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有一个词语叫做“挣工分”,工分是人民公社时期独特的记工形式。</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人民公社社员实行按劳计酬。一个公社有十几、二十几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有十来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里都有队长、记工员、保管员、出纳。队长主要负责安排每天工作分工,是生产队的一把手,负总责;记工员负责每天出工登记,每月小结、年终汇总;保管主要是仓库保管,夏、秋两季收成后入库登记并分发粮食;出纳则是队里收付款账管理。我母亲是我们生产队的保管兼出纳。</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秋,WG开始,大中学校停课,我初中读了一个月便回家乡参加生产队劳动,一直到六九年秋中学复课才又重返校园。</p><p class="ql-block"> 在这三年当农民的日子里,我学会并熟悉掌握了农村的所有农活,让我成为名符其实“农民”,使我人生中多了一段“农民”经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生产队当年有一百三十多人,六十多亩地,每年要种多少亩水稻,多少亩地瓜,多少亩花生或大豆等,除了生产大队下达指标外,基本上在每年开春之前,生产队长会召集几个队委(记工员、保管及有经验的老农)开会讨论,具体到哪一片地种什么农作物都讨论确定。</p><p class="ql-block"> 开春之前,首先要解决水利问题,根据生产大队布置,每个生产队召集一部份社员到自已负责的沟渠去清理、维修,保证开春水利畅通。</p><p class="ql-block"> 开春之后,队长把全队社员召集在一起开会,开会之前免不了一番热闹的打情骂俏,荤的素的都有,纯朴的社员们一聚集在一起,就先开开玩笑再唠唠家常,充实着朴素无华气氛。玩笑过后,队长见人已到齐,便把全队劳力强弱搭配整齐,分成两个扦秧小组,两个拔秧、挑秧小组,把稻田也分成两份,然后各小组派一个人抽签,次日便各自忙开。</p><p class="ql-block"> 拔秧的全都是妇女,按把计数记工;挑秧的基本是女孩子,一天算半个工(5分);扦秧的技术娴熟的每天10分,然后是8分、7分、6分,我们第一年属“学徒工”,一天只给3分,第二年再提高到5~6分,以后看技能掌握如何再评定。</p><p class="ql-block"> 夏收和秋收之前,队长同样要召集全队大小劳力开会分工。每次开会之前队长和记工员会到稻田去走走看看,看看哪些地的稻子长得好,哪些长得差,然后按田数优劣分成四份写好。开会之时根据大小劳力情况,按每架打谷桶(打谷机)安排2~3人割稻、2个壮劳力打谷、2人辅助(小孩)、一人挑谷,分为四组,然后抽签。收割记工评分则按所收成的稻谷重总记工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种地瓜、花生、大豆需要整畦,小孩负责把块土敲碎,大人负责整畦。种瓜种豆时需要下种、挑土粪、水肥等。每天干完活就在田头坐下来评工分,比较卖力的评7分、8分,卖力少的记5分、6分,记工员根据大家评给的工分记下来。</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民除了出工挣工分外,还有积肥挣工分。就是烧土粪铺放猪圈内,让猪的屎尿浸透土粪,或捡猪屎尿放厕所,生产队浇水稻或种豆需要时献出,按土肥、水肥质量好坏评定按担计记分,算进家庭工分收入。</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这种记工评分方式比较民主公平的,当天干完活收工前全体出工者坐一起评定工分,记工员一一记下。每个家庭也会有自已的小账本,把自家人出工的时间与得分记下来,到年终分红时看看有无差错。</p><p class="ql-block"> 夏收完后,先把公粮交清,然后再分一部份给社员口粮;地瓜收成时,则按人口分给,到年终才按5斤地瓜折算1斤稻谷算口粮;秋收入库,全年工分值总核算,大队会计根据该生产队各种农作物收成价值,除以全队社员总工分数,算出该队本年度工分值。我们队每年的工分值基本在5分左右。</p><p class="ql-block"> 大队算出当年工分值以后,记工员再根据各家各户的工分数折算出各家当年收入,然后再把当年各家分得的农作物价值分列各家户头,再计算各家的余粮、缺粮情况。余粮人家可分得全部粮食并拿走剩余现金;缺粮户除了分到一部份口粮外,其余则需自已想办法掏钱到粮店买粮补育,多子女的基本是缺粮户。</p><p class="ql-block"> 当时这种集体生活,按工计酬。出工热热闹闹,笑声不断,虽然贫穷,但精神上无忧无虑,而旦比较积极乐观向上,人情味也比较浓。</p><p class="ql-block"> 三年农村实践,让我感受到农民的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