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落实习总书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指示精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亚、陈亚老师前来进行成渝古道历史文化遗存考察活动。7月4日召开沟通会,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韩彬、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黄文军、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常务队长赵春燕、文史学者罗成、宋国英等参加了沟通会。</p> <p class="ql-block"> 成渝东大路资中段有太多值得写的,这里只能初略的写、简单的介绍了。写此篇不仅仅是用考察的汗水,也是费了许多心血完成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自认为这不仅是一篇心血力作,也是一篇具有较高学述价值的调查报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上,成都和重庆一直紧密联系。成渝古驿道肇始于汉,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该路东起重庆朝天驿、西至成都锦官驿,全长逾千里,是古时重庆到成都陆路的必由之路,被称为古代的成渝“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沿途经过如今重庆的渝中、沙坪坝、九龙坡、璧山、永川、大足、荣昌,通往四川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龙泉驿,最后到达到成都。古驿道沿途市镇是古代巴蜀最发达的地区。因当时重庆在省城成都之东,故名“东大道”或“东大路”,全长1080里,通行了千百年。路上成天有快马、骡马队、轿子、滑竿通行。往来于成都、重庆的达官显贵、商贩僧旅和普通市民特别多,有时也可见军队。</p><p class="ql-block"> 成渝东大路主要途径∶重庆通远门(朝天驿)——白市驿——来凤驿——东皋驿——峰高驿——隆桥驿——双凤驿——安仁驿——珠江驿(资中)——南津驿——阳安驿——龙泉驿——成都迎晖门(锦官驿)。</p><p class="ql-block"> 地处成渝东大路上的资中县,古代长时间为州、郡、直隶州治所,民国时期的专署所在地,是沱江流域的中心城市,设有珠江驿。据《方舆纪要》 卷67资县记载:珠江驿 “在县治东一里。水道所经也”。明朝资中县名为资县,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明朝珠江驿设在县城大东门街(今下大东街),清代设在官署(州署)大门外左边(由旧主簿署改置),作为成渝东大路的驿站之一,又叫底塘铺。底塘铺外(大东门外)有旅舍和车马店,供旅客住宿、车马喂料,因街道较窄,称为蚂蟥街。现遗址大约在大东门城外附近。</p><p class="ql-block"> 根据资中县旧州、县志记载,资中境内除设珠江驿站外,另设有15个塘铺:距治北十里新安铺、二十里双石铺、三十里跳蹬铺、四十里金带铺;距治东十里唐明渡铺、二十里莲池铺、三十里金紫铺、四十里银山镇;距治西南十里板凳铺、二十里潞潭铺、四十里永济桥铺、距治西八十里大有场铺(今走马镇)、一百里石柱庙铺。另外一条支线有双河铺、宋家铺。金带铺因行政区划调整,已经划给资阳市,现资中县境实际有驿站一个(珠江驿)、14个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年间成渝古驿道(东大路)资中塘铺</p> <p class="ql-block">这是笔者在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内江地区交通志》里查到的示意图,其中资中县的驿、铺应该是很准确的。</p> <p class="ql-block">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亚老师提供的资州东大路塘铺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7月5日开始,资中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宋国英、罗成陪同研究院李亚、陈亚两位老师,由李师傅开车前往县境内成渝古道(东大路)上县城以东的珠江驿、唐明渡铺、莲池铺、金紫铺、银山镇铺和县城以西的新安铺、双十铺、跳登铺、金带铺(现属于资阳市)。</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冒着室内38度,野外40度以上的高温,从上午七点半开始到晚上六点半结束,坚持了11个小时的野外考察。</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金带铺。</p><p class="ql-block"> 金带铺东连资中县玉带乡,南接资中县文江乡,西邻资中县甘露镇。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划归<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资阳县,于是我们只是在这里打个卡就离开了。</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跳蹬铺。</p><p class="ql-block"> 跳蹬铺位于甘露镇五里班村五组。甘露镇历史上的隋、唐、宋时期为月山县。</p><p class="ql-block"> 隋末恭帝义宁二年(618),为招慰僚人,在汉资中地添置龙水、月山、银山县,均属资阳郡,郡治所在磐石县(今资中县)。北宋乾德五年(967),省月山、丹山、银山三县为镇,划入磐石县,故月山县设县时间长达349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古月山县治所为今资中县甘露镇,一度曾迁石铜镇(今资中月山乡)。因其月山县设置时间较早、存在年代较长,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尚存不少珍贵的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 距离古月山县(今甘露镇)城仅三公里许菠萝寺村的龙洞河,古时又曰“龙洞”,景绝清幽,神秘离奇,为古甘露八景之一。这里凿于唐天宝十年(751)的摩崖造像,是现在资中有确切年号县境内最早的摩崖造像。还有春秋末期周朝大夫、孔子的老师苌弘、唐代高僧无几、明代道家一代宗师张三丰和唐宋时期月山县地方官员、清代资州州牧赵遵律的珍贵遗迹和传说。由于时间关系,此次考察未去。</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考察属于跳蹬铺范围之内的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唐代,为唐代僧人真德募款修建,前后五进殿堂,现存三殿和厢房、前山门(“资中第一禅林”坊),保持了明代建筑风貌,保留着后殿屋基石。大雄宝殿里现存珍贵的明代壁画。甘露寺于1991年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明代左参政、浙江海道副使、抗倭名将、民族英雄邑人孙宏轼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游览甘露寺,并题名“资中第一禅林”横额,刻于寺的山门牌坊上。</p><p class="ql-block"> 国画大师张大千即将离开祖国大陆前的1948年秋,在资中籍画家、同盟会员、时任四川省参议员的林君默陪同下,专程前往甘露寺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还到离古寺仅500米的甘露镇上,专程拜访了原川军少将副司令、成都警察局长李范章。李范章生平爱书法,是有名的收藏家,有许多藏品非常珍贵,尤其是书画作品,很受大千的青睐。大千后来为李范章挥毫写就一幅巨型书法。</p><p class="ql-block"> 书法内容是: “凌花镜水秋,容与乐兰舟。细草生溪绿,丛筠覆屋幽。江乡自沮洳,岸柳尚轻柔。应共西风发,夕阳归兴遒。”落款为:“题画小诗,仰范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张爰”。这幅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书法,目前存于资中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甘露镇现当代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 1902年出生于资中县甘露镇郝家坝的曹品,笔名“长城”。大革命时期在成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在四川省学联第一届学代会上,当选为省学联主席,是四川省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1940年2月,他任《西安晚报》编辑,并主编副刊。在他开辟的十余个专栏中,以诗歌、杂文、联语、政论、警句等多种文学形式,连续发表战斗性很强的抗日系列文章,鼓舞了全国的军心民气。因积劳成疾,染上肺病,于1941年初病故,年仅39岁。</p><p class="ql-block"> 1920年出生于资中县甘露镇的罗裕昌,194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次年进入台湾铁路局工作,历任总工程师、首席副局长等职。他耗费近40年光阴,一手将战后古老传统的台铁推向了现代化,堪称台湾铁路“电气化之父”。其妻齐邦媛,辽宁铁岭人,台湾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被誉为“台湾文学守护者”,甚至有人称她是“台湾文学之母”。2012年9月20日,在台北病逝,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 考察甘露寺后,我们来到甘露镇五里班村五组。采访了村民陈富友(78岁)、朱文彬(71岁),据他们介绍,跳蹬辅是通往成都的东大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附近就是辅房,两边都有门,以前形成了场镇,有糖房、漏棚,饭店、旅社、茶馆。</span>现存的跳蹬辅桥,以前四个桥墩,现存两个,桥旁边就是戏台,以前经常演人戏、木偶剧,还有牛棚(以前的跳蹬铺庙子)。</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老师冒着40度以上的高温考察古桥。</p> <p class="ql-block"> 离开跳蹬铺,我们考察了位于跳蹬铺与双石铺之间的登瀛桥,登瀛桥位于重龙镇文江社区六社。此桥建于古驿道上,据村民说以前桥下面有不少古代的石刻,桥岸两侧都有古寺庙。一侧的古庙解放后做了学校,现已经撤掉,只保留着三块巨大的古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家冒着40度以上的高温考察古桥。</p> <p class="ql-block">登瀛桥下面不远处是飞驰而过成渝高速铁路。</p> <p class="ql-block">桥的一头有个寺庙,现已经撤除了,仅存三块古碑。</p> <p class="ql-block">跳蹬铺至双石铺之间的登瀛桥到高观音保留着一段较完整的古驿道。</p> <p class="ql-block">高观音</p> <p class="ql-block"> 位于跳蹬铺与双石铺之间的甘露镇双峰乡是明代御史、刑部主事张元电(明正德进士)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双石铺。</p><p class="ql-block"> 双石铺属于重龙镇凉山村二社,据村民邓翠仙(56岁)、李丁香(75岁)介绍,这儿是东大路上成都的必经之路,一里之内有三座桥。第一个是平桥,名金桥,厚0.35米、长2.1米、桥面已经加宽。第二个叫银桥,为一个拱桥。第三个桥,名蒙子桥。</p> <p class="ql-block">东大路双石铺老屋</p> <p class="ql-block"> 双石铺周边有南宋丞相赵雄故里、赵雄墓(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秦家岩大佛(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喻培伦大将军青年读书处及纪念碑等等文物古迹。据当地村民说,古时双石铺的东大路上,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石牌坊,是成渝古道上最高最大的牌坊了,坊名为“南宋丞相赵雄故里坊”,毁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实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喻培伦大将军青年读书处及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字云纪,四川内江人。他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资中度过的,他的革命思想是在资中求学的六年多时间里,受他老师魏楚珊的影响而形成的。1899年喻培伦来到资中城西门外五里滩富商张鼎孚的别墅家塾求学,在魏老师教育和引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在五里滩张氏家塾求学受魏老师教育的喻培棣(喻培伦的弟弟)、张岷泉、魏云泉等也留学过日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魏云泉于1915年3月因反对袁世凯独裁称帝英勇捐躯,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烈士。喻培棣、张岷泉也都积极投入过反袁称帝复辟、反蒋独裁专政的民主革命斗争,在祖国建设事业中作出过杰出贡献。 </p><p class="ql-block"> 原民国川军师长、进步人士林云根、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释清德(俗名刘相虞)也是双石铺(文江乡)人。</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新安铺。</p><p class="ql-block"> 新安铺位于重龙镇宁国寺村八组。新安铺辖区内目前尚存宁国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永兴桥、磐石县城古街、<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培谷“德政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周公祠、何家公馆“天恩世锡”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状元街</span>。</p> <p class="ql-block">宁国寺</p> <p class="ql-block">宁国寺曾经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国著名佛教寺庙</span></p><p class="ql-block"> 宁国寺原名德纯寺,位于资中县城北门外五公里的栖神山上,毗邻成渝城际高铁资中北站。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全国最古老的佛教名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它与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中的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属同一朝代建寺,比安徽九华山化成寺(唐代圣德二年建)早550多年,比浙江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五代后梁创建)早700余年,较峨眉山万年寺、成都文殊院、重庆缙云寺也早2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宁国寺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也是达摩祖师木棉袈裟的归藏之处。造就了智诜、处寂、无相等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佛教人才。无相,俗姓金,故又叫“金和尚”,为古新罗国国王(今韩国)的第三子,俗称“三太子”,在此寺生活十四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唐代武则天曾召智诜与弟子令柔去长安讲法,赐号智诜为“国大禅师”,称赞他为“实话和尚”,将达摩祖师的传世法衣—木棉袈裟亲赐给他带回资中宁国寺,并赐名宁国寺为“菩堤道场”。宋代太宗皇帝也曾御书“芝草”匾额悬挂于宁国寺内。</p> <p class="ql-block">永兴桥。</p> <p class="ql-block"> 永兴桥古称“迎星桥”,位于资中原磐石古城两路口谷田坝,紧邻现在的成渝高铁资中北站。经查找地方史料,均无此桥的记载,故不知其建成于何年?但从它那斑驳而又风化严重的桥身判断,确实是一座经历了上百年风雨的、成渝东大路新安铺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磐石县城古街、高培谷“德政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资中县,古称资州,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实行郡县制,秦朝廷改蜀国为蜀郡,蜀郡下辖“成都、郫县、临邛、广都、资中、梓潼、汉阳等19县”,可见资中地名早在秦朝已经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西魏废帝二年(553)始置资州,北周武帝保定年中(561—565)分汉资中县地置磐石县,这是资中县单独建县之始,当时县城就在今北门口至两路口一带。</p> <p class="ql-block"> 昔日,仅资中古城北关外至10公里处成渝古驿道上的双石铺,就有23座不同建筑风格的牌坊。仅北门外状元街口至两路口不到两公里,达15座之多,“德政”坊、“清政”坊以及“名臣坊”、“节孝坊”、“福寿坊”等等,比比皆是,平均间隔仅几十米就有一座,庄严挺立,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资中古城北门状元街外至去成都的官道即东大路双石铺23座牌坊如下:</p><p class="ql-block">名人名臣坊(7座):</p><p class="ql-block"> 1.“苌弘故里坊”,祀东周大夫、孔子之师苌弘,位于北门口;2.“五贤故里坊”,为纪念西汉、东汉在全国很有影响的谏议大夫王褒、光禄大夫王延世、太尉杜抚、五官中郎董钧、司隶校尉赵旂五位文臣武将而修建的,位于北门口;3.“状元宰相坊”,为南宋状元赵逵、宰相赵雄而立,位于北门外;4.“宋卫国公赵雄故里坊”,位于北门外5公里新安铺官道(东大路)上;5.“德政”坊,清光绪十三年祀州牧高培谷立,位于北门外两路口,今存;6.“清政”坊,民国八年为祀资中县知事盛一晋而立,位于北门外;7.“周御史故里坊”(祀明代御史周冕)位于北门外。</p><p class="ql-block">贺寿节孝坊(11座):</p><p class="ql-block"> 1.“濯魄冰壸坊”,清咸丰元年为张运书妻康氏立,位于北门外;2.“节凛冰霜坊”,清咸丰元年为增生凌恺妻秦氏立,位于北门外;3.“画荻延熙坊”,清咸丰元年为何维清妻陈氏立,位于北门外;4.“节孝贞烈总坊”, 清同治四年建,位于北门外;5.“黄氏节孝坊”,为林淑道妻黄氏立,位于北门外;6.“张氏节孝坊”,为赖明芳妻张氏立,位于北门外。7.“节烈坊”,清光绪元年为州牧罗廷权女云南府学廪生赵元煕妻罗氏立,位于北门外凤凰岭;8.“孝子坊”,为清孝子史全忠立,位于北门外5公里;9.“孙氏寿坊”,在县北10公里双石铺,清光绪元年为官如桂妻孙氏建;10.“刘氏节孝坊”,清光绪丁末年为曾甫田妻刘氏立,位于北门外双石铺;11.“周氏节孝坊”,为廖元昭妻周氏立,位于北门外双石铺。</p><p class="ql-block">宗祠及其他坊(5座):</p><p class="ql-block"> 1.“凤跃旧迹坊”,即“古磐石县”坊,建于明,位于北门外;2.“候节坊”,位于北门外凤凰岭;3.“天高海阔坊”,位于北门外;4.“天恩世锡坊”,清光绪六年(1880)建,今存,位于北门外何家公馆;5.“真武宫坊”,位于北门外火神庙。1958年修建资安公路,古城北门外大部分牌坊被撤除。</p><p class="ql-block"> 迄今仅保留着一点原磐石县城的古街以及州牧高培谷“德政”坊和“天恩世锡坊”。那一块块青石铺就的街道,向人们述说着磐石古城的漫长历史与沧桑。漫步古街,宛如走进了中国古时的县城一般。</p> <p class="ql-block">高培谷“德政”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高培谷,贵筑(现贵阳市)人,自清光绪七年任资州直隶州州牧,先后两任长达十二年,他政绩卓著,四川总督丁宝桢曾称他为“循吏第一”,现已列为贵州省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九年,他将州城北门外原“栖云书院”扩建改名为“艺风书院”,不惜重金从成都礼聘全国学界精英宋育仁、四川思想家廖平、蜀中名儒吴之英、范溶、杨锐(“戊戍六君子”之一)等先后来到书院主讲,致使当时资州的“文风甲川南”。州属资中、内江、资阳、仁寿、井研各县的青年纷纷前来求学,无数学子成为祖国的栋梁。清代四川唯一状元骆成骧青年时期在此学习,得名师培养。</p><p class="ql-block"> 高培谷还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劝民耕作,兴修水利,励精图治,抑豪强,恤民困,积公赈贫,以仁养民,又创立医局、牛痘局,增设消防设施,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以发展,百废俱兴,循声大起,深受资州百姓拥戴。</p><p class="ql-block"> 资州州属五县士民为颂扬高培谷的功绩,建“德政”牌坊,以示纪念。牌坊横跨磐石县城古街中央,牌坊正面横额镌“治亚龚黄”四字,其意是高培谷政绩突出,州人将他比为古代有政声的地方官龚遂和黄霸。牌坊正背两面左右石柱各刊对联两幅。正面对联为蜀中名书法家、邑人邱正达(曾任湖南永定县承、州学正)所书:“教养兼施,万家生佛;刚柔并用,一路福星”。背面中间石柱对联为华阳人罗缃(历任湖北崇阳、江夏县令)题:“岂惟二千石可恃之才,龚渤海,黄颖川,公直追汉代循良,疑书上考;其在亿万姓以诚相感,召甘棠,郇膏黍,我殊愧楚邦政绩,无补群生”。下录“花翎知府御前湖北江夏县知县升任荆门直隶州知州覃恩加三级卓异加一级辛酉科拔贡华阳罗湘拜撰并书”。</p><p class="ql-block"> 牌坊两边的石柱上,由四川著名书法家、传被慈禧皇太后称为“字妖”、曾任资州学正的包弼臣(名汝谐,南溪人)题写了两幅对联。其中一幅是:“四属颂神君,资中旧有王褒笔;重来增治谱,益部新镌史弼碑”。下刻“阖州士民恭颂,包汝谐书”。</p> <p class="ql-block">“天恩世锡”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何家公馆大门前的“天恩世锡”坊,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呈南北向,石质结构,三门四柱三滴水,宽4.8米,柱径0.5米,通高5.5米。石坊正中横额镌“天恩世锡”四个斗大的字,其上刻“钦赐业普铿额巴图鲁”,再上面镌“龙绪”、“圣旨”两竖额。中间两柱上刻对联:上联为“三代荣封叨凤诰”,下联为“九重懋赏锡鸿铭”。题记为“清光绪庚辰六年”。联中的“叨”意思是很有能力地位、“凤诰”喻有才华的官员、“九重”即九霄、“懋赏”即奖赏、“赐”即赏给之意。</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p> <p class="ql-block"> 周公祠是纪念明代“铁面御史”周冕而修建的。根据周冕后裔周国清先生提供的《周氏族谱》记载“明史本传(周冕)生殁失考,明万历庚辰(1580)赐祭田建祠,万历癸卯(1603)竖表与全祖合坊,乾隆辛酉(1741)嗣孙振雷等复新祠宇,门下生倪象恺为之撰记”。由此可知,奉明神宗皇帝的诏令,周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庚辰(1580年)。乾隆辛酉(1741年),由周冕五世孙周振雷等修复,并由其弟子(学生)倪象恺撰写《祠堂记》,距今已281年历史。倪象恺,四川荣县人,于1729年任台湾知府。周振雷,明末贡生,编修《资县志》(资中明时县名),开私人修志之先河。后由其弟壮雷(廪生)协修完成,上呈成都府获知府嘉许,并饬所属各县照此修纂。此志现存北京市及四川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周冕(?—1567),字叔敬,别字松崖,成都府资县(明代资中县名)龙山(今太平镇龙山乡)人,明嘉靖十年(辛卯年即1531)举人、嘉靖二十年(辛丑年即1541)中进士,授太常博士,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因大胆揭发奸相严嵩父子枉法之事而被罢官入狱,遭严刑拷打,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被誉为“铁面御史”。关于周冕的事迹,读者可关注笔者的《资中古城春秋》公众号《明代视死如归的御史周冕》一文(发表在2011.3.20《内江日报》)。</p> <p class="ql-block">状元街。</p> <p class="ql-block"> 状元街是北周武帝保定年中的资中县城即磐石古城的主要街道,是资中最古老的、昔日最繁华的一条大街。自古以来,此街也是成渝交通要道(东大路)的组成部分,是南往安岳北出资中前往成都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资中县中状元2名,进士221名,举人220名。两名状元即南宋唯一川籍状元赵逵和清代唯一川籍状元骆成骧,他们两人都曾在这条街学习和生活过,此街因此自古名曰“状元街”。</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这条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街与县城的大东街、水南上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了四川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为全内江市唯一的)。</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珠江驿。</p><p class="ql-block"> 珠江驿位于县城大东门外。周围古迹: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大东街,安澜门,清朝大臣端方的钦差行辕,辛亥革命时期“资州起义”(诛杀端方)纪念地——天上宫遗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建春门及明城墙,马房(蝗)街(珠江驿驻地)、东崖(罗汉洞)唐宋石刻造像群,高山观三元塔等等重要的古迹。</p><p class="ql-block"> 古时,从资中县城大东门口的珠江驿至唐明渡铺沱江北岸渡口的成渝古驿道上,立的石牌坊近十座:“状元故里坊”(在高山观,祀南宋状元邑人赵逵)、“孝子坊”(在高山观,为宋孝子龙海孙建)、“挺节冰霜坊”(清道光29年建)、“德政坊”(清咸丰6年为州刺史觉罗恒公立)、“节孝坊”(清光绪3年建)、“瑶池冰雪坊”(清光绪3年建)、“五世同堂”坊(在唐明渡,为黄皓明建)、“五世同堂坊”(在东关外,清咸丰3年为邱土秀百四岁立)、“镇东桥”坊(在大东门外)等古迹。</p><p class="ql-block"> 大家冒着酷暑下午五点左右从乡村返城,对珠江驿周边古迹进行了考察。</p> <p class="ql-block">建春门城楼,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建春门城楼即大东门城楼,据《四川通志》和资中州、县志记载:“初为南宋右丞相赵雄所建”。最初名曰“台星楼”,台是天上星星之名,台星连用,喻此城楼之高大。赵雄生活在宋金对峙的时代,他一生主战抗金,立志收复失地,由于主和派的反对,其壮志未酬。晚年还乡任职,捐资建筑此楼以示人,希望能登临楼中,北望中原,见其失地收复,实现自己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台星楼”因年久失修受损,清同治四年(1865)按旧貌重修,取名“建春门”。门为拱形,连城门共三层,抬梁式结构,面阔三间6.2米,进深3.4米,通高10余米,九脊重檐歇山式,庑殿青瓦屋顶,建筑面积80余平方米。蝶楼高耸,翼角翘天,雕花窗棂,宽敞明亮,整个城楼显得高大雄浑,巍峨壮观。古时大东门是上通成都,下抵重庆的东大路,城门高大,十分坚固,至今仍可通大型汽车。</p> <p class="ql-block">大东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资中县城大东街与状元街,是古代成渝东大路的必经之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于2020年12月经四川省政府公布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 1911年9月下旬,清大臣端方受命从湖北率新军31标及32标共2000余精兵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于11月18日抵达资州城后,不敢贸然前行,便驻扎资州城内观察形势。设钦差行辕于大东街湘园(今县公安局),以大东街天上宫为协司令部,部队分驻在大东街禹王宫、万寿宫、文昌宫和北门外东岳庙等处。</p><p class="ql-block"> 其间,端方仍不断派兵援助各地反动力量镇压革命,继续与人民为敌,将四川保路运动各路起义军领导人秦载赓、陈孔白、胡驭垓等分别杀害于井研、自流井、威远等地。部队到达资州第四天,就将四川保路同志会派来的讲演员、同盟会员绵竹人李大麟,枪杀于东门外。旧债新仇,使鄂军中革命党人决心诛杀端方,以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p><p class="ql-block"> 11月27日晚上,一队起义军闯入大东街钦差行辕,分别将端方及弟端锦从卧室揪出,押至鄂军协本部大东街天上宫,革命党人历数他们镇压革命的罪恶和卖国行为后就地斩首处决。</p><p class="ql-block">端方被杀,鄂军反正,大长了民军的斗志,大灭了反动势力的威风。次日,鄂军抵达内江,内江知县闻风逃窜,吴玉章率众接收了团练局的枪支,宣布内江独立。当时,重庆的知府由于鄂军的到来,迫于革命党人的压力,交出大印,宣布独立。成都也因端方被斩,援兵无望,只好把政权交给蒲殿俊,宣布四川独立,成立四川军政府。</p><p class="ql-block"> 所以,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当年的“资州起义”促成了成都和重庆的独立,加快结束了清政府在四川的反动统治。清朝大臣端方的钦差行辕(现县公安局所在地)、诛杀端方的天上宫遗址(现城区粮店职工宿舍),是辛亥革命时期“资州起义”纪念地,应该树立标志,昭示后人,让后来的人了解辛亥革命时期“资州起义”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罗汉洞(东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罗汉洞”即资州古四岩之一的“古东岩”,离城仅三公里。岩壁凿满唐宋摩崖造像,其中北宋的释迦讲法图即“释迦拈花微笑像”,独具匠心,别拘一格,《四川日报》曾介绍:“为国内少见,四川仅资中发现”。像旁有从湖南浯溪翻刻来的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所书的《大唐中兴颂》石刻。现湖南浯溪原刻已毁,四川仅资中、剑阁二地有,是极为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东崖武圣殿</p> <p class="ql-block"> 资中古东岩风景秀丽,石刻精美,古时曾留下无数骚人墨客的足踪,早在1981年已列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成为了全国游览胜地,可至今仅为县级文物保单位,期待早日申报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惜今已毁的罗汉洞500罗汉。</p> <p class="ql-block">高山观三元塔。</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铺两岸现存沱江北岸三元塔和沱江南岸苍颉塔,一方一圆,一黑一白,高耸入云,隔江对峙,紧锁江心,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很早就有“双塔锁江”之称。是资州先辈“倡文尚教”的“文风”之塔,是资中重要的历史人文古迹,资中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的实物见证,2007年6月经四川省政府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高山观三元塔上眺望对岸唐明渡铺的苍颉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7月5日,还考察了千年资州州府及民国县</span>衙门遗存、天主教堂、南华宫。</p> <p class="ql-block">千年资州州署及民国县衙遗存。</p><p class="ql-block"> 资州州署位于今资中县城后西街县人民武装部,西面至现县电影院,东面至现资中大厦。北抵衙后山,南依今鼓楼街原瀛洲阁,占地上万平方米。数个青瓦朱檐、粉墙丹柱、雕梁画栋、高大围墙的宽敞四合院连成一大片,幽雅秀丽、豪华气派、威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十年前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濒临倒塌的旧州暑及县衙遗存</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资中天主堂始建于清代宣统末年,具有当时西方特有的教堂建筑风格,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和浓厚的宗教气氛。其哥特式建筑那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2012年7月,资中天主堂经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2019年上年,清华大学外聘教师曾芳女士、博士生导师关东海教授捐款,并带领六名研究生冒着酷暑将资中天主教堂所有窗户换成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使得教堂更加庄严神圣、更显富丽,更具有艺术气氛。前去参观、摄影的人络绎不绝,还有前来这里拍微电影的,现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南华宫,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南华宫位于资中县城西门外南华街。它原是道教寺院“天庆观”所在地,明代改建为广东会馆即南华宫。清道光年间,资州(今资中)直隶州州牧舒翼在此设立“凤鸣书院”,从此这里便一直是读书的场所,是资州古城四大书院(另三个书院:珠江书院、栖云书院、火峰书院)中至今保留最完整的一个书院。由于其极具建筑艺术价值,200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7月5日,主要考察的是县城以西古驿道及周边文物古迹,至资阳境内的金带铺止。</p> <p class="ql-block"> 7月6日,考察组成员冒着室内39度,野外40多度高温,主要考察县城以东的银山镇铺、金紫铺、莲池铺、唐明渡铺至内江古驿道石溪铺及周边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 经过界牌桥就接近银山镇下场口,成渝东大路银山镇铺往下就是内江石溪铺。下场口有一座古桥,名称为纸方桥,《资州直隶州志》记载旧名纸房桥,亦称青云桥,始建明代嘉靖八年,康熙三十五年改修。民国时期修建成渝公路时已经加高。</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 ,银山镇铺。</p><p class="ql-block"> 银山镇铺位于今银山镇街上。先后考察了高百万大糖房、寿世贞祥牌坊、银山古码头、古银山县石刻、大佛寺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高百万大糖房,此糖房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现存保管室、仓库、马房、灶房。</p> <p class="ql-block">寿世祯祥牌坊。</p><p class="ql-block"> 位于接近银山镇下场口纸方桥附近古井村二社,牌坊名称因受风化和人为毁坏已不清楚,经查有关资料得知牌坊名称为“寿世祯祥”坊,于道光十三年(1833)内江县令徐丰所立。坊联:“佳气西来,带洪流而东折;翠屏北耸,控天马以南飞。”坊联现已风化。</p><p class="ql-block"> 《资州直隶州志》(人物志)记载:“廖世华诰封武德佐骑尉(从五品武官),精明练达,善积居起家,数万黄金,乐为善事,捐金置义渡,一在唐明渡,一在银山镇。又捐义冢田土三处,一处观音冲买价三千六百釧,一金紫山、一太平场,买价五百六十釧。积善余庆,五世同堂,具报建坊荷。上恩赐以寿世祯祥额。”</p> <p class="ql-block">银山古码头。</p><p class="ql-block"> 银山古渡位于银山镇场镇临江一侧,据《资州直隶州志》记载,银山镇有上下两渡,上渡建于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下渡建于嘉庆戊午年(公元1798年)。</p><p class="ql-block"> 北岸临江的悬崖之上现存风化严重的“银山客码头”石刻,书于何时待考证。另有1982年立的“银山镇渡”石碑一块,保留着两条数十级由江边码头通往悬崖之上集市的石阶。</p> <p class="ql-block">古银山县石刻。</p> <p class="ql-block"> 该石刻位于银山镇上场口不远处成渝公路与成渝铁路之间岩壁上,根据了解是由当年驻防资中的川军陆军第十六师师王缵绪(后来任四川省主席、抗日名将)题写。1926年修筑资中至内江的马路途经银山镇,为使过往马路的车辆及行人知道银山镇古代曾是银山县,于是在马路一侧岩壁上专门作了“古银山县”题记。</p><p class="ql-block"> 据《资州直隶州志》记载,银山县设置于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 并入磐石县(今资中县),作为县治所时间长达349年之久。明朝设巡检司(具有军事武装性质,是地方性军事机构,掌缉捕盗贼,盘查奸伪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设银山镇。历为县东南部繁华的商贸集镇。</p><p class="ql-block"> 银山交通方便,物产丰富,山河秀丽,有不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曾到过银山。明代著名史学家曹学佺(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万历末年任四川右参政)在《蜀中名胜记》书中记载,银山县候馆曾掘地发现刻有“黄山谷(黄庭坚)与门生戴经弟纲尺牍”的石谒(即石碑)。“镇(银山)之杜家沟,池水一泓,清冷澄澈,下即龙泉洞也。……山谷(黄庭坚)游此”。据此可知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到过古银山县。</p><p class="ql-block"> 《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古迹)记载,南宋右丞相赵雄(资中县文江渡人)十世孙、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号大洲,内江县人),在银山大佛岩书《暮年归金紫银山道中望有述》(诗文),并在州城重龙山正学书社有记。明朝左参政孙宏轼、御史张元电也曾到过银山。</p><p class="ql-block"> 银山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杰出人士。近代,出生于银山的中国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志士阮甸韩,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p> <p class="ql-block">银山大佛寺,摩崖石刻已经全部被盗。</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金紫铺。</p><p class="ql-block"> 金紫铺位于银山镇金紫铺村。村民告诉我们过去有红牌坊,毁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土地庙(已毁)和金紫桥。现尚存金紫桥、少数古驿道和土地菩萨遗址。</p> <p class="ql-block">金紫铺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金紫桥。</p><p class="ql-block"> 金紫桥位于金紫铺村九社,社长孙泽雄(55岁)介绍说民间称为“土桥子”。设计很有特色,设计了泄洪堤坝和泄洪口子,能让洪水分流。过去桥两边有护栏,是东大路必经之桥。</p><p class="ql-block"> 据《资州直隶州志》记载此桥为“明代嘉靖甲午(1534年)年张元电建,孙宏轼有记刻大佛岩。乾隆四十四年州牧本著重修,六十六年州牧祝致纶补修。”其中的张元电,资中甘露双峰人,明正德进士,御史、刑部主事;孙宏轼为明朝左参政、抗倭名将、民族英雄。资中旧州志记载,死后一说葬其家乡走马场边,一说葬在银山镇金紫铺尖山子。孙归葬何处,尚待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莲池铺。</p><p class="ql-block"> 莲池铺位于明心寺镇莲池铺村。现存少数残留的古驿道、铺房和双桥子。</p> <p class="ql-block">莲池铺所在地,及残留的古驿道。</p> <p class="ql-block">双桥子。这儿一处三桥,一座是东大路古桥,两座为老成渝公路的公路桥。</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唐明渡铺。</p><p class="ql-block"> 唐明渡铺位于唐明渡村一社。当地村民周碧华(79岁)、村主任廖祖国(56岁)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尽天下路,难过唐明渡”。</span></p><p class="ql-block">相传唐明皇曾坐船在这里经过。以前码头可停靠客货船只40多船艘,<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时货船20多艘,</span>形成了一个集镇,一条街,有茶馆、饭店、幺花店,附近有两个庙子、三座牌坊、土地菩萨,以前庙里戏台唱戏。苍颉塔下面是宫皇山,山上以前也有一个寺庙。</p> <p class="ql-block">唐明渡铺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残留的古驿道。</p> <p class="ql-block">古渡岸边</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铺两岸现存沱江北岸三元塔和沱江南岸苍颉塔,一方一圆,一黑一白,高耸入云,隔江对峙,紧锁江心,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很早就有“双塔锁江”之称。是资州先辈“倡文尚教”的“文风”之塔,是资中重要的历史人文古迹,资中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的实物见证,2007年6月经四川省政府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名称的由来:顾名思义,唐明渡与唐明皇有关的了。《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唐明渡在四川资中县东十里,相传唐明皇幸蜀憩此,故名。”《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载:“唐明渡在县东十里,相传唐明皇幸蜀憩此,旧系官渡……”。</p><p class="ql-block"> 史载,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逃往蜀地。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入川,避祸蜀中,途经此地,看到岸边风景如画,便上岸小憩,并欣赏美景。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其早期思乡代表作《四川资中八胜图》(绘于1956年)的“古渡春波”画中跋语亦称:“俗称唐明渡,相传明皇入蜀尝过此也,在郡城东南十里,为成渝孔道。”</p><p class="ql-block"> 唐明古渡是成都与重庆之间的水上交通要道(“东大路”)中的一个重要渡口,是西上成都或东下重庆的必经之地。旧时古渡来往客人甚多,岩坡上逐渐形成一小镇,镇上设旅栈、饭馆、茶园、酒肆、杂货店,还有川主庙等寺庙,渡口有“唐明渡”牌楼,码头异常繁华,十分热闹。</p> <p class="ql-block">唐明渡曾经的重要古迹:</p><p class="ql-block"> 唐代资州太守郑钢(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之夫)的摩崖诗、汉墓群、川主庙、“五世同堂”坊(为黄皓明建),渡口处“唐明渡”牌楼。古渡北岸高山观及三元塔、“状元故里坊”(在高山观,祀南宋状元邑人赵逵)、“孝子坊”(在高山观,为宋孝子龙海孙建);古渡南岸有苍颉塔及牌坊、寺庙、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唐明渡的传说(一):</p><p class="ql-block"> 距资中城东门外五里路,有一个渡口,叫唐明渡。据说古时候这个渡口,人们喊它是害民渡,为啥子又改叫唐明渡呢?这中间有个龙门阵。</p><p class="ql-block"> 唐朝以前,害民渡这个地方没得中坝(沙洲),那时河面很宽,水面都有百把丈。这里是上至成都,下到重庆的必经要道,过往客商和行人都很多。可是,大家却害怕在这个渡口过河,怕啥子喃?怕船霸龙钱这个害人精。他伙同地痞流氓,霸占渡口,借摆渡敲诈勒索,猛发横财。龙钱这家伙收渡船费与众不同,你上船他不收钱,等到把船撑到河中间,他就来收钱了。他叫你拿好多钱,你就得拿好多钱,不拿就一篙竿把你打下河去。龙钱又会用钱买通官府,百姓们告状也扳不翻他。因此,大家都把这个渡口喊做害民渡。</p><p class="ql-block"> 后来,唐朝有个皇帝南下路过这里,当他还在县城里头的时候,黎民百姓就纷纷前来告御状。这皇帝老官便化装成老百姓,带着随从人员来到害民渡坐船过河去。龙钱叫同伙将船撑到河心,他又来高价收船钱。皇帝老官和他的随从人员都稳起不开腔。当龙钱用篙竿来打人时,皇帝喊一声“拿下”,随从人员就把龙钱和他的同伙按倒捆绑起来。唐王命人宣读了龙钱的罪状,然后砍了他们的脑壳,并将尸首推下河去。接着,这位皇上又取出他坐骑的金马掌,压在龙钱的脑壳上头。说来真稀奇,在害民渡水面宽广、水流湍急的河面上,马上冒出一个长约五里,宽约五十丈的沙坝子,顿时河面变窄了,水流平稳了。唐王处死了恶棍,改变了河道,方便了过往行人,随后又惩办了贪官。真是替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为了感谢唐王的恩德,人们就把害民渡改名叫唐明渡了。</p><p class="ql-block">唐明渡传说(二)</p><p class="ql-block"> (清代朝廷大臣端方在唐明渡南岸过河的史实传说)</p><p class="ql-block"> 清末,辛亥年冬月间,有一天,资州(资中古称“资州”)东门外头的唐明渡口,两边扎起彩棚,吹吹打打的,热闹得很。渡口南头(靠资州古城一方)停靠有一架趸船,又有十多架大船,象众星捧月,一字排开,靠在趸船两边。哎哟,满城的文武官员,头面士绅,尽都来罗,一窝蜂的等到,说是迎接钦差大臣端方过河进城哒。</p><p class="ql-block"> 趸船上,有个十三、四岁的娃儿,叫周大鹏,是跟到父亲撑渡船的。他呀,听说今天是接钦差大臣,很稀奇,要好生看下子,就一直盯到东大路不转眼。一下儿,人声嘈杂,一顶八抬绿呢大轿来了,前头有八个清兵保镖,后头有四个武弁扶轿,前呼后拥,上了趸船,停稳轿子。</p><p class="ql-block"> 这时,船夫们跪在船头,说声:“小的撑船的,叩见大人。”边说边磕头。唯有这周大鹏,一心想看钦差大人是啥样子,两眼直愣愣的盯到轿子,只见轿帘一动,露出一个老壳来。“呀!啷门端大人是猪脑壳哩!”原来端方很胖,肥头大耳,又留起长胡子,小娃儿看到活象个猪脑壳。他只顾看“猪脑壳”,忘了磕头。他只顾看“猪脑壳”,忘了磕头。站在轿前的清兵,见他莽撞失礼,就“呼呀”的一声吼,周大爷吓坏了,赶忙小声招呼儿子:“大鹏,快磕头呀!”这才提醒他,端正正的磕了几个响头。</p><p class="ql-block"> “福安,赏钱二十两。”端方说了,给船夫赏钱。周大爷接过银子,道了声;“谢大人赏赐。”便把银子揣进荷包,解缆开船。送走端方,船夫们回到周大爷家,拿出赏银一看,却只有十两。那十两呢?原来是遭端方的跟班扣了。</p><p class="ql-block"> (备注:端方,满族正白旗人。四川保路事起,端以粤汉、川汉铁路督办大臣身份,由湖北武汉带兵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在前往成都途中,迫于革命形势急剧变化,只得暂住资州,伺机而动。因而有从资州唐明渡过河进城之事。端方兄弟俩于1911年11月27日,在资州城大东街天上宫被鄂军发动的“资州起义”诛杀)</p> <p class="ql-block"> 唐明渡沱江南北两岸各建一塔,分别为苍颉塔和三元塔,至今尚存。一方一圆,一黑一白,高耸入云,隔江对峙,紧锁江心,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很早就有双塔锁江”之称。</p><p class="ql-block"> 苍颉塔和三元塔,是资州先辈“倡文尚教”的“文风”之塔,是资中重要的历史人文古迹,资中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的实物见证,于 1982年经资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经四川省政府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古渡岸边的苍额塔。</p> <p class="ql-block">采访明心镇茅店子村五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民金志平(78岁),</span>他说1958~1960年在唐明渡读小学,详细的介绍了东大路莲池铺与唐明渡铺的情况。唐明渡有好几个牌坊,不只三个。</p> <p class="ql-block"> 资中县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古代为州、郡、专署治地达千年之久,是沱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于1986年12月列为对外开放城市,1991年1月省政府公布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罗泉古镇,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铁佛古镇。目前文物总量排名四川省第十位,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盐神庙、重龙山古北崖摩崖石刻造像;有四川保路运动罗泉会址、甘露寺、永庆寺、文命诞敷牌楼、建春门古城楼及城墙、宁国寺、南华宫、新正街古民居、古西岩摩崖造像、王家祠、唐明渡双塔、龙水县城遗址、赵雄墓、秦家岩摩岩造像、原美国宏仁医院(含进德女中)“华西式”建筑群、原法国天主堂哥特式建筑、兴禅寺、罗泉刘家大院(即绣楼)、寿音阁、罗泉钟氏宗祠等20处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有享誉国内外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木偶戏、盘破门武术。</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资中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为期一周的成渝东大路资中段的考察活动,尽管遇上异常的高温天气,每天的室内温度都是38~39度,室外温度都是45度左右,但是大家克服了异常天气的困难,每天坚持早出晚归。在追寻古人留下的足迹中,穿越历史,连接时空,见证辉煌!</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周的考察和考证,基本上弄清楚了成渝东大路资中境内的走向,初步掌握了资中县境1个驿站(珠江驿)和14个铺的具体位置、周围的文物古迹及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宣传成渝古驿道文化,弘扬巴蜀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及图片。</p><p class="ql-block"> 资中县由于有了成渝铁路、成渝公路和高速公路、成渝高铁,实现了通村公路,古驿道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被大多数人淡忘。</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四川日报》联手《重庆日报》连续系列报道《重走成渝古道,感受双城文化》,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驿道文化的重要意义。许多地方开始重视保护和利用古驿道,促进乡村文旅结合,发展地方经济。两个省级机关报记者采访笔者后,相继发表数篇文章,引起了东大路资中部分乡镇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希望此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老师为期一周的考察,会引起县乡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古驿道文化,充分利用古驿道及周边文物古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感谢内江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内江日报》资深记者邹明于2022年7月15日采访,并在《i内江》发表《厉害了!资中竟有这么多名“铺”》文章,报道这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察成渝东大路资中段的人文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