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中的应县城年旧事(二)

竹林听雨(别送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WG中的应县城印象(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往事如烟,回忆起曾经的陈年旧事,那令人无法遗忘的影像, 时而消失,时而清晰,时而在心里动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家住在应县北城墙脚下,那时的西城墙和北城墙上面的城砖早前都被人们拆了,拿回家垒了院墙等,过去好多人家的院墙上或多或少都有城砖。印象中城墙内侧没有城砖,没有见过人们在内侧刨城砖的。上面的砖拆完只剩土城墙,可是地平面下土里埋着的还有城砖,再往下还有城墙基础石条,记得那时就有生产队的壮劳力在劳作之余,在城墙下刨城砖。我亲眼看见有一年县革委会北侧那一段城墙外侧,埋住一个东南角大队叫聂三的刨城砖的,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他们为赚几个零花钱,顾不上歇晌,结伴去刨城砖。他们铲去覆土,把露出的城砖取了,继续往下挖掏,挖的足有两米多深,往出挖一米多长的基础石条,结果被上面的覆土塌陷下来把人埋了,上面那个人赶快喊人挖土抢救,可把聂三那人刨出来时脸憋的黑紫,头胀的足有斗盆大,早已没了气息。那是那时候刨城砖引发的惨剧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WG中期号召“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应县城周围的土质大多都是沙土,不能挖洞,唯独城墙的夯土能挖地洞,我们住家紧挨的北城墙,又紧临县革委会,首当其冲的烈士塔北城墙成了重点战略要地,从县委会大院的地道一直顺北城墙挖洞砌砖揎拱到烈士塔下面,美其名曰“战备指挥部”。再往后城墙上的地洞是我们这些小顽童玩的天堂,我们用废胶皮点上火把,在地洞中玩抓特务、捉迷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个年代从上到下根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应县城墙上的城砖是五六十年代拆除毁灭的,而土城墙是毁于六七十年代人们盖房打土基,垫地基都是用的城墙上的土。到七八十年代大队批地基干脆把城墙也批了出去,好多人的住房直接就建在城墙旧址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知为何,当时的应县城虽然也是四方形结构,但只留出三座城门,分别是东门、南门和西门,北城墙和十字街对应则没有北门,只是建筑城池时在城墙上建了真武庙,和十字街中轴线南北对应。应县解放后为纪念牺牲的革命先烈把真武庙改建为现在的烈士塔。从如今应县的地名中,多少也能看出一些痕迹,比如应县有东关、南关和西关,却没有北关。上述地名都是在相应的城门之外而得名。应县没有北门,因此没有北关,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以前没有北门,估计是解放后政府为方便人们出行,在靠烈士塔稍往西的土城墙上挖开一个豁口,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北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北街靠城墙边居住,出北门外对正一条道就是通往城北五里寨的路。出城墙外先下坡,低洼处考虑是原来的护城河?走上二十多米就又开始上坡,路西是西北角大队四队的菜园子,路东是东北角大队三队的菜园子。两个园子各有一口井,一个叫西井,一个叫东井。我们北街有井但水苦的不能喝,那时城里的每户人家都设两个水瓮,一个甜水瓮,一个苦水瓮,一个做饭烧水,一个洗锅洗衣。洗洗涮涮的水就近在北街中部路东臭小巷鲍子义院的苦水井担,吃的水只能到北门外的东、西井,去东井担水将近有一公里路程。西井近一点,是一个砖砌的大口井,直径有二米多,但水不如东井的水好喝。东井远一点但水质清洌甘甜,人们往往舍近求远去东井。有人为图近和省力就去西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WG的第二年夏天西北角大队四队叫宫四的会计不知所犯何事为怕追查,投了西井自尽。人们担水时发现井里有死人,打捞上来人已泡得面目全非,孤儿寡母哭得死去活来。为此大队把水抽干大淘了几天井,但那也有将近二年多没有人去西井担水。细想一个生产小队会计能有什么特别重大问题,能以结束生命为代价。但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抓阶级斗争搞专政,无休止的批斗,细思极恐。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顺着大路往北过了菜园子就是白桥,一条小河由东向西流过,河水清澈,我和同学们经常结伴踩着绵细的河沙捕捞小鱼小虾,圆拱形的白桥横驾小河之上。为什么叫白桥?现在回想起来,桥上的砖都是用的城砖,且上面大多都沾有砌筑城墙时的白灰,年代包浆渗出到了砖的表面,斑斑点点呈灰白色,估计是从城墙上拆下城砖建的桥。白桥的名字顾名思义也就顺理成章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过白桥继续往北走就到了五斗渠,至今不清楚为何叫五斗渠?好像是五斗渠那儿有几个闸门分叉。过五斗渠路东就是气象站,几间青砖瓦房,院子栅栏里架子上是一个测温的白色百页箱,一根竖着白色杆子上是测风的风向标。从68年气象站房后面东南向西北方向开始修建战备公路,也就是现在的左沙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71年9.13事件发生后,怀仁南小宅军用机场的飞机不住的起飞,“嗡、嗡、嗡”从县城上空头顶飞过。左沙路上军用汽车身披迷彩防护网拉着火炮、荷枪实弹的军人、装甲车马达轰鸣,军队换防,车水马龙,沙土飞扬,连明昼夜穿梭,尤其是夜半三更,大马力发动机的轰鸣声嘈杂声更是尖锐刺耳,吵得人们不能入睡,人们都不知道所为何事,只是预感有大事要发生。直至12月份传达,lín biāo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败露,仓皇出逃,途中机毁人亡,接班人 lín biāo、 yè qún坠死蒙古国温都尔汗,人们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再往北走就到了北干渠的四跌水。离城将近有一公里。二跌水没去过,三跌水在苏寨道上,四跌水在五里寨道上,五跌水在去范寨、吴庄的道上。镇子梁水库是解放后在应县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北干渠是镇子梁水库配套的水利工程,从镇子梁水库出来的水沿着北干渠灌溉着城北和苏寨、五里寨、范寨等村庄两侧的土地。叫跌水的地方就是一个闸门,关住跌水闸门开启支渠的闸门水就源源不断的流进了干涸的田地。跌水处水深近一米多,我们那时一放学就几个要好的同学相跟上出北门外地里拔兔草,到四跌水耍水游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就烈士塔那儿还有一段残缺不全的城墙,这几年我回老家总想到城墙那儿走走看看,那儿承载着好多童年的记忆。看到城墙上的夯土层中有上千年的碎瓷片,燃烧过的煤渣,动物的骨殖,联想到古人历尽艰辛在修筑应州城墙时不知从那里拉运来的筑城夯土。到了我们这个年代没有好好保护传承,把个好端端的城池破坏殆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试想一下,如果是像大同古城一样恢复了应县古城墙,东、南、西三个城门,城中有我们应县最美的千年宝塔,净土寺,重现了“水映宝塔”美景。对拉动旅游,带动经济,造福子孙后代,那将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