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书札记.</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一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每每提起"苏轼"两个字时我顿时涌"师生情之感,"喜上眉梢"。我想起在作文或与朋友书信来往时,常引用苏轼老师的经典诗(词)句,一來更好表达自己的虔诚之情。二来增添交采,表明自己还有"半桶墨水",聊算是"半个知识人"。</p><p class="ql-block">了解和读苏老师的诗词大作,慢慢地理解他如下几方面,仍须铭记和付诸行动与朋友交流:</p><p class="ql-block">知错即改 少年苏轼就就会作诗词,思想和文采,皆得点赞。比如说,他写了一对联"遍识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两侧,我读了顿感小苏利害,天下的字和书他掌握了,与之相比太渺小了。但是,一位老人看见后拿一本问问小苏:"书中寫什么?"少年苏轼当埸儍了眠:他从來没有读这本书,很多字也不认得,羞愧难当!他明白"学海无边,苦作舟"的道理。老人走后,小苏立即把对联撕下来,改写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书”。</p><p class="ql-block">小苏知错即改的精神值得深思和学习。用我们的流行语:活到老学到老,一辈都得学习,不可自以为是。</p><p class="ql-block">认真读书,真正读透 每一本好书,苏老师要读上好几遍,做好笔记,重点的地方要背下來,铭记于心。他发明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之法"。就是把一本书成了地理、人文、政策、史实等多个方面,每次只了解其中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集中精力分清问题,各个击破。这样的读书方法,效率高,记得牢。最近我苦读一本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p><p class="ql-block">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我来说,是一部难啃的硬骨头:全书以"我"一言堂,叙述故事全过程,人物纷纭、事情交叉复杂,"你唱罢,我登场",党派斗争、任意杀人……。如此大部小说,真是烫手山芋。但,苏老师不是提出那套读书方法吗?我静下心,先弄清人物的一串名字并理好他们的家庭关系。接着主人翁的所作所为,并做好笔记,……慢慢地读,仔细地记,终于啃完这部名著,让我明白: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形式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p><p class="ql-block">行万里路,识熟人文地理 只读书,不行路,是个书呆子;只行路,不读书,是个过路人。我们了解到,苏轼敢提不同政见,正因此得罪掌权者,常于以打击报复,一贬再贬,甚至未到目的地,又被再贬谪至蛮南海南。但他心怀豁达,依然一路游山玩水,不亦乐乎。他走过赤壁,有了"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p><p class="ql-block">走近杭州西湖,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到了岭南吃过荔枝,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class="ql-block">。正因为阅尽一片大好河山,阅尽人情风貌,才使他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给予创作泉源。我写到了这里,不怕你笑话,说我狂妄竟与人名苏轼相比,也行万里路,除了西藏、新疆和东北,未涉足,国内甚境外,我去过了,给了我写作泉源,写了"天府之国纪行"、"巴黎是一座艺术馆"等文章,说明苏轼老师行万里路何等重要;说明我走出去行万里路对丰富我生的格局,何等重要。那种"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今天网络发展极速的時代,全是胡址。</p><p class="ql-block">我拜苏轼老师,遵循他的上述教导和啟发,多行路,多读书,人生之舟,向东继续航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