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鸿林 2022年7月12日晚(星期二)<br><br>6月23日,中国传媒大学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校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其间,他深情吟诵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r>紧接着,他做了个人发挥。廖校长的致辞不算短,但上了热搜的正是他对苏轼这首诗词的吟诵和全场的唱和。<br>我多次参加大学毕业典礼,也听到过诸多大学校长各有千秋、精彩纷呈的致辞,然而,像廖校长这样选引苏轼的诗词,在他的领诵下,全场师生齐声吟诵的场面还是第一次见识。我被视频中的景象所感动,所震撼。出生于1968年12月的这位廖校长很是睿智,他谙熟场景的话语选择。什么场合,以何种身份,面对什么样的对象,选择什么样的话语,这关乎大智慧,在一定条件下,也关乎大政治。<br>苏轼留诗众多,廖校长选择《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有道理的,显然不是一时性情使然。苏轼有一首被学界公认的最后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诗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首《定风波》作于黄州,黄州是苏轼的贬居之地,但被他极为看重,因为,他看重其身处逆境而在黄州立下的功业。黄州“灰暗时刻”的苏轼所把有的心态,不仅感染着后代文人,对更多阶层的人们无不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廖校长在这个场合,面对即将离校奔赴复杂社会的学生们,选择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是合适宜的。需指出的是,对于苏轼这首诗的评价,学界有分歧,有学者认为,该诗表达了苏轼本人“随遇而安”的心态。<br>苏轼有写给晚辈的诗,例如《洗儿_》:“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对这首诗,学界有不同的诠释,有的说,这是苏轼正话反说。我倒是觉得,诗中有苏轼的自我反省,有对儿子的告诫和期盼。他毕竟赶不上陶渊明,功名之心常驻,自己宦途多难,盼望儿子能当大官儿,只是要注意保护自己,善于装傻充愣,大智若愚,无灾无难地熬上高位。这类示儿诗,关起门来,私下对儿子讲讲,倒无大碍,要是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台上台下齐声朗诵这首诗,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后果呢?!选诗就选合适的,合适不合适,主要取决于场合。<br>说到场合与选择这个话题,我想起了一件往事。那一年,为了迎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市直机关组织大型歌会。这个欢庆的场合,应当选什么样的歌曲?当然是表达欢快的、庄重的、热烈情绪的红歌为首选。没有预料到,某个单位选唱的是《深海》。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潜伏》的片尾曲,是从苏联原创歌曲转过来的,重新填了中文歌词。“在黑夜里梦想春光 ,心中覆盖悲伤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 ,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穷深海 ,<br>对你的爱已无言 ……”这低沉且略带忧郁的歌声一起,全场欢快热烈的气氛受到了明显抑制,在场的许多人一时听得发愣。会后,有熟人追问我:在这个场合唱这样悲怆的歌曲,不合适吧,特别是容易引起听众的误解,好像这帮人受了多么大的委屈,处在黑夜,梦想春光,心中还有那么多的悲伤,孤独啊,空守啊,泪水似深海,连对党的爱还说不出口啦,这些是在庆祝党的生日该表达的话吗?我解释道,这首歌表达了我党隐蔽战线英雄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忍辱负重,在这个场合选唱这首歌,也是为了抒发缅怀逝去英雄的情怀。我话虽这么解释,等静下来体味这些歌词,倘若这是在极“左”年代,稍微一上纲上线,歌唱者们就够个现行反革命的罪过。<br> 记得那是我将要退休的2011年的夏天,北京电视台组织的全国青年通俗歌手大赛,天津有一位王姓男选手得了三等奖,组委会邀请天津宣传文化口来一位领导同志颁奖。我一直在理论岗位上工作多年,没想到这赴京颁奖的美差落到我头上。部里文艺处长赵华老弟陪我赴京,到了北京电视台新建的大演播厅。颁奖主持人是蔡国庆、宋春丽,闫肃老爷子做了饶有风趣的发言。我坐在台下第一排,坐我右手的那位我认识,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徐沛东,坐我左手的是位女同志,我没好意思盯人家看。我先上台颁三等奖,徐沛东上台颁二等奖。蔡国庆和张春丽宣布,给一等奖获得者颁奖的是“李谷一”。坐我左手的那位女同志麻麻俐俐地快步上台,我这才注意到,她正是李谷一。她的身形比人们在电视屏幕上要娇小得多,但这娇小身体中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否则,她绝挺不过那场为时不短、动静不小的“乡恋”风波。尽管受到批判,当演唱会现场观众强烈要求听《乡恋》时,她依然心无旁骛地满足观众们的心愿。在畸形年代的一些非正常场合,选择唱“正确”的歌,选择说“正确”的话,这是需要胆魄的,在极端情形下,是要不惜以死相争的。如果你没有这般胆魄,如果你没有以死相争的勇气,那你就别逞这份英雄。<br> 大学也是个小社会,但毕竟不同于大社会,当下的大学校园,已经涌进了许多社会上杂质,即使这样,大学校园还是比大社会纯净得多。如果把大学里听到的、学到的、做到的、行得通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搬用复杂难测的大社会中,那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我想,每一个步入大社会的大学生、硕士们、博士们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有益经验有,惨痛教训同样有 。俗话讲,祸从口出,以言致祸的主因之一,恐怕就是在场合和言语选择上出了岔子。<br> 最后我以精要记述一个场景结束本文。那一年搞批评与自我批评,讲求面对面,实对实。一位同仁自我批评自己如何不对,甚至评价自己有时做事不是个东西。另一位同仁实心眼子,当面说,你的自我批评还算到位,我看你真不是个东西!两人的梁子就算结下了。<br>