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押(二)——汉、八双语文字相间互译姓氏押

既缘堂(百祯斋主)

<p class="ql-block">百祯斋 元押寻踪</p><p class="ql-block">姓氏押(二)——汉、八双语文字相间互译姓氏押</p><p class="ql-block">2016-07-04 11:03 21</p> <p class="ql-block">​​ 在元代广为流行的姓氏押中,有一类存世稀少且比较引人注目的汉字与八思巴文字相间对译的姓氏押印(如上图所示)。</p><p class="ql-block"> 押面的形制所见均为长方形,汉、巴文字相间,上,下结构排列。</p><p class="ql-block"> 在汉、巴文字的组合排列上,亦分二种不同方式:</p><p class="ql-block"> 其一,押面上部文字为一汉字姓氏,下面为与汉字姓氏文字内容相同的八思巴文字。其二,则是八思巴姓氏文字在上,与八字相对应的汉字姓氏在其下方。</p><p class="ql-block"> 百祯斋主手中所藏诸谱录中辑入这类姓氏押较多的有:</p><p class="ql-block"> 施元亮先生《花押印汇》收录三方:1、史.史(上汉下八);2、米.米(上汉下八);3、石.石(上汉下八)。</p><p class="ql-block"> 叶其峰先生《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图版三 历代私印印文标准品目录收录二方:1、米.米(上汉下八);2、马.马(上八下汉)。</p><p class="ql-block"> 周晓陆先生《元押》/卷七收录五方:1、马.马(上八下汉);2、米.米(上汉下八);3、石.石(上汉下八);4、金.金(上八下汉);5、史.史(上汉下八)。</p><p class="ql-block"> 孙慰祖先生《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卷一/汉字印记、印迹/二姓氏押记 收录一方:1、马.马(上八下汉);卷二民族文字印记/三 汉字间八思巴印记收录三方:2、石.石(上汉下八);3、史.史(上汉下八);4、米.米(上汉下八)。另有上博所藏“金.金”(上八下汉)汉巴互译姓氏押一方,是书,彩页中有钮、面图片,文论中亦有介绍,但正卷中却未见有押蜕图,可能为编辑时的疏漏。</p><p class="ql-block"> 而其它谱录所载均未超出上述范围。</p><p class="ql-block"> 归纳起来,录著中一共有:1、史.史(上汉下八);2、米.米(上汉下八);3、石.石(上汉下八);4、马.马(上八下汉);5、金.金(上八下汉)。</p><p class="ql-block"> 八思巴文字是元代国师八思巴为蒙古族统治者创制的拼写文字,《蒙古文百家姓》、《蒙古字韵》等的出现,亦是汉、蒙百姓民间交往及元代统治者全面推广“国书”的需要。令人不解的是,这种汉、巴文字相间互译形制的姓氏押,目前所知、所见的,仅此五种。按说,在推广使用八思巴的过程中,引导或提倡人们使用这种汉、八互译文字的押印,不论对汉人还是蒙古人来说,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其存世量的稀少,足以说明这类押是民间为便于汉、蒙人群在交往使用中的识别而自发铸行的,并无官方的背景。</p><p class="ql-block"> 当然,从使用过程另一个侧面来看,这类押又可以看成是“姓氏+花字”押。即对于汉人中不识八字的,可以将八字视作“花字”使用,反之宜然。不过,不知在实际的铸造和使用过程中,有无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刻意追求汉字在上面还是八思巴字在上面的问题。或曰,“汉上八下”之押为汉人所用,“八上汉下”之押为蒙古人所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图:汉、八文字相间互释姓氏押</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施元亮编著《花押印汇》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叶其峰编《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文物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周晓陆著《元押》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孙慰祖主编《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备注:篇首所示汉、八相间石、石(上汉下八)押为兰州常富(网名:大地)先生所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