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印象

漢源星月

<h3>题记: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林徽茵<br><br>关于甘州<br><br>甘州,在很多人的眼里大概还停留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八声甘州》描绘的&quot;关河冷落,残照当楼&quot;的印象中罢。其实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山河壮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才辈出,不但有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古甘州,现称张掖,是进入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塞,素有“金张掖”的美誉。<br><br><br><br></h3> <h3>木塔文化<br>  据《甘州府志》记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这是张掖的特有的风貌;那一座座大小各异形状不一的塔,姿态万千,寒来暑往毅然驻立,像一个个庄重的侍卫,守护着这座城市,在“半城塔影”中,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命名的五行塔便是其中最经典的代表。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存的五行塔仅剩木塔和土塔。土塔与金塔都建在大佛寺内,现在只有土塔还在,而木塔也在岁月中几经兴废,好在1926年重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br>木塔寺又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原张掖中学校园内。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盘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据《甘镇志》记载: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作精巧,所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br>  工作人员是这样介绍的:木塔原为木构,据碑文记载:元时所见木塔为十五层木构塔,下有地窖,地窖中心直立一根铁柱,下接铁座,上承塔顶,人站于铁座上用力搬动铁柱,就可将全塔旋转。现存木塔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塔第一层东为&quot;登极乐天&quot;、西为&quot;入三摩地&quot;。第二层东为&quot;西天正觉&quot;,西为&quot;宝代金绳&quot;等,整个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是完整而坚固的木质结构造型。<br>  进入木塔,里面有楼梯,可供游客攀爬,每层都有回廊、扶栏、可依栏远眺,攀爬到30米的塔顶,可以俯瞰大半个张掖城,周边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br>  据木塔寺的资料介绍,以前最顶层原有古钟一口,叩之,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这就是甘州八景之一&quot;木塔疏钟&quot;,可谓:&quot;塔势凌霄汉,钟声叩白云&quot;。然而现在古钟不见踪迹,实为一件美中不足之事。<br>  此塔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构制精细,别具风格,虽然没有应县木塔那般享誉全球,但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确为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地方。<br>  木塔也是张掖文的文脉象征,张掖中学搬迁至新校后,师生觉得没有木塔便没有张中的根,于是申请建了木塔书院。院内除了增添了著名的四大书院外,还将陇南书院也添了进来,因为它是甘肃人创立的。甘肃西和籍清乾隆52年进士任尚惠,字山长,号青土坡居士(今西和县汉源镇任河青土坡人),辞官皇学后,在天水建陇南书院,这就更土生土长甘肃文脉之根。这一书院在天水和陇南别的校园都没有一丁点简介,而张掖中学有较详细的碑记,可见张掖人民对文化的重视,近年张中清北计划也在两位数。</h3> <h3>  祁连积雪<br> 古时甘州郡南城楼正对祁连山终年不化的积雪,文人骚客每当盛夏登楼倚栏,遥望南山积雪,顿觉清凉舒意,凉生坐间,暑气尽消。祁连积雪阴天飞雪茫茫,浓云蒙蒙;晴日山开银屏,岭舞素练,苍松龙鳞透冰,不仅雄姿壮观,而且也是河西各族的衣食之源。正如诗中所说:<br><br>马上望祁连,连峰高插天。<br><br>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br><br>对峰拱合黎,遥海看居延。<br><br>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br><br>所喜炎阳会,雪消灌甫田。<br><br>可以代雨泽,可以资流泉。<br><br>谁是挂弓者?千年能比肩。<br>  今天游客驻足张掖,向西北望去,在炎炎夏日里还能看到祁连山上晶莹透亮的雪线,非常象镶在祁连山脊的美玉。它堵住了强劲的西北风,才造就了这里成为河西走廊的风水宝地,让这里成为沙漠绿洲,也使得这里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也才使&quot;金张掖&quot;名副其实。</h3> <h3><br><br>丝路佛光<br>  塞上古刹,西夏国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今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是全国仅存的四大皇家寺院之一,具有典型的宫廷建筑风格。寺院建筑群贯穿于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呈对称式排列,整组建筑造型别致、布局严谨、主题突出、基调鲜明。主体建筑大佛殿是西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殿身由两层楼阁组成,平面构架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庄重深邃,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体现了皇家“九五至尊”的气概。<br>  远远看去雄浑大气,近则令人起敬,瞌头做揖,以祈旅途平安。往后余生,心生善念。</h3> <h3>奇彩地貌<br>  祁连山给这里留下的不仅是雪山融水,还有其余脉的丹霞地貌。<br> 到张掖的笫二天,我们就起了个早,去一睹其真面目。大家给手机充满了电,穿上防塞服,也有的专门带了长纱,想在七彩丹霞地貌摆几个Pose,然而天公不做美,连续多日高温,把这里晒得火烧火燎,就如同火焰山,大家并没有观赏到雨后芙蓉出水般的丹霞地貌如花似玉般的容颜。但大家的拍摄心情还是那么热烈,拍到了满意的留念。随摆渡车拉到景区一个接一个的观景台附近,攀爬悬梯,再选另一条路线。总之不走回头路。<br>  到最后一处观景台,由于时间紧,还有的同伴留恋那段未走到头的悬梯而深感遗憾!其实正如一位哲人所说:&quot;人生不能填得太满,要给自己留足空间。&quot;<br>  </h3> <h3>半城芦苇<br>  得益于绵长的祁连山堵住了西北的艮风,又得益于黑河的滋润,将张掖城围成一块标配的风水宝地。<br>  在城北形成一片无边的湖,浅滩处,芦苇丰茂,让人想到《诗经》中&quot;蒹葭苍苍,白露为霜。&quot;的优美意境。水渚的野鸭子追逐戏水,黑天鹅故意拍打着浪花,招惹游客拍摄。清酽酽的湖水,波光粼粼,直接天际。<br>  半城芦苇让人感觉这儿不是&quot;塞上江南&quot;,而是&quot;陇上江南&quot;,夜色下更觉得是江南水乡了。<br>  岸边的汉唐风格的阁楼亭榭,甘州古府的城墙,把芦水湾打造得如诗如画。</h3> <h3>夜市小吃<br> 河西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美食城。<br> 一到张掖,我就给老大(是我的教友,是我们几个的兄长,处事老成老练,说话办事可靠打硬,微名老大)发了张张中美照。他一看到就邀我参观学习完坐坐。漫长的培训结束已6点多了,为团队统一行动在张中美餐了一顿。又急忙登记住宿,等安顿下来,老大已发了好几条短信,打了几个电话,在绕张中几圈了。<br> 洗了一把脸下楼,老大还是他的那幅戴着眼镜的微笑说:&quot;上车吧!&quot;他知道我爱转,趁天黑前把市里标志性建筑和景点转夠。于是他以60码的速度在一马平川的道上飞奔,一边驾车一边讲解,我只顾拍摄车窗外美景。<br> 夜幕降临时,我们来到木塔附近的啤酒广场,老大早已安排朋友准备好下酒菜和特色小吃。水煮毛豆,腌制花生,羊肉串儿,红柳烧烤,还有一瓶飞天茅台。<br> 我的酒量最多一两,但他在朋友前说是二两的量,大概是在甘州二两以下不算男子汉,也鼓励我多喝几盅美酒。虽刚吃过大餐,却抵不住特色烤肉的诱惑。<br>  鲜嫩不腻的烤羊肉,热乎乎的毛豆,就一盅佳酿,在他乡遇故友的氛围里,老大尽量随我的量,但他的好友敬酒好意难却,一饮而尽。<br>  子夜时刻,我们还坐着一边畅饮,一边乘凉。那就慢慢饮,慢慢醉,慢慢醒罢。这无关酒醉,是一份人生中的友谊,我们一起在高原一年,辛苦只有我们知道,快乐也只有我们独享。<br>  夜深了,我喝得也差不多了。老大的掌柜子驾车把我送回宾馆。<br>  朋友说:&quot;不虚此行。&quot;真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