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那些奇葩事(七十四)

陈年九

<p class="ql-block">宋王朝那些奇葩事</p><p class="ql-block"> (七十四)</p><p class="ql-block"> 南宋的最后一仗</p><p class="ql-block"> (上)</p><p class="ql-block"> 天地同悲鬼神共泣</p><p class="ql-block"> 宋德佑元年(1276年),南宋太后谢道清在多次求和无果的情况下,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显向元军投降。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沦陷。张世杰携两个年幼的皇族小王爷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逃至广东,立七岁的益王赵昰为帝,开元景泰元年。赵昰就是历史上的宋端宗。</p><p class="ql-block"> 临安城破后,太后抱小皇帝投降。同年五月,太后和小皇帝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宋恭帝赵显的少年时光是全在元大都度过的。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准备除掉这位十八岁的小皇帝。在恭帝赵显的哀求及其许诺永生出家为僧为条件下,忽必烈答应了赵显的要求。同年十二月遣其入吐蕃学习佛法。后赵显长期居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法号木波。恭帝天资聪颖,很快成为了佛门高僧,曾一度成为萨迦大寺主持,并精准地翻译过《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佛经。在赵显年轻时,曾写过一首思念家乡,思念故国的五言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上客,怕是不归来。”(林和靖,林逋,北宋人,隐居于杭州西湖,为当时著名隐士,一生与梅鹤为伴。死后被北宋王朝赐谥和靖。黄金台,燕昭王建的一个台,在今北京)。后此诗被元统治者发现,因而被赐死,时年五十三岁。据元人记载:“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再说张世杰在粤闽建立的小王朝。1276年,张世杰立仅七岁的赵昰为帝,并为其建立宫殿。后十岁的小皇帝赵昰溺水身亡,张世杰又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皇帝,史称宋怀帝。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广东,宋兵退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崖门)。在崖山,宋兵和元兵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这便是当时著名的崖山海战。元兵主帅是汉人张弘范,他和张世杰是堂兄弟。张弘范包围了幼帝赵昺的龙舟,在走投无路情况下,丞相陆秀夫(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曾孙)毫不犹豫地背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蹈海,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 在陆秀夫负帝蹈海处附近有一块高耸的巨石,恬不知耻的元军主帅张弘范在此石上刻上:“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后来有人在前加上一宋字,成了“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使卖祖求荣的小人嘴脸暴露无遗。近代画家曾在此作过一幅《崖山奇石图》,章太炎先生在画上题了陈恭尹先生的一首诗:“山林萧萧风更吹,两崖云雨至今悲。一声杜宇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停舟我亦艰难日,愧向苍苔读古碑。”1962年,田汉先生来崖门,挥笔写下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后有人在此石上曾题过一首诗“沧海有幸留忠骨,顽石无辜记汉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终究在人间。”后人将此石称为“功罪石”。</p><p class="ql-block"> “崖山海战”是中国历史上天地同悲,鬼神共泣的一页历史,是中华民族一页不堪回的血泪史,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正气歌。1279年,张弘范率元兵浩浩荡荡开至崖门与宋兵对峙,宋兵将宋怀帝赵昺的龙舟置于战船中央。元兵几次进攻均告失败,后终未有抵挡住元军大规模的进攻。宋丞相陆秀夫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先是动员自己的妻子、儿女们跳海殉国,又动员八岁的小皇帝和自己一起跳海,然后毅然负帝蹈海,时年四十三岁。宋朝大臣军民见此,纷纷仿丞相陆秀夫之壮举,跳入海中,当时跳海殉国的大宋臣民就有十几万之多。据元史记载,七天以后,海上浮满十余万尸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