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山手艺人</p><p class="ql-block">作者/简斋</p><p class="ql-block">吴山手艺人,几十年前中国农村就有许许多多的手艺人。</p><p class="ql-block">他们涵盖了底层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形形色色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他们走村串户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不但可以养家糊口。也为普通的百姓提供了必要的服务。他们的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规矩,虽然不成文,但他们都能恪守承诺,绝不越雷池半步。他们知道,破坏规矩是所有手艺人,讳莫如深的大忌。</p><p class="ql-block">下面我把我们周围,我所知道的手艺人,手艺活,以及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简单叙述一下,供大家闲谈做个引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剃头匠</p><p class="ql-block">剃头匠在我们这里俗称 待招(zhang),他们一般都是挑着一幅担子,一头是烧水的炉子,一头是一个多层的小柜子,小柜子里面盛的是理发用的十八般武器。这些是现在的人想不到的景象。</p><p class="ql-block">有一句俗语叫做剃头挑子一头热,比喻一厢情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舔狗,那时候可没有这种叫法。</p><p class="ql-block">待招一般了进村,不是用吆喝的。他们手里有一种响器,俗称:“换头”。人们听到响声就知道待招来了。有需要你理发的就会出来招呼,于是找一块比较干净平整的地,最好是一棵大树下面。马上支起火炉,烧上了开水,一时间热气腾腾。来理发的都会自觉地排队进行,没有插队的现象。人们一边剃头,一边拉家常,许多乡间的趣闻都是从这里发散开的。</p><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有好几个这样的待招:有街上的沈模苍,后郢的郑成仓,马岗的郑章华,本村的小傅。他们都各自有各自的圈子,也就是服务范围,对象是固定的,绝不抢别人的客户。只是不知为什么,小傅明明是个老头,大家为什么都喊他小傅?小傅的真名叫傅文满,按家谱的记载,还是我们的爷爷辈的。</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玩得正酣,突然听到换头叮叮啷啷地响,连忙喊道:小傅来了,小傅来了!结果被妈妈狠狠地揍了一顿,至此再不敢乱喊了,每次看到都规规矩矩地喊一声:二爷爷了。</p><p class="ql-block">二爷爷理发很是讲究的,他的担子一头是木头做的板凳,板凳腿下面是个抽屉,从板凳上开了个小孔,刚好可以塞进去零钱。其他下面的抽屉,就是放各种理发用具了。</p><p class="ql-block">另一头,炉子上放的是一个烧水用的铜盆,我见过许多的待招,他们都是用的搪瓷盆,唯独他是用的铜盆。说起这个铜盆,可真是我们最喜欢的家什了,翻起的大边上面,明光锃亮,你把手放上去一推,盆里的水就会从四周泛起波纹,直到中间汇合,而且还会发出嗡~嗡~嗡~嗡的响声,特别的好玩,哪个小朋友能摸一下,那是会开心一整天的。</p><p class="ql-block">大人剃过头了,就是刮胡子。有条件的自家拿来一个躺椅,躺上去闭目养神,只见他将刮胡子刀在布条上蹭来蹭去,荡来又荡去,拿根毛发在刀刃上,用嘴一吹,毛发应声飞扬,一断两截。这样锋利的剃须刀刮起来几乎没有声响,只有细小的滋滋的声音。刮胡子离不了肥皂,那时候不知道他从哪里搞来的香皂,特别的香。所以他的生意就比别人好了许多。</p><p class="ql-block">最后一道就是掏耳朵了,只见他左手几个手指间夹着好几个家什:一把小刀,一个小挠子,一个小刷子毛茸茸的,还有一个叮当叮当响的小镊子。掏一下出来,就叮当当响几声,掏一下出来,就又叮当当响几声,很有节奏,很有味道。掏得认真,掏的享受。听得也着迷,都入神了。</p><p class="ql-block">要是哪家孩子百日要剃胎毛,那是要扯上三尺红布的,还有红鸡蛋送。剃下的胎毛,大部分都做成了毛球,挂在自家的门楣上,是什么寓意,我到现在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我最担心的还是他给别人刮胡子了,他本来就有哮喘病,刮几刀喘一下,刮几刀再喘一下。那么锋利的剃刀,在人家脸上荡来荡去,看得我一身的冷汗。可他一边刮一边喘,还一边说话,一点也没有中断节奏。</p><p class="ql-block">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要是活着,应该也有120岁了吧?</p><p class="ql-block">2022.06.29于吴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