆去了,那片山坡没有种上任何农作物,而是要办钢铁厂了。</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北戴河会议)提出,1958年全国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在中央关于“十五年内钢铁生产超英赶美”的号召下,诸暨县委贯彻“以钢为纲”的方针。1958年8月中旬就成立了县钢铁生产指挥部,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号召:“书记动手,全党全民总动员,保证钢铁元帅升帐。”于是,各乡、社相应成立指挥所、组,由第一书记亲自挂帅。很快,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工农商学共参战,全党全民热火朝天地投入钢铁生产之中。1958年8月,首先在城关泰山庙创办诸暨钢铁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10月,牌头创办上游人民公社钢铁厂与关口、广山峧、小兼溪、大兼溪等社被列为诸暨县重要的“钢铁基地”。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县委委员们分头坐镇小高炉。一下子涌现出不少技术专门人才,其中多人声称成为能装炉、能扯炉风、能配料、能看火色、能看铁水、能治炉病的炼钢能手和专家,钢铁大军,全部按军事编制,编成师、团、营、连、排、班,集中餐宿,日夜苦战。离开年底完成全年任务的日期一天天逼紧,但实际并无什么真正可以称得上钢铁的钢铁炼出,上边怕落后挨批,急得火烧眉毛,下边可就更遭罪。县委规定,土高炉产量定额要翻番,苦战大战,加班加点,拼死也要拿下今年的任务。一声令下,雷厉风行。所有的土高炉一律连轴转,白天干了黑夜干,一天干三班,有的一连几天不睡觉,搞起连轴大会战来。炼钢炉前,“钢铁战士”精疲力尽,困得人仰马翻,烤得皮焦肉干,钢钎抬不起,装料举不起,风箱拉不起。钢水,还是滴水不见。其实这些“土法上马,就地取材”的土高炉,是炼不出钢的。砌炉的砖,是靠拆民房,靠挖坟墓;炼铁的原料,靠收集社员生产、生活用的铁器,锄头铁钯,锅罐瓢盆,因为已经“公共食堂”了,“公社化了”,吃在食堂,干在连队,“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私有财产已姓“公”。虽说去人家家里去收人家的铁锅,确实有点儿“破户绝家”的意思,可那都是古老的一套旧说法,上门收缴的干部说了,如今都有公共食堂了,吃饭都不要钱了,都走进共产主义的天堂了,家里还要这些铁锅、铁罐、铁瓢、铁盆干什么呢!号召大家献“爱国铁”、“跃进铁”,好端端的铁器铁锅,砸碎了收走,统统扔进小高炉,熔成铁疙瘩。</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大办钢铁”时,也并没有要收缴各家各户的铁锅之类的举动,但是有不少干劲冲天的年轻人,为了寻找埋藏于地下的“铁矿”,整天扛了把锄头,像后来电影中挖地雷的日本鬼子,满世界转悠,在好端端的平地上制造出大小不一的坑洞(为日后出入行路的安全埋下了不少隐患),到后来,“铁矿”没挖到,头脑灵活眼睛亮的便盯上了各家各户的门环、铁锅、汤罐,还有打在墙面上挂物件的大方铁钉,还有一些只有临时需要才能想起来的冷落古旧的劳作工具,一件件都搜罗殆尽。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时将自己使惯的铁器,东藏西塞,却被人跟踪搜寻,发现一件,便用泥巴糊上,制造出古旧的模样当做是刚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废铁上交。</p><p class="ql-block"> 到了11月份,上级组织发出通知要求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苦战一个月,力争完成全年钢铁生产任务。按照这一要求,各行各业紧急动员,投入“保钢”运动。可是,高炉投产后,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原料,经常处于烧烧停停的状态,哪里还真的炼得出什么钢来,保得住多少钢铁的产量?</p> <p class="ql-block"> 上游人民公社在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大办钢铁运动中,在一块荒山坡建起了高炉林立规模较大的钢铁厂。有关“上钢”的留存资料有这样的记载(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统计数字有夸大):至1959年初,上钢共建起土坯炉1375只,不倒翁炉21只,1.5立方的小洋炉5只,木柴炼铁炉2只,大开炉20只,枫桥式炼铁炉64只,椅子式炼钢炉16只,坩埚炉6只。大型铁鼓风机1只,中型鼓风机1只,小型12只,木鼓风机264只。新建工房32间,正在施工17间,内设机械车间、发电房、烧炭房、工人医院、俱乐部、理发堂、洗衣房等11个单位。</p><p class="ql-block"> 上钢厂最多时有35625人参加建炉炼钢,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无技术,二无经济,三无设备,经过群众路线解决建炉炼钢人力物力,生产中解决了原料经济问题,同时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师父带学徒,到外地去学习等方面共培养出各种技术人员(包括炼铁炼钢机械操作等)共1225人。</span>在大跃进中,全体职工用冲天的干劲胜利地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钢铁任务,共产铁1356715斤,其中生铁215826斤,钢22400斤,木炭1856000斤,外调生铁174526斤,钢22400斤。可能这是当年夸大上报的钢铁产量,其实这些土高炉是炼不出合格钢材的。</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上游人民公社办钢铁厂,所化的精力人力财力是十分巨大的,采取军事化管理,当时除了指挥部外,还成立洋炉连、石子连、安华炭连、装卸连、牌头炭连、同山炭连、淘沙连、基建连、冶炼连、运输连、越山炭连、开矿连、福利组等组织。冶炼连的工作就是高炉边的操作工,开矿连其实是找矿开矿,诸暨没有好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只能开一些石煤当焦炭尝试去炼钢。所谓炭连,其实是砍树木烧成青炭作炼钢的燃料,此举当年对山林的破坏是相当大的。青炭又能炼出什么钢铁出来,只能把民间收集来的废旧烂铁熔化成一块块铁坨坨。福利组的人员配置也不少,理发员、护士也有十来人。</p><p class="ql-block"> 几万人到上钢或为上钢工作,绝大部分人员是无报酬的支援是任务。重要的厂部人员、技术人员、技工曾评过技术等级,评过先进,而且还要填表登记,管理比较规范,还发过几元钱的一点工资。</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春节以后, 由于原材料的缺乏,设施技术的落后,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的头脑也开始冷静下来了,这样的大办钢铁运动难以继续开展下去了。曾经热火朝天的,曾经多么“辉煌”的“上钢”渐渐地熄火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上游人民公社这个大公社改为牌头区,上游公社不存在了,"上钢"也就成为了一个历史名称。1959年在“上钢”的这块基地上改制成立了“牌头冶炼机械厂”,开始时尚有百多名工人,为当地简陋农机修理和薄弱的工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来牌头冶炼机械厂改成牌头铁器社,后又改为牌头机械厂,后与王家井机械厂合并成诸暨医药机械厂,随后因开发了纺机,又有了诸暨纺织机械厂的牌子,一个厂区两产业,两块牌子,但当地人一直俗称“上钢机械厂”。1981年与西山链条厂合并成立诸暨链条厂,最后一分为二成为诸暨链条总厂与诸暨铝制品厂,成为两个独立的厂。虽然“上钢”划上了句号,但为牌头工业打了基础。牌头镇上曾经红火过的链条厂、铝制品厂、搬运站、二建公司……都在原“上钢”这块基地上发展起来的,都与“上钢”有历史渊源。牌头地区工业发展史上应给“上钢”留下一笔,即使这一笔有点沉重……</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跃进大办钢铁是当时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发动起来的,是违反经济规律的一场超前的工业化运动,主观上想把工业搞上去,想尽快超过英美,当时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包括亿万人民群众头脑是发热的,当然最后调整了政策,该停的停下来了,热度也降下来了,国家的建设也慢慢走上正确的轨道。</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上钢”这块土地上,现在呈现在眼前的是医院、工厂、住宅等楼房林立的一派现代化景象。“上钢”的痕迹早已湮灭殆尽,但回望过去,铭记教训,珍惜当下,记下这些过往的史实是有一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这也正是笔者拟写此文的动因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