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的我们也童年过(第十篇 苦难年代照样玩的开心)

逵漢流年(金汉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童年,每个人来说童年经历也不尽相同,但多少都刻划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我的童年和少年正是新中国刚刚诞生和成长初期度过的,新生国家特有的激情、生机和活力渗透到我们50后血液里,与此同时共和国所经历的曲折和磨难也不可避免融入到我们成长记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人们回望那段生活,常常以宁静、平和等字眼形容。不错,那时童年是美好的,思想单纯,感情专一,没有更多思想负担和精神压抑,也根本无需去掩饰真实的自己。特别值得回味的是那时虽然物资极度短缺,文化也很匮乏,但丝毫没有磨灭掉简单朴素生活中隐藏着的乐趣,也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起现在的孩子们有电视,有电脑,有手机,向往着电子游戏里的角色扮演,而在我们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作为商品出售的什么游戏机呀,电动玩具等,农村都点煤油灯,城里虽然安上低度白炽灯,但经常停、断电,那时更没有电话、电视,一年下来也看不了几场电影。学生上学也没有太多作业,没有额外补习班可上,所以多数孩子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寻找伙伴们尽兴玩耍,尽情享受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孩子们玩法也简单,往往追追打打,闹闹哄哄就是一天,但都感觉玩的痛快,玩的有乐趣。就拿我来说,尽管家庭管束十分严格,与其他家的孩子们相比少了许多自由,但对于玩的期盼,自由的渴望,使我还是钻了不少空子,狠心的奶奶也偶尔给予严格时间限制的小自由,尽管远不能满足我玩的欲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于无奈从家里出不去时,我佯装读书实则随意的写写、画画来消磨时间。一旦出去就跟鸟笼里放出来的鸟一样与小伙伴们拼命撒野,总玩玩不够,玩的也不过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足球之乡,延边地区上世纪50年代足球就开始普及,我们当时最愿玩的游戏自然也是踢足球。可是因无符合标准足球,我们都踢小的只比网球大一点,大的也只有小碗大小胶皮球。更不用说足球场地了,只要有个半拉篮球场大,甚至比这还小都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尘土飞扬的“巴掌”大小场地里,两头各用几块破砖或者石头(有时用以书包、衣服等)堆放成一米或者一米多一点跨度的球门,孩子们则分成两伙,一边三五个不等。踢急眼了光脚丫上,还好球全是橡胶做成不伤脚的。虽然踢的是土乡土味,纯粹的草根足球,但孩子们都非常投入,每场比拼都很在乎输赢,一两个小时踢下来全身都被汗水淋漓,脏黑的脸、脖子和胳膊腿上印满了汗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足球,那时我们小孩玩的花样其实非常多。在经济极度贫乏的年代,任何一样东西都会成为有趣的玩具,他们会用树叶做成口哨,还可以用春天新生长的树枝拧下来做成哨,或用一段葱叶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男孩子们弹弓成了他们百玩不厌的玩具,做弹弓通常找根“丫”字形状树杈,把皮剥去,再不成用硬鉄丝扎一个。之后找来胶皮筋,或者剪一截旧自行车内胎,在树杈上固定、绑好,那“拉力器”就成了形。那会儿麻雀特多,刚做出的玩意即刻就派上了用场,在“拉力器”中间夹上石子,一拉一放射了出去。弹弓男孩子们几乎人手一个,个个都是射弹弓的高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比如滚铁环:用一根细钢筋围个圆圈(都把它叫“铁环”),再用一根稍微坚硬点的鉄丝一头做成“U”型状铁钩,在院子里托着刚刚做成的铁环滚来滚去。你别小看滚铁环,要有相当娴熟的技术才能让它不停地转动,常玩它,还可锻炼耐力和手臂的平衡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抽尜:找来一截直径约5-6公分,高约10公分原木下边削成圆锥型,底部正中固定一颗钢珠,再找根小竹竿套上细绳用力抽打,使尜快速旋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到冬天,自然玩法更多了。 男孩子们找一块四方的木板,在木板底下加两块木档,然后找两截钢筋磨尖固定木档上,如果家里有旧冰刀将其直接固定木档上也可。冰车做成了,接下再找两根原木杆,在杆子一头钉上大号钢钉后把钢钉头磨尖,然后将其握在左右两侧手中,我们叫冰锥。人坐在冰车上,用手中的冰锥使劲地在冰上顶住,往后使劲一推,冰车带人超前滑了出去,实在好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上面玩法,男孩子和女孩子们还分别或者有时一起玩诸如捉迷藏,丢手卷,老鹰捉小鸡,折飞机,跳房子,过城墙,跳皮筋,翻绳,跳绳,踢毽子,弹溜溜蛋,拍四(三)角,到河套戏水,堆雪人,打雪仗,滑冰等,玩法数不胜数,玩具基本上都是大人和孩子们自制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我来讲除了参与上述的大部分活动外,还有特别爱好,那就是爬树和到河套或者水田地抓鱼。真的神了,平时老实巴交,跟生人一说话脸都发红,给人感觉特别胆怯的我,还爱好这种玩法,那就是爬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我索性爬上我家院落里的榆树,已经爬到比我家房顶还高处,被母亲发现,母亲着实吓坏了,怕叫喊声音大了把我惊吓住,小声诱导我慢慢下来,当我下来之后,自然被母亲好一顿挨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抓鱼,我们多采用徒手摸鱼或者用自制簸箕似鱼网来捕捞。那时河里有很多小鱼,且都是无污染环境下成长的,抓来后炖鱼汤很好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下了一场大雨,由于洪水暴涨,据说上游的水库泄了洪。恰好这时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到离家不远的稻田地里抓鱼,可是鱼多的不是在抓,而是捞,因为稻田地只要把盆或者桶在泛滥水的稻田地里一扣,再朝上一捞,就捞出一大把鱼,我们只因所带的装鱼盛具少,没能都带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大人们习惯于过简单生活,将坚韧、乐观、苦中作乐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孩子们则运用自己超凡的想象力,将“天人合一”理念应用到玩耍和游戏的方方面面,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变成了玩具,虽说玩的都是些简单游戏和简陋玩具,但从中体会到了那份纯粹的朴实和快乐,孩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强健了体魄,收获了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孩子们拥有了越来越多高科技玩具,想要得到就能得到,可他们从中获得的快乐,远不及我们那个年代孩子们。居住环境的封闭和课业负担使他们不得不留在家中忙里偷闲,自娱自乐,偶尔和别人玩游戏,也都是在互联网上。当父母为越来越多“小眼镜”和“小胖墩”们日渐孤僻的性格而忧心忡忡的时候,那些已经被遗忘的老游戏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沉淀在记忆深处,逐渐远离大众视野和儿童生活的民间老游戏,其实是最能促进孩子德智体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和娱乐方式。这是因为,尽管现代孩子们玩的游戏科技含量很高,但玩起来几乎都是单兵作战,接触的也都是虚拟的东西,如果长期照此玩下去,会让孩子们失去动手、分享和合作的机会。可是前面介绍的“老鹰捉小鸡”、“跳皮筋”和“跳房子”等绝大多数老游戏是需要孩子们一起玩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但活动了身体,锻炼了筋骨,还体会到了什么叫合作,增强了集体观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统老游戏来自民间,具有浓厚趣味性和极强的随机性,简便易行,易学易会。很高兴看到,在广大民间老游戏守护者和传承者们的努力下,沉淀在往昔岁月中的老游戏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不管是那些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儿童和少年们,还是已至不惑之年的成年人都沉㓎其中。在此,真诚地希望更多有心人加入到发掘、传承和发展老游戏行列,这即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