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解千难,——课堂教学中“读”之浅究

握住一缕阳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学生是读书的。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这浅显的道理,谁都懂得。但是,读书二字是学生难做好的事。教学生读书,更是很多教师难做好的事。研究读书的“读”,虽然不是什么时髦的,却是极为有用、极为实用、极为好用的。对于这个“读”字,作为教师,很需要弄明白三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一是教学生“读什么”。狭义的讲,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文本。各学科的课本文本是各知识点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双基的载体。负责任的教师,必是要务本的。忽视这一点,都是缘木求鱼。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这些语言学科,是以课文为最小单位编排的,每篇课文需要读,课文里的生字生词需要读,重点段落精彩句子需要读,书下注解书中旁批需要读。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学科,是以章节为单位编排的,章节里的定义、定理、定律、公式、法则是必须读懂读熟并需背诵的。教师在课内课外,需要弄清楚所教学科需要学生对课本文本识记什么、理解 什么、揣摩什么、运用什么,这些便是“读”书才能知道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二是教学生“怎么读”。这是从学法的角度来探讨的。怎么读书,技术层面的问题,因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方法。但是,任何教师都需要教会学生读书的一般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对事物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总是遵循知情意行的规律,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所以,我们务必强调“三动”,即动口、动手、动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动口读,就是朗读,开口朗读,有声音的朗读,注意力集中的朗读,动用多种感觉器官的朗读。古代的塾师从不先讲义,而是先教读,拗头晃脑的教读,七遍七十遍的教读,从朗读到诵读,而后是不释义学生也明其义,若释义学生更明其理。现在,我们一些教师总是不喜欢教学生朗读。语言学科,学生默看一遍或者大致浏览一下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啊析啊问啊,难怪学生越来越昏,越来越糊,试想想,课文都没读熟读烂就开讲的语文、英语课堂会是什么惨状啊!自然学科的教师,更是不把朗读当回事,上台开讲,翻书开练,纵然浑身解数用尽,那些基础差的就是读不懂题,解不来题。为什么不让学生先读读课文呢?为什么不教学生大声的读读书中那些黑体字、例题、公式、定义、定理、定律、法则呢?其实,很多课堂是需要有书声的,营建琅琅书声的氛围,既是课堂的万技之首,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必要之技!也许大家明白了李阳的疯狂英语用得最多的技术就是读读读读的原因了吧,也许大家明白了琅琅书声是校园留给学生一生中最美好回忆的原因了吧。多么期待我们的课堂里,学生的口动起来,书声响起来,让书声伴随着学生求知的历程,让书声充盈教师事业的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动手读,就是动笔读。学生读书时,手里带着笔,一边读,一边划,把课文里 的生词好句好段落划出来,把课本中的黑体字及其他重要内容划出来,把对内容产生疑问的地方划出来。一边读,一边批注,把书下的重要信息批到正文中,把对一些句子的理解批注在句子边,把对一些段落的理解批注到段落后,把对文章的感悟批注到文本旁。这种勾划圈点,这种自我批注,是在朗读阅读中最自觉的行为,是既有整体感知又有细节探究的体验,生动活泼,富有成就感。这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是学生自主能力形成的重要过 程,也是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收获的有益过程。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书本还有九成新八成新,翻开书墨香尤在。或者里面除了几处乱写乱画的花鸟虫鱼人头马首外,没几处笔迹,或者除了老师要求写上去划上去的东西,没几处自己留下的痕迹。这时候,作为教师,是夸学生爱护书本呢,还是该自责没有教会学生动手读书的习惯和方法呢?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书本从封面到封底,有空白的地方,到处都写着些什么。或者是朗读默读时划下写下的,或者是老师讲解学生讨论时记下批下的,或者是课前课后从教辅书上迁移而来的,洋洋洒洒,歪歪斜斜,红线黑字,只言片语,无不记载着与时间一起积累来的辛苦和快乐。这时候,作为教师,你所看到学生的那本书,还会仅仅是一本薄薄的书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动脑读,就是带着问题读书。首先是在朗读默读中形成问题,不理解的词句,不理解的段落,不理解的例题,不理解的现象,都在读的时候形成一串串问号,可以存储于学生大脑中,也可以叫学生形成问题卡片。其次是在朗读默读中解决问题,读一遍解决一二个,读两遍解决三四个,读三遍解决五六个;或者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或者从前章前节寻找答案,或者从教辅资料中寻找答案;可以边读边与同桌左右讨论,可以边读边请教老师,可以边读边查阅相关资料。曾经,有人说教会学生皱着眉头读书,有人主张课堂应该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把读作为第一要事,我想,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作为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要教会学生皱着眉头去读去思去议。那种只求读的场面热闹,实际上是放纵学生读望天书,是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事。思考,是一种好习惯,会思考,更是一种好品质;教会学生动脑读书,是培养学生这种好习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三是“怎么教学生读”。这是从教法的角度探讨的。教师应当具备教学生读书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表现为行为时,便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因为所涉及的方式方法太多,所以,下面仅谈两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首先,教师要会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本,选择读的方式。生词新词较多,课文短小的,适宜选择教读、领读、齐读、赛读。教读,即由教师教一句,学生读一句。领读,即由教师或学生代表读前半句或问题题干,学生读后半句或问题答案。如领读《论语》注释一,领:《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的书,是?体散文,孔子,名?字?是?时代的?家?家,是?思想的创始人。儒家学说的代表著作是?和?,四书,是指????,五经是指?????,学生则只需读出问号所对应的答案。又如领读《沁园春 雪》,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全体学生读出括号的句子。齐读,可以分为全班齐读,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同桌齐读。赛读,可以比一比谁能读得最有感情,谁读得最有节奏,谁读得声音宏亮;还可比一比谁的速度快,谁的发音准,谁的轻重缓急把握好。比如,读“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句子,就可以用赛读的方式,谁能一秒读完全句?谁能读出句中关键的三个词?比如,英语课文在学生熟读一组单词或一篇课文后,可以边放录音,边让学生和录音赛读,谁能和录音一样发音准?谁能和录音一样速度读完课文?对于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多,资料附文比较丰富的文本,适合选择速读、快读、默读、浏览,这些是老师们熟知熟用的,此不冗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包括朗读的语速、语气语调、停顿节奏、重读连读。说到语速,是有讲究的。叙述性、说明性的文本,适宜中速,每分钟100字左右;抒情性,描写性的文本,适宜慢速,每分钟80字左右;论述性、熟知性的文本,适宜快速,每分钟200字左右。说到语气语调,需要准确的把握句式特点和语言性质,表达出恰当的语气语调。一般的语句,为陈述句,故而多用平调。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有时需用降调,有时需用升调,不然,表达不出语意的。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科文本,所用语气语调也不同,一般情况下都用平调,但是抒情性,讨论性,则不全用平调。停顿和节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表现形式上是同时存在的,有了停顿便有了节奏。停顿分为标点停顿和非标点停顿。标点停顿即是标点符号需要的停顿。大家知道,文本中的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标号是表示语言性质的符号,如破折号,引号,书名字,着重号,括号,省略号,延长号、连接号等等,这些符号不需停顿,甚至不需要读出来;而点号是表示语言语气语调的符号,同时也表示句子一般形式的停顿和节奏,必须读出来。文本中的常见的点号有顿号、冒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其中,顿号和冒号仅表示停顿,逗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既表示停顿又表示语气语调。顿号,表示句中词语间的停顿,稍顿即可,不需换气;冒号表示提示后文属前语之具体内容,需于此一停,一般需换气,以引起下文。逗号,表示一个小句末的停顿,有力一顿即可,一般不换气;分号是一个完整意义句子中的几个小句间的停顿,大多表示并列、递进、选择、转折等关系,需在此短停,且换气一停;句号,问号,叹号,是指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末的停顿,这不是顿,是要在此长停,换气一停。非标点停顿,则是指一个句子,在朗读时根据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所作的停顿。比如,文言文,古诗词,原本是没有标点的,都是编者根据文意加上去的,朗读时,还需读者根据情况作句中停顿。这种停顿原则上是采用意义停顿,即只要一个完整意义的词或短语就可以短顿,“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按意义停顿,每句可顿两次或三次。有时,读古诗也可以按音节停顿,一个句子,每两字一顿,不过,这不宜提倡。其实,现代汉语文本,这种非标点停顿在朗读时用得更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对句子中的任意词语作出必要的停顿。但不管怎样,中间的停顿只能是一顿一哽一拖气,不必换气的。重读,是指对句子中的关键词做出强调式的表达,表现形式多为放慢速度、提高语调、配合表情。重读在每种学科里都适用,在每节课里都适用,在每句语言中都适用,处理得当,既能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美妙感,又能突出语言意义的表达效果。连读,是指一组意义关联的句子,在朗读中要体现出语义的一致性,可以读断句,但不可以读断义,即是为了保证意义的完整而连续读完几个小句。如读“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曰”后的三个小句需一气呵成,不可断义,方可表达“人和”的重要。又如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先”二字领起的几个短语,也要连气连义而读,方可表达“生于忧患”的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书籍记载着人类的智慧。读书,是欣赏和创造的美妙历程。教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很多人在研究读书的“书”,我们站讲台的请先研究读书的“读”字吧。我相信,只要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了,只要老师知道怎么教学生读了,就真能一“读”解千难——解千问,解千愁,解千绪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