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关于纪念长城抗战90周年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上,有一段悲壮的“长城抗战”,发生于东北沦陷后的1933年。那年元旦夜11时,侵华日军突然向榆关(今山海关)中国守军发动进攻,爱国将领何柱国率守军奋起反击,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经过3个昼夜的激烈巷战,何柱国部第1营、第3营将士全部殉国,1月3日山海关失陷。</p><p class="ql-block"> 3月,日寇侵犯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即溃。日军趁势南犯,把侵略的魔掌伸向华北。从此,长城沿线古北口、喜峰口、冷口、义院口、界岭口、青山口、铁门关、罗文峪、多伦、张家口等100多个关口,先后踏上了日寇的铁蹄。</p><p class="ql-block"> 以国民党第29军宋哲元部为首的各抗日部队,在蜿蜒1000多公里的长城沿线点燃了抗击侵略者的烽火。到5月23日,长城抗战历时80天,中国军队以落后的装备,抗击日军的飞机大炮,伤亡惨重,阵亡1.8万人。 </p><p class="ql-block"> 长城抗战的最后一仗,发生在北平怀柔的长城脚下,与日军顽强交战的是从绥远调来的傅作义部第59军。</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战场形势是: 3月4日冷口败退;3月9日喜峰口弃守;3月11日古北口失陷;3月20日放弃榆关。5月7日~10日,日军第6师团等部再次攻占滦东,并于12日由滦县、迁安、兵河桥等地突破滦河守军防线,向平津方向进击。守军第29、第32、第53、第67军等部奉命节节后撤。5月13日,古北口日军第8师团占领石匣镇,19日占领密云,北平危在旦夕。</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卫北平,4月30日,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急调驻防绥远的傅作义第59军,前往北平外围昌平县集结待命,不数日又调傅部至怀柔以南牛栏山一带,以经石厂、高各店、齐家庄为第一道防线,以半壁店至稷山营为第二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5月15日,傅作义将军率第59军开到怀柔以西,他们在日军飞机的侦察轰炸之下,不分昼夜赶筑阵地,决心要在这最后一线的前进阵地上,用他们的不屈血染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5月21~23日,傅作义部第59军在怀柔牛栏山一带,顽强抗击由密云向北平进逼的第8师团,这就是著名的怀柔之战。</p><p class="ql-block"> 胡适先生对怀柔之战曾作过如下记述:</p><p class="ql-block">“23日天将明时,敌军用侵华主力的第八师团的铃木旅团及川原旅团的福田支队,向怀柔正面攻击。又用铃木旅团的早川联队作大规模的迂回,绕道袭击我军的后方。正面敌军用重野炮30门,飞机15架,自晨至午不断地轰炸,我方官兵因工事坚固,士气的镇定,始终保守着高地的阵地。那绕道来袭的早川联队也被我军拦击,损失很大。我军所埋地雷杀敌也不少。我军的隐蔽工事仅留2寸见方的枪口,等到敌人接近,然后伏枪伏炮齐出,用手掷弹投炸。凡敌人的长处到此都失了效用。敌军无法前进,只能向我高地阵地作极猛烈的轰炸。有一次敌军的一个中队攻进了我右方的阵地,终被我军奋力追击,把阵地夺回。我军虽无必胜之念,而人人具必死之心:有全连被敌炮和飞机集中炸死五分之四,而阵地岿然未动的;有袒臂跳出战壕肉搏杀敌的;有携带十几个手掷弹,伏地外壕里一人独立杀敌几十的。”</p><p class="ql-block"> 亲临怀柔战场的傅作义部第59军参谋长苗玉田,详细描述过战况: </p><p class="ql-block"> 当年,傅作义将军的指挥部设在昌平县小汤山东北的肖家村。参战部队有:第59军所属的第210旅(旅长叶启杰)、第211旅(旅长金中和)、第218旅(旅长曾延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董其武将军当时任第218旅第436团团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民革主委孙兰峰将军当时任第211旅第421团团长。这两个团在战斗中都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中国人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怀柔之战打得顽强、激烈,不仅没有发生冷口战斗中无力坚守,后撤、溃退乱象,反倒打得日军顿失所长、寸步难行,刹住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有效地阻止了日军向北平前进的步伐。战后,蒋介石、阎锡山发电慰问第59军,并奖励55000元大洋。《大公报》赞扬第59军:“以血肉当敌利器,傅部空前大牺牲;肉搏千多次,使敌失所长;沙场战士血,死也重泰山。”国内各界纷纷派代表慰问抗日将士,送来“保卫疆土”“为国干城”“气壮山河”“战史流芳”等锦旗。</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国民政府与敌人和谈,要求傅作义部第59军立即停火、后撤。5月31日,中日停战协定在塘沽签字。</p><p class="ql-block"> 怀柔战斗中,第59军共有367人壮烈牺牲,伤残484人。为了永远记住在国耻的日子里牺牲的367名抗日烈士,傅作义将军决定在自己的大本营绥远建立一座“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并树碑刻字,大力颂扬。建碑前,傅作义将军请胡适先生撰写的碑文,请钱玄同先生书丹。在碑文里,傅作义先生让胡适先生写出了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五月二十三日晨四时当我国代表接受了一个城下之盟的早晨,离当时的北平60来里的怀柔县城附近正开始一场最壮烈的血战。这一战从上午4时直打到下午7时,1000多中国健儿用他们的血洗去了那天城下之盟一部分的耻辱。”</p><p class="ql-block"> 绥远的“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埋葬着在怀柔战斗中牺牲的367位烈士的遗体。5月23日战斗结束后,这些烈士的遗体,凡来不及运回的,都由当地老百姓就</p> <p class="ql-block">地掩埋,暗树标志。9月,傅作义将军下令把这些烈士遗体从怀柔战场运回绥远。搬迁时,傅作义将军为每个烈士备了棺木、殓衣,回到绥远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23日,是长城抗战的最后一役——怀柔之战90周年纪念日,建议北京市民革与内蒙民革、河北民革联合举行纪念活动。具体建议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从现在起,组织一批志愿者(中国抗战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人员、傅作义、董其武将军的部属子女等),寻找长城抗日的最后一役——怀柔之战的历史遗迹,如傅作义部第59军指挥所(昌平县肖家村),主战场牛栏山,第一道防线经石厂、高各店、齐家庄;第二道防线半壁店、稷山营,第436团主阵地(石厂子附近高地),第210旅阵地封山口、平义坟;第210旅指挥所茶坞村,第420团阵地(白河村东北一里之高地),孙兰峰第421团伏击日军骑兵地(苏家口附近高地),为这些历史遗迹拍照、录像。</p><p class="ql-block"> 二、从现在起,组织一批志愿者(中国抗战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人员、傅作义、董其武将军的部属子女等),寻找怀柔之战的当事人、见证人、支前民工的后代,以及地方志撰写人员等,请他们回忆、介绍当年战斗片段,给他们录音、录像。</p><p class="ql-block"> 三、利用“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墓碑上镌刻的阵亡将士名单和内蒙档案馆有关资料,查清阵亡人员的家乡,寻找他们的后人,然后请民政部门给烈士的后人颁发“抗日烈士家属证书”,并在2023年清明节和5月23日“怀柔之战”90周年纪念日,举办烈士家人祭奠活动。</p><p class="ql-block"> 四、适当时间,利用怀柔之战遗迹考察志愿者采集来的新鲜史料,充实、修改《长城抗日的最后一役——怀柔之战纪略》一文(见附件,《团结报》已于2012年8月9日节选发表6000字),力争在2023年5月23日前,在《内蒙古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民革》报全文发表,以纪念怀柔之战90周年。</p><p class="ql-block"> 五、在牛栏山一带建一处“长城抗战(怀柔之战)纪念馆”(或纪念碑),搜集战场遗物作为馆藏文物,从傅作义、董其武、孙兰峰、叶启杰、苗玉田后代手中,征集有关物品,布展陈列。</p><p class="ql-block"> 六、内蒙民革与北京民革联合筹备2023年5月召开“长城抗战90周年纪念座谈会”,会址选在北京牛栏山,邀请傅作义、董其武、孙兰峰、叶启杰、苗玉田的后代,及在怀柔之战中牺牲的抗日将士的后代,还有长城抗战史研究者,在会上发言。会后,组织参会人员巡视牛栏山战场遗址,并到呼和浩特“华北军第59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祭奠烈士英灵。</p><p class="ql-block"> 七、请傳作义、董其武家乡山西运城市诗词协会的诗人们,以《长城抗战的最后一役》长篇史料性文章为参考,写歌颂长城抗战最后一役一一牛栏山战役的诗篇和楹联(少量写批评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诗篇),在2023年5月23日举行纪念活动前,印一本《纪念长城抗战诗(联)集》,编一辑诗(联)刊(网络版),并请运城书法家选百十首好诗佳联,写成条幅并装裱,在内蒙呼市、北京怀柔、河北山海关或唐山,举办《纪念长城抗战九十周年书法艺术》巡迴展。待有条件时,亦可将书法家的作品刻到石碑上,在呼市、牛栏山、山海关三地修《纪念长城抗战》碑林。</p><p class="ql-block"> 运城诗人们写的诗(联),内蒙、北京、河北三省市的民革内部刊物,及民革中央出版的《团结》杂志和《团结报》,可择优发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人:</p><p class="ql-block">董都祥(董其武之子)</p><p class="ql-block">张崇发(董其武原秘书)</p><p class="ql-block">张 楠(北京民革)</p><p class="ql-block">刘国柱(董其武部营长刘福兴之子)</p><p class="ql-block">李永学(李思温之子)</p><p class="ql-block">王石平(王雷震之子)</p><p class="ql-block">王忠民(王建业之子)</p><p class="ql-block">张 敏(张世珍之女)</p><p class="ql-block">李建国(董其武部属李民济之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0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撰文: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制作:张崇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