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2020年11月8日下午,正是深秋季节,树叶开始发黄飘落,奔回家乡的脚步快如秋风。经预先通知,本人和其他东社镇上的10位宗亲,第一次聚集在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居委四组的陈绳标家里召开东社镇陈氏续修家谱碰头会。会议由陈鹏刚、陈绳标、陈晓愚等人向与会人员交流了前一段时间的陈氏续修家谱的相关准备工作情况。由陈绳权同志提议,筹建东社陈氏续修家谱组织,落实责任,抓紧启动的相关指导性意见。经与会人员商量,建立通州区东社镇陈氏修谱委员会(即现在的东社陈氏文化研究会和东社陈氏宗谱续修编辑委员会)初定设置修谱委员会主任和顾问,成立专门工作核心班子。在会议期间,我第一次认识了陈菊萍同志和陈绳标同志,经过互相介绍,一见如故,亲切交谈。因本人外出工作离开家乡已经近五十年,平时很少回老家,许多宗亲互相不认识。在闲谈中陈绳标提及我祖父和我父亲在世时,喜欢经常到他们家和陈绳城家来玩,谈天说地,研究家谱;和陈绳城的祖父一同念佛诵经,研究佛教,成为老一代世交友好的楷模。陈绳标并告诉我,我父亲在世时,曾带过一本我祖父所手写的聚星堂(东社陈氏家谱)来到他们家,并在我们老家也看到过这本家谱,可能就放在五斗橱的抽屉里面。我们越聊越亲切,越聊越入心,修谱的心越来越靠近。我当时就说,等我下次回来找一下这本家谱(手抄本)。在第二次(2020年12月20日下午)来东社镇参加修谱工作会议,我先到老家到处找没有找到。回到金沙家里后,我去探望养老院的母亲时,问及母亲此事,我母亲在第二天回东社老家过冬,在办公桌抽屉里面找到了,并把祖父这本家谱交给了我。我当时的心情是如愿又沉重,感到修谱责任重大,需要付出自己的心血和热情,更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所以,寻找爷爷手写的聚星堂(陈氏家谱),这段寻谱来源就成了一段令人温馨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看到爷爷编写已经发黄的聚星堂,陌生而难忘。说陌生,我已经四十多年没有看到过;说难忘,从爷爷向我当时要练习本记录家谱到我母亲亲手交给我,这是一本沉甸甸的家书,这是一份延续几代人的传承和重托,续修家谱是一件魂牵梦绕的大事就象一块重任之石宕在心里。说实话,我在去年有一段时间也曾从头到尾粗略地看过几遍,因年代久远和字迹模糊,又弄不清家谱里面的具体内容和世系之间的关系,连我的太太的父亲(老太太)到底是谁,我也没有搞清楚,就暂时搁置在一边。前一阶段因家里事情多和本人忙于打印有关陈氏宗亲的世系表和参加有关征文摄影比赛,没有时间沉下心来去研究这本宝贵的陈氏家谱手抄本。但是,我心中始终有一个默念,一定要把这本来之不易的家谱搞清楚来龙去脉,发挥寻根溯源和承上启下以及衔接世系的应有作用,才对得起远在天堂的爷爷。正好欣逢我们东社陈氏第五次续修宗谱的好机会,真是百年难遇,千载难逢。经过本人最近利用两周时间认真反复阅读我爷爷编写的东社陈氏聚星堂即东社陈氏家谱手抄本,克服年代久远和字迹模糊经以及对世系不熟悉等困难(爷爷的这本聚星堂有三分之一的字迹需反复猜想和辨认,这就带来很大的难度),不断对所记载的文字详猜揣摩和理清脉络,并初步对我们陈氏宗亲西一门(大门堂)16世至21世子系梳理了一个世系图草表(暂为4张世系图表),历经三稿,已经初见端倪,详见附表。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修好家谱增福荫!正是冥冥之中,爷爷和各位老祖宗暗中助我,终算基本上摸清到我们大门堂乃至西一门世系关系的头绪和脉络,为本人拟写我祖父有关编写聚星堂这篇文章,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打开尘封而发黄由爷爷编写的聚星堂(东社陈氏家谱),距今已经五十年,勾起本人对往日的深情回忆。爷爷这本聚星堂,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记载的。已经发黄的牛皮纸封面,练习本上清晰地标注着南通县印刷厂印,1971年12月。经过回忆,1972年12月,我从南京汽车制造厂做临时工回来招工,爷爷问我要了一本练习本,说是记载家谱用的。当时我高中毕业不到一年,各门功课多余的练习本都有。</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全家七个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我父亲在商店工作的月收入只有24元来维持。因为我们兄弟和妹妹也逐渐长大,家里后面的两间原来和正街面朝南的房子连在一起,1973年改建为两间朝东房子,在朝东房子的北头后面并拖了一个拖蔽,给我爷爷住,只能搁一张1米左右的小床,当时后面也没有装上电灯,用的是美葫灯照明。爷爷记载有关家谱资料,有时候晚上记录也就是在美葫灯下,挑灯夜战。爷爷住的拖蔽冬天是阴山背后,晒不到太阳非常寒冷,爷爷有时也在记录。当时的通讯工具,只有信件往来,一般的老百姓都没有电话。我爷爷是1983年12月31日逝世的,终年85岁,距今已经39年了。根据推算,而1972年爷爷已经74岁了。近日经本人反复研读,因祖父文化水平在小学这个层次,要有序的记录陈氏家谱是多么的不容易。当时记录主要用的是纯蓝墨水,也有的是蓝黑墨水,极少数是圆珠笔字。字迹开始还算正规清晰,后面的字迹随着年龄已经进入八十岁手抖记载就显得有些潦草。难能可贵的是爷爷从74岁开始记录到逝世这十余年间,倾注他的最后生命岁月,及尽所能,多方收集,完成这本聚星堂,可以说是一份传家之宝,精神财产!这本72页的陈氏聚星堂,记载有序,世系清晰,简明扼要,行传内容详实,所生子女,生卒时间和去世年龄,世系宗亲在外地工作的标注,宗亲的生活和工作变动,如陈名山叔叔于1976年从兰州调回原籍,包括老祖宗坟头在那个位置等内容都有记录。从1世祖到21世,按序分类详细记载。涉及各分支多达上百支,涉及到陈氏各位宗亲千余人。爷爷在当时已经是年愈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在没有现代电话通信和交通便捷的条件下,要收集这么多的家谱资料,是多么的不容易,精神难能可贵。这需要跑多少脚跟,要花费多少时间,只有我爷爷自己清楚。虽然聚星堂记载有的字迹不太清楚,加上年代久远,一时半载确实难以全部搞清楚,但从大的脉络还是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祖父呕心沥血,倾注满腔热情,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制家谱上,才得以留下这本珍贵的家谱资料。也可算得上悉数尽心,执著如愿!爷爷这种对待编写家谱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发扬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聚星堂的最后一页,我父亲增添了18世老祖宗的祭祖烧经名单,也为本人这次理清东社陈氏世系和家谱脉络发挥了重要的提示作用,为顺利梳理世系之间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本人相信,爷爷这本聚星堂为东社陈氏宗亲的寻根溯源,为第五次续修东社陈氏族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东社陈氏家谱来源,有利于各子系世系之间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功不可没的作用。这就是本人最近花上半个月时间研究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续修家谱多感怀,同心协力谱新篇!爷爷呕心沥血编写的聚星堂,记载着的是一本沉甸甸的东社陈氏家谱历史,也是一部金灿灿的东社陈氏文化遗产,寄托着一种由后代传承和续写的期望。这本聚星堂,不因岁月的流逝和沧桑的变化,将会保持它原有的历史价值和发挥它历久弥新的作用!修家谱,积功德,也是为子孙后代增添福荫!可以告慰爷爷的是,您的孙子主动积极、不辞辛劳参加第五次续修东社陈氏家谱工作,本人将和各位宗亲一起同心同德,不遗余力,为圆满完成这次修谱任务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附聚星堂图片6张和有关世系表图4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 忠</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5日草拟</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3日修改于金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