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于梁漱溟进入北大的事,还是可以拿出来读读、琢磨的。</p><p class="ql-block">一、回忆录</p><p class="ql-block">梁漱溟先生回忆录、传记都说到,梁漱溟先生没有大学学历没有考入北大而是凭一篇在《东方杂志》的文章获得蔡元培的赏识而受邀到北大教书的。</p><p class="ql-block">确实有三篇连载文章,分别发在《东方杂志》1916年第5/6/7月号上。8月号上有蔡元培的文章。</p><p class="ql-block">二、谁介绍了梁漱溟</p><p class="ql-block">梁漱溟先生先后提到了关键的几个人物,如1916任司法总长的张耀曾,曾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与范源濂,以及曾与鲁迅一起在教育部任过职而且是好友的许丹(许季上)。</p><p class="ql-block">张是梁漱溟的亲戚、长辈,梁当过张的机要秘书。</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与范是前后任关系,蔡元培接北大校长的时候,范担任教育总长。</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梁进入北大与张、范两个大人物有关。</p><p class="ql-block">三、梁漱溟1916-1919给蔡元培的几封信件</p><p class="ql-block">信件一、梁漱溟致范源廉1916年</p><p class="ql-block"> 漱溟拜静生总长阁下:迩闻蔡鹤倾先生莅京,未审寓居何所。元年尝一晤于国务院,恐不省忆矣。兹思诣谈,敬丐公一缄作介,并希示知寓址,为感。小事干冒,悚愧无量。伏问政祺。梁漱溟再拜。</p><p class="ql-block">梁漱溟公子梁培宽在信后注释,范源廉,字静生,为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因范先生力荐,由欧洲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此信即在蔡先生抵京后所写。此信及其后著者致蔡先生函多件,均由蔡先生家属提供,才得收入本书信集。</p><p class="ql-block">这可以说明,范源廉将梁漱溟给范的信转交给了蔡元培。</p><p class="ql-block">信件二、梁漱溟致蔡元培1916年</p><p class="ql-block"> 漱溟再拜鹤倾先生左右:闻公莅京,欢忭无量。敬丐 静生先生介绍,并奉旧作《究元决疑论》呈览,拟四日诣谒。先布,谨叩道安 梁漱溟再拜梁宽注释:此信约写于1916年12月底。</p><p class="ql-block">按史料,1916年9月,梁漱溟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梁漱溟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性质的论文,算新作。</p><p class="ql-block">信件三、梁漱溟致蔡元培1917年</p><p class="ql-block"> 鹤卿先生赐鉴:顷闻大学图书管理徐君已经辞职,公如不弃谫拙,以此见委,冥当立辞部职,专任斯席,耤遂读书之愿。细事屡干,不任悚息。伏候赐复,并叩道安 梁漱溟谨上 梁培宽注:此信约写于1917年3—4月间。“部职”指司法部秘书一职。 </p><p class="ql-block"> 这是梁漱溟听闻有徐某辞了北大图书馆管理一职后(不知从哪听闻?)之后,表达自己辞去司法部秘书工作,去接任图书馆管理员一职。此时的梁漱溟实际上是司法总长张耀曾介绍进去司法部任职的秘书。 </p><p class="ql-block"> 由于张的介绍,并没有高等学历以及留洋经历的梁漱溟被破格进入到北京大学,不仅不是图书馆的职缺,反而去教哲学。</p><p class="ql-block">信件四、致蔡元培1917年 </p><p class="ql-block">兹有小事干 请。理科生张君崧年因闻天津省公署有召考留学之告白,颇思与试,以资深造,唯其原限资格,必大学或专门毕业者,乃许与试。张在大学,距毕业期只三月,似不相远,特属冥言于先生,为之备文送考,俾得与试。张君资质特优,倘更游学,必有远到。如无窒碍难行之处,可否特赐允许。以先生掖进后学之心,或乐与玉成欤。顷以此诣校求面,值公出,不获陈白,用肃函布,恳希裁夺,径传示张君为荷。手颂道祺 梁漱溟再拜</p><p class="ql-block"> 推测这封信的时间为1917年的三四月份。 梁漱溟自己还没进入北大之前,就热心替人寻求蔡元培的帮忙。梁培宽在信后注释道,张崧年即张申府(1893—1986),河北献县人。1913年入北大预科,1914年考入北大哲学门,后转数学门。1917年毕业,留校为预科助教。</p><p class="ql-block">而梁漱溟自己进入北大的时间为1917年的12月,即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左右才进去的。信件五、梁漱溟致蔡元培1917年</p><p class="ql-block"> 昨夕拜读手诲,极见不苟同。肃然敬服,唯札语简略,尊恉犹未具悉,暇时当诣请教言。郭著冥饫闻其说,而稿实未寓目,比加检视,不无可商,引用佛经亦多未安,尚须属其细酌耳。颇闻治事勤苦,屡有渎冒,衷歉甚深,肃谢。谨叩兴居 漱溟再拜</p><p class="ql-block">此信,可能写在梁尙未入职北大之前,欲登门拜访蔡元培先生。</p><p class="ql-block">信件六、致蔡元培1919年</p><p class="ql-block"> 顷去年哲学门毕业之黄生文弼来谈,拟在大学求小事,耤便读书。据云先已谒 公。更属冥代陈,即乞鉴察是幸。开学日以东西文化一稿于晚饭后步送尊寓,知 公苦忙,故不求晤。前廿二日晤适之,言尚未见吾稿,想冗中未披阅耳。得间乞 稍加翻阅即饬送适之处为幸。此请孑民先生鉴。制漱冥顿首</p><p class="ql-block"> 1919年,梁漱溟欲再见蔡元培,主要是上个学期的6月准备了《东西文化》文稿,在下一学期开学之初送到蔡元培府上,有一段时间未获蔡元培批阅意见。1920年,梁漱溟在北大开东西文化课程,说明这应该是讲课讲义。</p><p class="ql-block">四、许季上的印度哲学成就梁漱溟</p><p class="ql-block">梁漱溟承认,蔡元培是叫他上印度哲学课。</p><p class="ql-block">印度哲学这课,梁漱溟先生说是他朋友许季上先讲的,许季上留有讲义。</p><p class="ql-block">许季上是虔诚的佛教徒,对佛学有研究。</p><p class="ql-block">佛学界对许的个人资料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许季上居士(公元1891~1953年)</p><p class="ql-block">许季上居士,名许丹,字季上,以字行,浙江省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清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出生。许氏为钱塘名门世家,季上自幼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八岁时就读完了儒家十三经,在家族中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其母典鬻以资他攻读。后来考入上海复旦公学修习哲学,以第一届第一名毕业于复旦公学,时年方十九岁。辛亥革命之后,江谦(易园)奉命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季上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未久应召至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先生同事,交往甚密。鲁迅于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出资刻印《百喻经》,实由许季上促成其事。</p><p class="ql-block">后来,季上曾在北京大学兼课∶讲授印度哲学。其后梁漱溟著《印度哲学》一书,即以季上在北大授课时的讲义为蓝本(见该书梁氏自序)。季上早年曾从佛教耆宿杨仁山先生学佛,其后又依天台宗谛闲法师为弟子。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因病辞去北大兼课,病愈后即专志攻研佛学。由于季上通晓英、德、法、日等国语文,兼习梵文,民国九年(一九二○年),曾被政府选派,代表中国佛教界到印度出席世界佛教会议。</p><p class="ql-block">梁漱溟先生1917年12月到北大的,一直到1924年。</p><p class="ql-block">1918年12月,梁父梁济自杀。那是一大新闻。</p> <p class="ql-block">许季上是许寿堂的堂兄,与鲁迅关系极为密切。</p><p class="ql-block">对印度哲学有研究的除了许季上、梁漱溟之外,就是曾去缅甸任教的许地山。1917年,许地山考入汇文,之后在燕京大学完成学业,再赴美英留学。</p><p class="ql-block">如今“还原”这一切,不否定谁的能力与才华。</p><p class="ql-block">真实的历史,总是出乎后人的意料之外,但是那个时代里,那个圈子里,有谁不心知肚明呢。梁漱溟先生自己也有交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